/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素养测评】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期末测试提升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知识广场(每空 1 分,共 10 分)
1. 天气观测中,常用的测量降水量的仪器是雨量器,测量风向的仪器是( )。
2. 蚕在幼虫阶段会经历( )次蜕皮,蚕茧是由( )根蚕丝组成。
3.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共生、( )、( )等。
4.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方向是( ),公转周期约为( )天。
5. 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光源的( )和( )的变化而变化。
6. 简易计时器中,日晷是利用( )计时,水钟是利用水流计时。
二、判断大厅(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天气预报中空气质量指数越高,表示空气质量越好。( )
2. 蚕蛾破茧后就开始大量进食,为繁殖做准备。( )
3. 所有生物都能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生物对环境没有选择性。( )
4. 月相变化是由于地球、月球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 )
5. 只要物体的形状相同,无论光源照射角度如何,影子形状都相同。( )
6. 水钟的计时精度只与水滴滴落速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
7.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 )
8.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较低的区域,它的活动周期约为 11 年。( )
9. 摆锤越重,摆摆动的速度就越快。( )
10. 利用影子的变化规律,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计时工具。( )
三、选择乐园(每题 2 分,共 30 分)
1. 下列关于天气和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天气是长期的大气平均状况,气候是短时间的大气变化
B. 天气具有多变性,气候具有相对稳定性
C. 天气和气候都具有多变性
2. 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 )。
A. 30 天 B. 56 天 C. 100 天
3. 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 牛和草 B. 七星瓢虫和蚜虫 C. 水稻和稗草
4.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现象。
A. 四季变化 B. 昼夜交替 C. 月相变化
5. 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A. 闪闪发光的钻石 B. 反射太阳光的镜子 C. 正在发光的萤火虫
6. 在探究影子大小与物体到光源距离的关系时,保持不变的是( )。
A. 物体到光源的距离 B. 物体到屏的距离 C. 光源的亮度
7.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 )。
A. 12 时左右 B. 14 时左右 C. 16 时左右
8. 受水型水钟是通过( )来计时的。
A. 容器内水流出的多少 B. 容器内水面下降的刻度
C. 容器内水面上升的刻度
9. 月相变化的顺序是( )。
A. 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B. 新月→满月→上弦月→下弦月→残月
C. 残月→下弦月→满月→上弦月→新月
10. 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B.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无限的
C. 生物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11. 制作简易摆时,摆摆动的快慢与( )有关。
A. 摆锤的重量 B. 摆绳的长度 C. 摆的颜色
12. 下列关于日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日晷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
B. 日晷在阴天也能准确计时
C. 日晷的晷针影子在晷盘上的位置随时间变化
13. 影响植物在不同季节开花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 温度 B. 光照时长 C. 水分
14. 下列现象中,与月相变化有关的是( )。
A. 日食 B. 月食 C. 潮汐
15. 下列关于简易计时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简易计时器的计时精度都很低,没有实用价值
B. 制作简易计时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计时原理
C. 不同类型的简易计时器工作原理都相同
四、问题城堡(每题 4 分,共 20 分)
1. 请详细阐述天气观测中气温、降水量、风速风向等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分析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对其生存和繁衍的意义,并举例说明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
3. 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共生关系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
4. 从地球、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关系角度,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
