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梅岭三章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次次艰难突围,一次次绝处逢生。正是南方的游击战,在红军长征之初 了国民党军队的兵力,使我方主力部队得以迅速前进,并在尔后的3年中,守护和保存了革命的火种。
如今,在广东南雄梅关古道上,在江西大余梅关乡黄坑北侧山坡,都立有陈毅元帅《梅岭三章》诗bēi 。肃立碑前,采访团仿佛看到红军游击队当年穿suō在茅草密林之间英勇战斗的场景,往昔峥嵘岁月未远,今朝更需dǐ砺前行。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诗bēi( ) 穿suō( ) dǐ( )砺
(2) 文段横线处应填写的词语是 ( )
A. 控制 B. 牵制
C. 消灭 D. 掌控
2. 下列对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及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反问,加强了语气)
B. 南国烽烟正十年。(借代,“烽烟”代指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C. 取义成仁今日事。(引用,“取义成仁”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D. 人间遍种自由花。(借喻,“自由花”喻指革命成功,人民获得自由的美好前景)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梅岭三章》的作者是陈毅。三首诗可看成一个整体,又各自表达不同的意思。
B. 诗前小序说明作者在身临险境时用诗的形式留下了自己的遗言。
C. 小序和三首诗是作者在“虑不得脱”的艰难环境中一气写成的。
D. 作者虽处于危难之中,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很坚定。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座山的故事与诗歌
杨少衡
① 我到那里寻访故事,忽然访入诗境。那座山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西北部,是粤赣交界山岭。它叫作油山,我从少年时就知道它,向往数十年。它是一座有故事的山。
② 首先是山名的故事。这座山雄踞赣粤边,号称方圆三百里,松竹茂密,郁郁葱葱,到处绿油油。其“油”可是因此而来 似乎不是。有一则山名故事与食用油直接有关。传说从前这座山山顶有一眼油泉,旁边有一座古庙。和尚每天提个油壶去装油,油泉按庙里人数漏油,人多则多漏,人少则少漏。有个和尚拿凿子凿开一个大眼,谁知油泉的油都变成了水。老百姓引水种田,一直把水稻种到半山腰,油山因此得名。
③ 这座山的著名更多的不在其名的民间传说,而在发生于山岭间的真实故事。油山深处有一个上乐村,该村有一座上乐塔,是青砖塔,高近三十米,六面五层,塔内有螺旋形上升阶梯,可登塔顶。该塔为明代建筑,其塔身略向东头倾斜。上乐塔最奇特之处不在其倾斜,而在其秘密。这座塔见证过无数秘密,每一个秘密都是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主要发生于史称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起于中央红军踏上长征之途,止于新四军成立。当时油山为粤赣边游击区的中心,有一个秘密联络体系,上乐塔是一个主要联络点,红军游击队的主要领导有两位,一为老周,二为大老刘。两位领导都大名鼎鼎,老周实为项英,大老刘就是陈毅。
④ 中央红军长征时,上乐塔附近的红军医院遭敌军突袭,100多名伤病员牺牲。1935年夏的一个清晨,特委司务长和两名游击队员到上乐村交通站接头处开展工作,一队“铲共团”敌兵悄悄包围接头处。一个普通农家女子在山下浇水时发现偷袭者,她放声高叫,游击队员听到喊声迅速隐蔽。这个农家女子的名字叫朱乙妹,她被杀于上乐村头。1936年初,赣粤边地区大雪封山,游击队断粮,以野果、野菜、竹笋充饥。赣南地下党组织群众利用每月初一和十五开禁进山砍柴的机会,把大米藏在挑柴的竹竿中,用食盐水浸透棉袄,设法丢在山上,转交游击队。有一位游击队领导在油山秘密据点吃着从山上“捡”来的食物,感慨万千,写下了这么几句:“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⑤ 这位领导就是陈毅。我所录的是他所作《赣南游击词》中的一节。我在这些词句里读到了当年油山上的大米和盐,它也让我强烈意识到油山不仅有令人难忘的故事,更有令人难忘的诗歌。
⑥ 陈毅是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油山及粤赣边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也留下了多首著名诗词。除了《赣南游击词》,还有写于1936年春的《油山埋伏》:“走石飞沙大地狂,空山夜静忽闻狼。持枪推枕猛起坐,宛似鏖兵在战场。”最为人们传颂的是《梅岭三章》,写于1936年冬。当时由于叛徒出卖,陈毅被敌兵四个营围困,敌兵放火烧山,漫山遍岭烈焰腾腾。陈毅面对敌兵和烈火,写下了自己的绝笔。他把绝笔诗藏进衣底,恰有瓢泼大雨从天而降,陈毅终得脱险。
⑦ 在油山寻访故事的过程中邂逅这些诗句,感受特别强烈。艰苦奋斗中的昂扬,面对流血牺牲时的从容,理想之坚定,意志之坚强,为国为民担当的勇气,以及战胜一切艰险的乐观主义,直到今日,依旧那么动人。如果把油山的故事比喻为这座山的血肉,那么这些诗歌就是它的精神与灵魂。这座山的故事与诗歌无疑能穿越时空,影响并启示后世。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 作者为什么开篇要讲述“油山”山名的由来
5. 有人说:“诗歌是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带有自身体温,带有血肉之声,带有生命灵性。”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 文章第⑤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7. 学习本课后,九年级(1)班举行了以“忆革命征程,谱爱国赞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 请参照下面的项目一,再设计两个活动项目。
项目一:“弘扬革命精神”书法展
项目二:
项目三:
(2) 活动中,你选择了陈毅的《梅岭三章》参加诗歌朗诵,请明确朗诵的情感基调。
情感基调:清新 婉约 激越 明快 忧郁
豪壮 凄凉 悲伤
2 梅岭三章
1. (1) 碑 梭 砥 (2) B 解析:“牵制”指拖住对方,使其行动受到限制(多用于军事)。符合语境。 2. A 解析:应该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3. C 解析:小序不是作者在“虑不得脱”的艰难环境中写的。 4. 丰富文章的内容,为下文写陈毅在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的故事以及留下许多诗篇做铺垫。 5. 诗歌是生活的档案,如陈毅所作的《梅岭三章》,是面对敌兵和烈火写下的绝笔,不仅有“此头须向国门悬”的血肉之声,更有“人间遍种自由花”的生命灵性。 6. 该段为过渡段,“它也让我强烈意识到油山不仅有令人难忘的故事,更有令人难忘的诗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7. 示例:(1) “追忆革命征程”故事会 “谱写爱国赞歌”征文比赛 (2) 激越、豪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