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鱼我所欲也
1.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故患有所不辟也
“ ”同“ ”,解释:
。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同“ ”,解释:
。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同“ ”,解释:
。
“ ”同“ ”,解释:
。
2. 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1) 为:① 故不为苟得也( )
②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2) 与:① 呼尔而与之( )
②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古代仁人志士在“生”与“义”不能兼得时,总会以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 , ”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2) 课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相同的句子: , ; ,
。
(3) 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
。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B. 孟子,名轲,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C. “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左右逢源”“舍生取义”等成语都出自孔子、孟子的言论。
D. “箪”“豆”等是古代的容器,“钟”“斗”等是古代的量器。
(一)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所欲有甚于生者( )
(2) 故患有所不辟也( )
(3)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4) 得之则生( )
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 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8. (教材课后习题变式)请你围绕本文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二)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崔篆平反
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①,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②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县,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罚酷烈,乃至于斯③!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 ”篆曰:“吾无悔,纵杀吾一人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 ”吏默然无以④应。
[注释] ① 王莽改制:王莽篡权,改汉朝为新朝。 ② 峻:严刻,酷烈。 ③ 斯:这种地步。 ④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9.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吏 默 然 无 以 应
10.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为郡守( )
(2) 杀戮无辜( )
(3) 篆垂涕曰( )
(4) 吏默然无以应( )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无悔,纵杀吾一人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
12. 结合选文内容,用课文的观点分析崔篆的形象。
13. 九年级(1)班拟组织“孔孟之道”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为强调主题,营造氛围,请你在黑板上写出一条宣传标语。
(2)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影响着国人的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你知道“四书”“五经”分别包含哪些书籍吗
“四书”:
“五经”:
(3) 时至今日,孔孟思想仍闪烁着光芒,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下列两句话分别选自《论语》和《孟子》,请你任选一句,谈谈感想。
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 [考点解说] 正确的朗读停顿是文言语感的重要表现。常见考查形式:用“/”标出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判断句子朗读停顿划分的正误。 [方法指津] 1. 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如“二者/不可得兼”。 2. 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 3. 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介词前面应稍加停顿。如“受任/于败军之际”。 4. 位于句首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如“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5. 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典例链接] 参见本课第9题。
9 鱼我所欲也
1. (1) 辟 避 躲避 (2) 辩 辨 辨别 (3) 得 德 感恩、感激 与 欤 语气词 2. (1) ① 做 ② 为了 (2) ① 给 ② 同“欤”,语气词 3. (1)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2) 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3)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 B 解析:应该是战国时期。 5. (1) 胜过,超过 (2) 祸患,灾难 (3) 通过某种手段 (4) 就 6. 不只是德才兼备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德才兼备的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7. 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8. 示例: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9. 吏/默然/无以应 10. (1) 担任 (2) 无罪的人 (3) 眼泪 (4) 回答 11. 我不后悔,即使杀了我一人却能救出两千多人,我有什么可后悔的呢 12. 崔篆爱护百姓,宁愿舍弃生命,也要坚持道义,为身陷牢狱的两千多名无辜百姓平反,这正体现了孟子表达的“舍生取义”的观点。
[参考译文] 崔篆是汉族人,担任郡守,那时王莽改制,(王莽的)党羽遍及各个地方,用严苛的刑法杀害(许多)无罪的人。崔篆(看到)他所在县的牢狱人满为患。崔篆(忍不住)流泪叹道:“唉,刑罚残酷凶狠,竟到了这种地步!这些人都有什么罪!”(崔篆)于是为他们平反,放出来两千多人。(他的)僚属们(都十分害怕,)纷纷叩头求他说:“你确实是仁慈的人,然而如今只有你是仁德的人,恐怕要后悔吧 ”崔篆说:“我不后悔,即使杀了我一人却能救出两千多人,我有什么可后悔的呢 ”僚属们沉默,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回答的话。
13. (1) 示例:走近孔孟,感受文明。 (2) 《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 示例一:选①,时间如流水,不停地流逝,要抓紧时间,珍惜每分每秒。 示例二:选②,做人要有志气,能坚守节操,具有大义凛然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