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说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3 马说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4 22:1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马 说
文学常识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课文对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把它当成普通的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知识梳理
1. 通假字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衹〔只〕”,只、仅)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3) 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
2. 一词多义



3. 词类活用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受屈辱)
(2)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吃尽)
(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活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4. 古今异义
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平安)
5. 特殊句式
(1)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即“千里之马者”)
(2)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即“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6. 重点实词
(1) 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
(2)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3)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4)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5)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6)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7)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8) 执策而临之(面对)
主旨归纳
本文作者把知人善任的贤君比喻为伯乐,把未被发现的真正的人才比喻为千里马,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
名句梳理
1. 《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语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 《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 《马说》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拓展链接
周公吐哺
“周公吐哺”这一典故出自《史记》:“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其大意是“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也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发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去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后人以“周公吐哺”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形容礼贤下士,求才心切。
23  马 说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才美不外见 B. 安求其能千里也
C. 食之不能尽其材 D.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 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1) 能:① 虽有千里之能(      )
② 安求其能千里也( )
(2) 食:① 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 食之不能尽其材( )
(3) 策:① 策之不以其道(      )
② 执策而临之(      )
3.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       ;今义:       。
(2)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       ;今义:       。
4. 下列加点词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 策之不以其道 B. 食不饱,力不足
C. 故虽有名马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作者描述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           ,           ,           。
(2) 在作者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
(3) 某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获奖演说中感谢恩师时表示,有了恩师才有他。这让我们想起韩愈在《马说》中的感慨:“          ,           。”
6.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B. 本文作者韩愈,宋代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C. “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战国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
D.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强烈的愤慨。
(一) 阅读课文,完成后面题目。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7.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2) 不以千里称也(      )
(3) 一食或尽粟一石(      )
(4)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9. 作者在文中抨击了“食马者”不知马的行为,但并没有从正面阐述“食马者”应该怎么做。请结合下面链接材料中的内容,简要说说作者主张应怎样对待“千里马”这样的人才。
  [链接材料]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于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 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选自《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有删改)



10. 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而不是驽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你是否同意 说说理由。



(二)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说,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②人。君子亦谮人乎 ”颜渊退,俄而厩人③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席④而起,曰:“趣⑤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⑥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⑦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
[注释] ① 佚:逃跑。 ② 谮(zèn):说人坏话,诬陷别人。 ③ 厩人:管理马棚的差役。 ④ 躐席:超越座席,指离席。 ⑤ 趣(cù):催促。 ⑥ 造父:周穆王的车夫,驾车能手。 ⑦ 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
11.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
B.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
C.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
D.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
12.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定公不说(      )
(2) 乡寡人曰(      )
(3) 昔者舜工于使人(      )
(4) 然犹策之不已(      )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14. 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15. 学习《马说》后,班级准备开展以“话伯乐与千里马”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 活动开展前,小莉同学搜集到右边的漫画。请你仔细观察这幅漫画,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其内容。


(2)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揭示漫画的寓意。


(3) 在活动的最后,主持人想以一副对联激励同学们立志成才。主持人拟出了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              
23* 马 说
1. B 解析:A项,“见”同“现”;C项,“食”同“饲”;D项,“祗”同“衹(只)”。 2. (1) ① 本领,才能 ② 能够 (2) ① 吃 ② 同“饲”,喂 (3) ① 用马鞭驱赶 ② 马鞭 3. (1) 这样的 对,正确 (2) 等同 等候 4. A 解析:“策”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5.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6. D 解析:A项,节奏划分错误。“之”是音节助词,其后断开,“不能”表示否定,不可断开,正确的朗读节奏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项,韩愈是唐代人。C项,伯乐是春秋时期的人,擅长相马。因此这个传说发生在春秋时期。 7. (1) 受屈辱 (2) 著称 (3) 有时 (4) 犹,尚且 8. (1)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 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9. 示例:招揽人才并且善待人才,知人善任,防止人才流失。 10. 示例:我同意。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比如一个员工,只要有才能,就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 伯乐一经过冀北的原野,马群就空了。冀北的马多于天下各地的马,伯乐虽善于识马,哪能使那里的马群空了呢 解释的人说:“我说的空,不是没有马,而是没有良马。伯乐善于识马,遇到好马,就挑走了,马群里没有留下好马了。如果没有良马,即使说(马群)没有马了,也并不算是假话。”
11. B 解析:句意为“颜渊陪鲁定公坐在台上”,据此划分为“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 12. (1) 同“悦”,高兴 (2) 同“向”,从前,先前 (3) 善于 (4) 用马鞭驱赶 13. 颜渊退下后,不一会儿,管理马棚的差役就报告说东野毕的马逃跑了。 14. 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参考译文] 颜渊陪鲁定公坐在台上,东野毕在台下驾驶马车。鲁定公说:“东野毕驾车(的技术),很好啊!”颜渊说:“好是好,但是他的马将要逃跑了。”鲁定公(听后)不高兴了,对身边的人说:“我听说君子不说人坏话。难道君子也说人坏话吗 ”颜渊退下后,不一会儿,管理马棚的差役就报告说东野毕的马逃跑了。鲁定公从座位上站起来,说:“马上催促马车去召回颜渊。”
颜渊到来,鲁定公说:“刚才我说:‘东野毕驾车(的技术),很好啊!’您说:‘好是好,但是他的马将要逃跑了。’不知道您是如何知道这件事的呢 ”颜渊回答说:“我以治理国家的道理知道这件事的。从前舜善于任人办事,造父善于驾驭马车。舜不竭尽民力,造父不竭尽马力。因此,舜(执政)的时候没有(因为受不了压迫而)逃散或反抗的人民,造父手中没有(因为不服驾驭而)逃跑的马。现在东野毕驾驭马,上车时把马的缰绳勒得太紧,使马的身体过于挺直;让马左盘右旋前后进退,用尽调服车马的法度,经历险峻之地和长途奔跑,马的力气已经耗尽。然而他却仍然不停地用马鞭驱赶它,(我)因此知道马会逃跑。”
15. 示例:(1) 一群专家、学者围着一位管理者,并争先向他递上计划、发明、建议。管理者拿着望远镜望向远处,看不到身边围着的人。 (2) 管理者不重视身边的人才。(或:讽刺管理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愚昧和昏庸) (3) 有志可成万里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