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2025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元朝的统治)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元朝建立后,设中书省作为中央的中枢机构。其他地区,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皇帝制度 B.丞相制度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
2.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元朝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而设置了( )
A.宣政院 B.安西都护府 C.驻藏大臣 D.澎湖巡检司
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官职中,能够体现元朝“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
A.御史大夫 B.中书省 C.枢密院 D.御史台
4.元世祖实行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
5.我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元朝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交往、流、交融的盛况,并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建立元朝的民族和形成的新民族分别是( )。
A.蒙古族;朝鲜族 B.蒙古族;回族 C.维吾尔族;藏族 D.蒙古族;党项族
6.下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其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该图片所展示的王朝是(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7.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是( )
A.秦 B.元 C.隋 D.唐
8.我国有很多省份,如江苏省、浙江省等,这些省份的名称来源于元朝的( )
A.禅让制 B.行省制 C.王位世袭制 D.中央集权制
9.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族、回族、畏兀儿族等民族50名,有58%的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者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元朝( )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D.各个民族一律平等
10.元泰定帝在位期间,开通了会通河,此后漕船年运粮量常达三、四百万石。沿河城镇和码头兴起,出现了“舟楫万里,振古所无”的繁荣景象。据材料可知运河的开通( )
A.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B.强化了社会治理
C.展现了民族的凝聚力 D.推动了中外经济交流
11.历代政府都注重对官员的监察。在元朝时,在中央掌管全国监察事务的是(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枢密院 D.御史台
12.忽必烈统治时,虽然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推行汉法,但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仍得以保留,并且统治集团内大多数人始终对汉族地区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有比较深的隔膜。这一现象反映出忽必烈统治时期( )
A.贵族集团的包容性强 B.蒙古部落文明具有优势
C.政权封建化进程艰难 D.政治体制体现二元色彩
13.“都省(中书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材料反映的制度始于(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4.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王朝。它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以下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
①设立辽阳行省 ②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③灭掉西夏政权 ④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历史学习中,表格学习法可以起到总结历史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的作用。以下表格的名称应为:元代_________( )
目的 措施 影响
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治理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直接控制
设置10个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行省权力较大,但仍隶属于中央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加强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管辖
A.疆域不断扩大 B.地方权力过大 C.加强中央集权 D.加强边疆管理
16.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元朝建立后,设中书省作为中央的中枢机构。其他地区,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在辽阳、岭北、四川、云南等地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
A.郡国并行制 B.丞相制度 C.分封制 D.行省制
17.中国古代某一王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该王朝创立了(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18.请归纳下面思维导图的主题。元朝( )
A.创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 B.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C.因地制宜地治理辽阔疆域 D.限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19.元代学者虞集指出:“中书省以治内,行省以治外。”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即行省可统辖地方军队,地方财税亦可自留三成于本行省。由此可见,元代行省制( )
A.造成了元末社会动荡不安 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加强了对全国各地区管辖 D.体现了中央高度集权特点
20.《元史》记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而元人赵天麟也认为行省“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由此可知,元朝设置的行省
A.具有较强独立性 B.设置在边远民族地区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填空题
21.元朝设 直接统辖,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
22.拓展:四等人制元朝统治者为维护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将全国居民分为 、 、 、 四个等级。四等人在政治、经济、法律上是不平等的。这种民族歧视政策,引发社会动荡,成为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3.行省制度
(1)具体实施:
①在中央,元朝设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 (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 (负责监察事务)。
②在地方,元朝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 ;在其他地区又设置了10个 ,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这一地方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被称为“ ”。
(2)影响:在历史上 。
24.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对台湾的管辖: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 ,负责管辖澎湖和 ,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对西域的管辖:元朝还是还设置 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3)对西藏的管辖: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 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 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 区域。
25.在中央,元朝设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 (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 (负责监察事务)。
三、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隋唐是中国境内许多民族乘势兴起的重要发展阶段,封建社会后半期的主要少数民族,大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在强盛国力的影响和吸引下,突厥、西域各族、回纥、吐蕃、南诏、契丹、靺鞨等少数民族与隋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联系紧密。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太宗获得了北边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为“天可汗”。唐代疆域较以前更加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元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各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在这一时期空前加强。元朝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简明中国史读本》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民族交往、交流和民族交融”这一话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元朝的统治)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C B C B B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D C C D D C B C
1.C
【详解】根据题意“朝建立后,设中书省作为中央的中枢机构。其他地区,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除吐蕃,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行省制度,C项正确;皇帝制度,是指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丞相制度是中央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题意“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元朝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而设置了”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A项正确;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时设置的,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排除B项;驻藏大臣是清朝设置的,排除C项;澎湖巡检司是元朝设置,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D项正确;御史大夫是秦朝负责监察的官员,排除A项;元朝时期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排除BC项。故选D项。
4.C
【详解】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忽必烈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它的创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开始实行的管理地方的制度,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据题干“建立元朝的民族和形成的新民族”和所学知识可知,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到元朝开始形成一个统一的新民族——回族,B项正确;元朝时期融合的一个新民族是回族,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是融合形成的新民族,排除A项;藏族在元朝之前就已经形成,排除C项;1038年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政权,说明党项族在元朝建立前已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其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王朝是指元朝。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 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C项正确;秦朝是公元前221年建立的,唐朝是618年建立的,明朝是1368年建立的,其建立者都是汉族,且其版图并非中国最大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