5. 比较日晷、水钟和摆钟三种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优点和局限性。
五、科学探究(8 分)
同学们想要探究不同材质的物体对影子清晰度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1. 准备三个形状相同但材质不同(分别为玻璃、木板、塑料)的物体,一个手电筒,一张白色卡纸作为屏。
2. 在黑暗的房间里,将手电筒固定在一个位置,使它与屏的距离保持不变。
3. 依次将玻璃、木板、塑料物体放在手电筒和屏之间相同的位置,观察并记录影子的清晰度。
(1)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2 分)
(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保持手电筒与屏的距离不变,且物体放在相同位置?(3 分)
(3)通过实验,可能会得出什么结论?(3 分)
六、拓展长廊(每题 6 分,共 12 分)
1.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濒危生物的濒危原因,并提出至少三条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2. 假设你要设计一个能在户外准确测量时间的简易装置,结合本学期所学知识,说明你的设计思路、所需材料及工作原理。
答案及解析
一、知识广场
1. 风向标:风向标用于指示风向,箭头所指方向即为风吹来的方向。
2. 4;一:蚕在幼虫阶段通常会经历 4 次蜕皮,每次蜕皮后身体长大。蚕茧是由一根连续的蚕丝缠绕而成,这根蚕丝可长达 1000 - 1500 米。
3. 竞争;捕食:生物之间的关系多样,竞争关系如不同植物争夺阳光、水分等资源;捕食关系像狼捕食兔子,这些关系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4. 自西向东;365: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365 天,这一运动产生了四季更替等现象。
5. 位置;角度:影子的方向取决于光源的位置,光源在物体左侧,影子在右侧;影子长短受光源角度影响,光源角度越大,影子越短,例如中午太阳角度大,影子短。
6. 光影变化;水流:日晷利用太阳照射晷针产生的影子在晷盘上位置的变化来计时。
二、判断大厅
1. ×:天气预报中空气质量指数越高,表示空气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越差;指数越低,空气质量越好。
2. ×:蚕蛾破茧后口器退化,不再进食,它们的主要任务是交配和产卵,完成繁殖使命。
3. ×:生物对环境具有选择性,不同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例如仙人掌适应干旱沙漠环境,而荷花适应水生环境,环境变化超出生物适应范围,生物生存会受影响。
4. √: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地球又绕太阳运动,使得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产生月相变化。
5. ×:物体形状相同,但光源照射角度不同时,影子形状会不同。如正方体,垂直照射影子可能是正方形,斜着照射可能是长方形或梯形等。
6. ×:水钟计时精度不仅与水滴滴落速度有关,还与容器形状、水位高度、水温、水质等因素有关。例如,水位高度变化会影响水压,进而影响水滴滴落速度。
7.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不是绝对的。生物适应环境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剧烈时,生物可能无法适应而面临生存危机。
8.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相对较低的区域,看起来比周围暗,其活动周期约为 11 年,对地球的磁场、气候等有一定影响。
9. ×:摆摆动的速度只与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与摆锤重量无关。
10. √:影子的变化具有一定规律,如日影的长短和方向随时间变化,利用这种规律可制作像日晷这样简单的计时工具。
三、选择乐园
1. B:天气是短时间内大气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变化,具有多变性;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相对稳定。A 选项描述反了,C 选项中气候不具有多变性。
2. B: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 56 天,从蚕卵孵化开始,历经幼虫、蛹到成虫死亡。
3. C:水稻和稗草都生长在稻田中,争夺阳光、水分、土壤养分等资源,属于竞争关系;牛吃草是捕食关系;七星瓢虫吃蚜虫也是捕食关系。
4. B: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周期约 24 小时,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月相变化与月球绕地球运动有关。
5. C:正在发光的萤火虫能自行发光,是光源;闪闪发光的钻石和反射太阳光的镜子都是反射其他光源的光,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
6. B:探究影子大小与物体到光源距离的关系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物体到光源的距离。物体到屏的距离和光源亮度等应保持不变,这样才能准确探究物体到光源距离对影子大小的影响。
7. B:一天中,太阳辐射使地面升温,地面再将热量传递给大气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 14 时左右,此时地面辐射给大气的热量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
8. C:受水型水钟是通过接收从上面容器滴下的水,根据容器内水面上升的刻度来计时;A 选项容器内水流出多少用于泄水型水钟;B 选项水面下降刻度用于泄水型水钟计时。
9. A:月相变化顺序是新月(朔)开始,然后是上弦月,接着到满月(望),再到下弦月,最后是残月,周而复始。
10. B: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环境,如鱼离不开水;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如森林能调节气候。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限的,当环境变化过大时,生物可能无法适应,所以 B 选项描述错误。
