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读书促人思考。尼尔·波茨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谈道:“阅读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相较于简要的告知类信息、视觉性强的图片、有趣的视pín,书藉更能锻炼人的思维逻辑。为了使整个故事脉络变得清xī,读者在字里行间寻找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追sù书中人物的所思所想,预测下一情景的出现。读者在对整体文字的把控过程中完成一次思维的锻炼。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视pín( ) 清xī( ) 追sù( )
(2) 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订正。
改为
(3) 语段中画线句的主干是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读书不能只寻章摘句,而要深刻思考,分析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B. 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毛求疵,所以产品销量越来越好。
C.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 杨绛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锺书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 ;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
(2) 读书使人充实, ,作文使人准确。
4. 文学常识填空。
(1) 《谈读书》是一篇 ,作者是 , 国著名的 家、作家。
(2) 《不求甚解》选自《 》,作者是 ,原名 ,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一)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5. (教材课后习题变式)阅读选段中的第一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6. 《英雄记钞》中的哪句话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基本一致 (用原文回答)
7. 宋代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种读书方法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 请阐述理由。
(二)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朱万曙
① “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 何谓经典 唐代史学家刘知幾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 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③ 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A] 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④ 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B] 《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⑤ 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敬佩……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C] 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⑥ 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D] 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8. ★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9. 下列对文章开头引用的那段话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 引出中心论点
C. 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 文章第③段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请简要回答。
11.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12. 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 ABCD 哪一处最合适 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3.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完成后面题目。
(1) 简要介绍画面的内容。
(2) 谈谈你对“一本好书,一生财富”的认识。
议论文中作者论点的提炼 [考点解说] 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基本观点,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议论文考点之一。常见考查形式:本文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什么观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方法指津] 1. 注意区分论点与论题。论题是作者论述的对象和范围,大多数情况下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中,如《谈读书》;论点是作者对论题所持的看法,它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如《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2. 注意论点出现的位置。一要抓文章标题。议论文多以论点或论题为标题。论点型标题,抓住标题就抓住了论点。二要抓文章开头与结尾。作者常常在开头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有些在结尾才总结观点。三要捕捉段落中心句。段落中心句通常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这些句子常常是分论点。掌握了分论点,就能较快地厘清思路,进而把握中心论点。 3. 学习论点的提炼方法。有些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没有现成句子,需要加以提炼。在提炼论点的时候,要注意四点:一要抓住议论的中心话题;二要使用陈述句式;三要有明显的倾向性,旗帜鲜明;四要语言简洁,文意通顺。 [典例链接] 参见本课第8题。
13 短文两篇
1. (1) 频 晰 溯 (2) 藉 籍 (3) 读者完成锻炼 2. B 解析:“吹毛求疵”指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 (1) 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2) 讨论使人机智 4. (1) 随笔 弗朗西斯·培根 英 哲学 (2) 燕山夜话 马南邨 邓拓 5. ① 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或:保持虚心的读书态度);② 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6. 观其大略。 7. 示例:我更喜欢朱熹的读书方法。因为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在熟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深入思考,因为“学而不思则罔”。 8. 示例: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9. A 解析:文章开头引用那段话首要目的是引出中心论点,引用的话是论据,但不是事实论据,而是道理论据。 10. 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11. 举例论证。 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12. 放在A处最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的分论点。 13. 示例:(1) 画面的主体是一本打开的书,书的封面写有“一本好书”字样,封底写有“一生财富”字样。书的下面露出三双脚,分别代表成年男子、成年女子和一个孩子,他们共同阅读这本书。 (2) 一本好书能给人有益的知识,拥有知识就拥有了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