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孔 乙 己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suō影。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 了阶级对立、贫富悬shū的社会现实。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zhì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的悲剧。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suō( )影 悬shū( ) zhì( )息
(2) 下列词语填入语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揭示 B. 揭露 C. 暴露 D. 展示
2. 下列语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刻画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1)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2)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
(3)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
B.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
C. 《孔乙己》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写于“五四”前夕,是作者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D.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一)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 ……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后来怎么样 ”“怎么样 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 ”“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 ”“怎样 ……谁晓得 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4. (教材课后习题变式)“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一句中的“仍然”一词表现出掌柜怎样的心理 请简要分析。
5. 丁举人和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丁举人却下毒手打折了孔乙己的腿,原因是什么
6. ★“还欠十九个钱呢”在选段中反复出现,有何用意
(二)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示 众
鲁 迅
①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②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
③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他对面,其时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左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
④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胖孩子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另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半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
⑤ 又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一个小学生飞奔上来,一手按住了自己头上的雪白的小布帽,向人丛中直钻进去。但他钻到第三——也许是第四——层,竟遇见一件不可动摇的伟大的东西了,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背脊,背脊上还有汗正在流下来。他知道无可措手,只得顺着裤腰右行,幸而在尽头发见了一条空处,透着光明。他刚刚低头要钻的时候,那裤腰以下的屁股向右一歪,空处立刻闭塞,光明也同时不见了……
⑥ 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愕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看白背心。
⑦ 忽然,就有暴雷似的一击,连横阔的胖大汉也不免向前一跄踉。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好快活!……”同时,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这么说。
⑧ 胖孩子也跄踉了四五步,但是没有倒,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就想从胖大汉的腿旁的空隙间钻出去。胖大汉赶忙站稳,并且将屁股一歪,塞住了空隙。胖孩子仓皇了一会,忽然向小学生那一面奔去,推开他,冲出去了。
⑨ 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似的发髻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
⑩ “好!”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彩。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
“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日
(选自《鲁迅全集》,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通过写身份不一的人聚在街头围观,集中展示了看客群体。
B. 小说围绕看巡警事件,着力刻画主人公,情节曲折,高潮迭起。
C. 小说的笔调冷峻客观,作者对事件不作评论,却无声胜似有声。
D. 读者可以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活动,推想其思想情感,认识时代。
8. 小说用“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形容卖包子的胖小孩后,又用同一比喻来形容小学生。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9.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看客的共同特征。
10. 学校将举办首届课本剧展演活动,班级选定《孔乙己》这篇课文进行编演。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 学校面向全体同学征集活动宣传标语,请你拟写一则。(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 文中孔乙己第二次进店被短衣帮嘲笑,辩解时表现出“颓唐不安”的神情。导演对这一情节进行了如下舞台表演设计,请找出不合理的一处,并作具体分析。
形象设计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胡子乱蓬蓬的,脸上满是深陷的皱纹,伤疤清晰可见。
动作设计左手端着酒碗,右手重重地拍在柜台上,抬头望向店外。
语言设计(语调高傲)“君子固穷!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读书人的事,你们不懂,不懂……”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 [考点解说]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常见考查形式:作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请加以探究。 [方法指津] 1. 从题材内容看主题。小说的作者选取怎样的题材来反映怎样的生活,传达怎样的感情,表现怎样的思想,是在小说创作之前就拟定好的。所以从小说的题材着眼,可以把握其主题方向。 2. 从人物塑造看主题。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把浓墨重彩皆泼洒在人物身上,他(她)的际遇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际遇、矛盾性格就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3. 从情节发展看主题。小说的某些典型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如《孔乙己》中众人多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节,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开心,众人的冷酷、麻木和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典例链接] 参见本课第6题。
5 孔 乙 己
1. (1) 缩 殊 窒 (2) B 解析:“揭露”的意思是使隐蔽的事物显露。符合语境。 2. (1) 外貌描写。 穷困、不修边幅。 (2)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自命清高、自欺欺人、死要面子。 (3) 动作描写。 穷困潦倒。 3. A 解析:《孔乙己》是一篇小说,文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 4. 掌柜听说孔乙己被打折了腿,有可能死了的消息后,并没有震惊和同情,而是继续慢慢算他的账,表现了他麻木与冷漠的心理。 5. 原因是两人的社会地位悬殊。 6. 掌柜对孔乙己的命运漠不关心,只记得十九个钱,且反复提起,表现了掌柜的唯利是图、自私冷酷,揭露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7. B 解析:全文是围绕众人看“白背心”示众这一事件描写的,据此可知“围绕看巡警事件”表述有误;文中的人物虽多,却没有一个主要人物,作者对其笔下人物一视同仁,精心着墨的是“群像”,据此可知“着力刻画主人公”表述有误。 8. 这两个小孩代表的是“看客”这一群体,通过对他们的动作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他们的麻木、愚蠢,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国民中的看客心态的揭露和批判。 9. ① 爱看热闹。小说中,一群身份不一的人聚在街头围观“白背心”。② 盲目从众。小说中,“白背心”被示众后,那些身份不一的人们盲目从众进行围观。③ 无视他人痛苦。“白背心”被示众,“老妈子”却说“多么好看哪”,并且还有几个人同声喝彩。 10. (1) 示例一:品人生百味,展青春风采。 示例二:演绎经典作品,传承戏剧文化。 示例三:戏如人生,你我皆是主角。 (2) 示例一:“重重地拍”这一动作不合理。“颓唐不安”指精神萎靡,内心不安定。这样的舞台设计显得人物过于理直气壮和愤怒,与人物的心理状态不符。 示例二:“高傲”的语调不合理。“高傲”指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这样的舞台设计与“颓唐不安”的状态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