11. B:摆摆动快慢只与摆绳长度有关,与摆锤重量和摆的颜色无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2. B:日晷是古代利用光影计时的工具,其晷针影子在晷盘上位置随时间变化。但日晷依赖阳光,阴天没有阳光时无法准确计时,所以 B 选项错误。
13. B:光照时长是影响植物在不同季节开花的主要非生物因素。许多植物需要一定长度的光照时间才能开花,这一特性称为光周期现象。例如,长日照植物在日照时间较长的季节开花,短日照植物在日照时间较短的季节开花。温度和水分也对植物开花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影响植物在不同季节开花的因素。
14. C:潮汐是地球上的海洋表面受到日、月等天体引潮力(又称潮汐力)作用产生的涨落现象,与月相变化密切相关,满月和新月时,日、月、地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引潮力大,形成大潮。日食和月食是由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形成的天文现象,与月相变化无关。
15. B:制作简易计时器能让我们更深入理解计时原理,不同类型简易计时器工作原理不同,如日晷利用光影,水钟利用水流。有些简易计时器经过改进也有一定实用价值,并非计时精度都很低且无实用价值,所以 B 选项正确。
四、问题城堡
1. 答案:
气温:气温对农业生产影响显著。农作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范围,不同作物要求不同。例如,水稻生长适宜温度在 20 - 35℃,温度过低,如在幼苗期遭遇低温,可能导致烂秧;温度过高,超过 35℃,会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平衡,导致生长受阻,结实率降低。在北方冬季,气温过低,多数农作物无法生长,需进行设施农业,通过温室大棚调节温度,满足作物生长需求。
降水量:降水量决定农业灌溉需求和农作物分布。降水充足且分布均匀地区,适合发展水田农业,如我国南方种植水稻。降水不足地区,农业依赖灌溉,否则易导致旱灾,影响作物产量。如干旱地区种植耐旱作物,像小麦、玉米等,并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降水过多会引发洪涝灾害,淹没农田,使农作物缺氧死亡,还可能导致土壤养分流失。
风速风向:风速适度有利于农作物授粉,如一些风媒花植物靠风传播花粉。但大风可能造成农作物倒伏,影响产量,如在沿海地区,台风带来的大风常使水稻、玉米等作物倒伏风向影响农业布局,如在多风地区,需在农田周边种植防风林带,降低风速保护农作物。此外,工厂废气排放随风向扩散,若风向不当,可能污染农田,影响农作物质量。 解析:分别从气温、降水量、风速风向对农作物生长、农业布局、灾害影响等方面详细阐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合具体例子说明。
2. 答案:
蚕完全变态发育对生存繁衍的意义:蚕的完全变态发育历经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幼虫期大量进食桑叶,积累营养,为后续发育做准备,这一阶段生长迅速,多次蜕皮使身体不断长大。蛹期在蚕茧保护下,内部进行器官重塑和组织分化,减少外界干扰和敌害侵袭,提高生存几率。成虫期蚕蛾具备繁殖能力,完成交配产卵,保证物种延续。完全变态发育使蚕在不同阶段适应不同生存需求,减少不同发育阶段对资源的竞争,提高生存和繁衍能力。
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如蝗虫,其发育过程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若虫与成虫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未发育成熟。而蚕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生活习性上差异巨大,幼虫以桑叶为食,无翅,而成虫蚕蛾不吃东西,有翅,主要任务是繁殖。这种差异体现了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不同,完全变态发育使昆虫在不同阶段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占据不同生态位。 解析:从蚕各发育阶段特点阐述对生存繁衍意义,通过与蝗虫发育过程对比说明与不完全变态发育区别。
3. 答案:
共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相互依存,共同生活,彼此受益的关系。例如地衣,它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则为藻类提供水分、无机盐以及保护,使其能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这种共生关系对生态系统稳定性至关重要。首先,地衣能够在岩石等恶劣环境中生长,通过分泌有机酸等方式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为其他生物的定居创造条件,是生态系统演替的先锋物种。其次,地衣为许多小型生物,如昆虫、螨类等提供了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再者,地衣的存在有助于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如果地衣这种共生体受到破坏,那么依赖它的生物将失去食物和栖息地,土壤形成过程可能受阻,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
解析:通过地衣这一具体例子,阐述共生关系双方如何相互依存,再从生态系统演替、物种多样性、水土保持等方面说明其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4. 答案:
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同时地球带着月球一起围绕太阳公转。由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产生了月相变化。