7.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B项正确;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不是秦朝,排除A项;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不是隋朝,排除C项;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不是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因此,这些省份的名称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B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更迭的制度,王位世袭制是从夏朝的启开始的,中央集权制这一形式开始于秦朝,均与题干“元朝”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少数民族王朝,但却实行科举制度,而且录取人数中有不同民族,且与汉族通婚较多,因此可知元朝民族交融趋势加强,A项正确;题意中体现了民族融合,没有反映元朝完全汉化,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元朝实行四等人制,但题意中没有体现出民族歧视政策,排除C项;元朝推行民族歧视的四等人制,各个民族并没有一律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开通了会通河,此后漕船年运粮量常达三、四百万石。沿河城镇和码头兴起”可知元朝运河的开通,有利于漕粮运输和沿线商业贸易的发展,说明运河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运河,运河开通无法强化社会治理,排除B项;民族凝聚力强调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运河开通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并未涉及对中外经济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元朝时,在中央负责监察事务的是御史台,D项正确;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忽必烈统治时,虽然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推行汉法,但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仍得以保留,并且统治集团内大多数人始终对汉族地区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有比较深的隔膜”可知,统治集团大多数人对汉族的制度、文化始终有较深的隔膜,所以说这一现象反映出忽必烈统治时期政权封建化进程艰难,C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出统治集团大多数人对汉族的制度、文化始终有较深的隔膜,不是贵族集团的包容性强,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蒙古部落文明具有优势,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要是阐述统治集团大多数人对汉族的制度、文化始终有较深的隔膜,不是政治体制体现二元色彩,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都省(中书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制度是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元朝建立以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元朝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D项正确;隋朝、唐朝、宋朝都与题干材料“都省(中书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所反映的行省制度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王朝。它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它设立辽阳行省,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设置北庭都元帅府,①②④正确,C项正确;大蒙古国灭掉西夏政权,排除③,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事务。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直接控制。元朝在地方设立10个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权力较大,但仍隶属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管辖,故表格这些史实有利于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和巩固统治,C项正确;疆域不断扩大从表格里面无法得出,排除A项;地方权力过大从表格里面无法得出,排除B项;加强边疆管理不能涵盖全部材料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除吐蕃,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行省制度,D项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朝时期实行的制度,排除A项;丞相制度是中央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王朝疆域指的是元朝疆域,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地方设立行中书,在全国设立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根据题意,D项正确;西周时期,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推行分封制,排除A项;秦朝为加强中央统治,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排除B项;唐朝的政治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朝设立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军政事务。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进台湾)。由此可见,元朝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措施,旨在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C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元朝限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即行省可统辖地方军队,地方财税亦可自留三成于本行省”可知元朝行省制有效地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同时也体现了行省有一定的自主权,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项正确;造成元末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并非行省制,而是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所致,排除A项;“全国各地区”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行省可统辖地方军队,地方财税亦可自留三成于本行省”可知行省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并非强调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依据“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可见行省制度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说明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强调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知行省长官并非拥有较强独立性,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到行省设置在边远民族地区,排除B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设置,排除D项。故选C项。
21.宣政院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47年, 蒙古王子阔端与吐蕃地方政教首领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会晤,共同议定吐蕃各地归附蒙古。此后,蒙古统治者开始在西藏统计户口,设置驿站。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22. 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 南人
【详解】“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者为维护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所建立的制度,蒙古人作为统治民族列为第一等级。其次根据所征服地区民族的时序,又依次分为色目人、汉人、南人三个等级。并认为四等人的政治待遇有所区别,在任职、科举、刑律等方面,均有不同的待遇。故填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23. 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中书省 行省 行省制度 影响深远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在中央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的是中书省,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的是枢密院,负责监察事务的是御史台。在地方上,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10个行省,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这一地方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故①是中书省,②是枢密院,③是御史台,④是中书省,⑤是行省,⑥是行省制度。
(2)根据所学可知,行省制度的实行的影响是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清时期继续沿用,我国今天的省,从建制到名称上均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故⑦是影响深远。
24.(1) 澎湖巡检司 琉球
(2)北庭都元帅府
(3) 行政管理 宣政院 地方行政
【详解】(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故分别填:澎湖巡检司、琉球。
(2)元朝还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故分别填:北庭都元帅府。
(3)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故分别填:行政管理、宣政院、地方行政。
25. 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详解】结合所学,在中央,元朝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6.观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可促进国家、民族的进步
论述: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为“天可汗”,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在中国经商,与汉、蒙、维兀儿等族长期杂居通婚,逐渐融合形成中华民族的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交融。可见,民族交往、交流和民族交融可以使民族进步,国家发展。
【详解】阅读以上材料可知,本材料主要围绕民族交往、交流和民族交融展开,因此可提炼一个观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可促进国家、民族的进步。依据材料信息“唐太宗获得了北边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为“天可汗”。唐代疆域较以前更加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元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各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在这一时期空前加强。元朝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占有重要地位”可知,唐元时期民族交往促进了国家的发展,还可以结合唐、元时期民族交流频繁的史实进行论述,最后要进行论点总结。
论述示例: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为“天可汗”“唐代疆域较以前更加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元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各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在这一时期空前加强”,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在中国经商,与汉、蒙、维兀儿等族长期杂居通婚,逐渐融合形成中华民族的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交融。可见,民族交往、交流和民族交融可以使民族进步,国家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