当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背向地球,此时我们看不到月亮,这就是新月(朔)。随着月球绕地球公转,被太阳照亮的一面逐渐朝向地球,我们会看到月亮呈现出月牙形状,随后月牙逐渐变大,当月球与太阳、地球形成直角时,我们看到的是上弦月。继续公转,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更多地朝向地球,直至月球、地球、太阳大致在一条直线上,且地球在中间,此时我们看到的是满月(望)。之后,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又逐渐背向地球,依次出现下弦月、残月,最后又回到新月的位置,完成一个月相变化周期,大约是 29.5 天。
解析:从月球绕地、地球绕日的运动关系出发,按照月相变化顺序,结合三者相对位置变化解释月相变化原因。
5. 答案:
日晷:
工作原理:利用太阳光照在晷针上产生的影子在晷盘上位置的变化来计时。太阳东升西落,随着时间推移,晷针影子在晷盘上相应移动,人们将晷盘划分刻度,以此确定时间。
优点:结构相对简单,利用自然现象计时,无需额外能源;能直观地显示时间,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局限性:依赖阳光,阴天或夜间无法使用;计时精度有限,且不同地理位置需要调整晷盘角度以适应太阳高度角变化。
水钟:
工作原理:分为泄水型和受水型。泄水型是让水从容器底部小孔匀速流出,根据水面下降的刻度来计
时;受水型是通过接收从上面容器滴下的水,依据水面上升的刻度计时。其原理基于水在一定条件下流动速度相对稳定。
优点:相对日晷,受天气影响较小,可在一定程度上连续计时。
局限性:水滴滴落速度受水位、水温、水质等因素影响,计时不够准确;需要定期加水或排水,操作相对繁琐。
摆钟:
工作原理:利用摆的等时性,即摆锤在摆动过程中,只要摆长不变,摆动一次所需时间就基本相同。通过擒纵机构,将摆的摆动转化为指针的转动,从而指示时间。
优点:计时精度相对较高,能够较为准确地测量时间;可以通过调整摆长来微调计时速度。
局限性:对制作工艺要求较高,需要精密的机械结构;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如温度变化会导致摆长改变,从而影响计时精度;携带不太方便,一般为固定放置使用。
解析:分别针对日晷、水钟、摆钟,从工作原理、优点、局限性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比较,突出三种计时工具的特点。
五、科学探究
(1)答案:这个实验的变量是物体的材质
解析: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材质物体对影子清晰度的影响,所以在实验中改变的因素即变量为物体的材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2)答案:保持手电筒与屏的距离不变,且物体放在相同位置,是为了控制变量。因为影子的清晰度可能受到物体到光源距离、物体到屏的距离等多种因素影响。如果手电筒与屏的距离改变,或者物体放置位置不同,就无法确定影子清晰度的变化是由物体材质不同导致的,还是其他距离因素变化引起的。只有保证这些条件不变,才能准确得出物体材质对影子清晰度的影响。
解析:从控制变量法的角度,说明保持距离和位置不变对实验准确性的重要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答案:通过实验,可能会得出的结论是:不同材质的物体对影子清晰度有影响。一般来说,木板可能会形成比较清晰的影子,因为木板不透明,能有效阻挡光线,使影子轮廓清晰;玻璃材质透光性好,可能形成较模糊的影子或者几乎看不到影子;塑料材质的影子清晰度可能介于木板和玻璃之间,具体取决于塑料的透光程度和对光线的散射情况。
解析:基于不同材质物体对光线的阻挡、透过等特性,推测不同材质物体形成影子清晰度的差异,得出相应结论。
六、拓展长廊
1. 答案:以穿山甲为例。
濒危原因:
过度捕猎:穿山甲的鳞片在传统医学中有一定药用价值,肉也被认为是美味,导致其遭到大量非法捕猎,用于满足市场需求。
栖息地破坏:人类的开发活动,如森林砍伐、开垦农田、建设基础设施等,破坏了穿山甲原有的栖息地,使其生存空间不断缩小,食物资源也相应减少。
繁殖缓慢:穿山甲繁殖速度较慢,每年一般仅产 1 仔,这使得其种群数量在遭受破坏后难以快速恢复。
保护措施:
加强执法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非法捕猎、贩卖穿山甲及其制品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从源头上减少对穿山甲的伤害。
栖息地保护:建立和扩大穿山甲自然保护区,加强对其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通过植树造林、限制开发等措施,为穿山甲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保障其食物资源和活动空间。
人工繁育与野化放归:加强穿山甲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建立人工繁育基地,提高繁殖成功率。对人工繁育的穿山甲进行野化训练,在合适的时机将其放归自然,增加野生种群数量。同时,通过科学监测,了解放归穿山甲的生存状况和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网络、报纸等,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穿山甲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人们对穿山甲鳞片药用价值的错误观念,减少市场需求。
解析:以穿山甲为例,从人类活动、自身繁殖特点分析濒危原因,对应提出加强执法、保护栖息地、人工繁育与野化放归、宣传教育等保护措施。
2. 答案:
设计思路:结合日晷和摆钟的原理进行设计。利用太阳的光照确定大致时间范围,再通过摆的等时性精确计时。
所需材料:一根长杆(如竹竿)、一个重物(如铁块)、一根绳子、一块圆形木板、一支笔、一个量角器。
工作原理:将长杆垂直固定在地面上作为晷针,圆形木板水平放置在长杆底部周围,在木板上根据当地纬度和太阳运行规律标记出时间刻度,类似日晷的晷盘。同时,用绳子系住重物制成一个摆,将摆固定在长杆上部合适位置。当有阳光时,通过观察长杆影子在圆形木板刻度上的位置,可大致确定时间。若需要更精确计时,可利用摆的摆动,通过计数摆的摆动次数,并结合已知的摆的摆动周期,来计算经过的时间。例如,已知摆摆动一次需要 1 秒,观察到摆摆动了 60 次,即经过了 60 秒。通过这种方式,能在户外相对准确地测量时间。
解析:结合所学日晷和摆钟原理,阐述设计思路,明确所需材料,并详细说明利用两种原理实现户外准确测量时间的工作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