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屈 原(节选) 同步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7屈 原(节选) 同步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4 22:4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屈 原(节选)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生生不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是中华文脉的重要源头。千百年来,屈原精神如同奔腾不息的长江,滋润了搏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浸润了xuàn丽多姿的中国诗词,bǔ育了英勇顽强、爱国奉献的中华儿女。屈原故里端午盛会,已经成为我们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团结的精神niǔ带,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元素。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xuàn(  )丽 bǔ(  )育
niǔ(  )带
(2) 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 “生生不息”中“息”的意思是 (  )
A. 停止 B. 休息
C. 滋生,繁殖 D. 呼吸时进出的气
2. ★对下列台词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热切地向往和赞美了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大的力。
B. “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运用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有力地抒发了主人公的爱憎的感情。
C.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运用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D. “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有力地抨击了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统治者。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屈原: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
刘汉俊
① 又逢端午,遥祭屈原。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关系如此之紧密,中国历史上唯此一人。
② 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一尊伟岸的独行者身影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
③ 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生于公元前340年左右,卒于公元前278年左右。年轻时的屈原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伴随左右,深得器重,参与和执掌楚国许多重要军政外交事务,起草宪令,修正法度,展现了高超非凡的治国理政才干。这一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时期,确立了他事业的高度。
④ 屈原人生的另一个高度是他的文学成就。他创作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耸立起中国文学风光雄奇的巅峰。《离骚》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篇幅最长、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政治抒情诗;《天问》以奇特的诘问形式、异常神奇丰富的想象力,一连向上苍提出170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充满科学求索精神;在祭歌基础上提炼而成的《九歌》,塑造了或优美妖娆或庄重典雅的云中君、湘君、湘夫人诸神形象,成为传世经典之作。《离骚》之后没有《离骚》,《天问》之后《天问》不再,《九歌》之后难寻《九歌》,屈原之后的中国文人都聚集在这座高山之下,刨挖文学的泉眼和思想的深井。
⑤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溯寻中国文化的源头,都不能不正视屈原的身影,触摸“屈原精神”的钢筋铁骨。
⑥ 但是,再优秀的屈原,也终究成了中华民族的一滴眼泪。
⑦ 屈原志存高远,心系国家,面对楚国社会千疮百孔、时弊丛生的状况,主张对内变法图强,对外联齐抗秦,一度使楚国富足强盛,实力雄厚,威震诸侯。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对内对外都是一把好手。但他并不总是春风得意,他遇到了一个强劲的来自外部却深潜楚宫的政治对手。秦相张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老谋深算。他收买靳尚,设诡郑袖,蒙骗楚王,谗害屈原,可谓处心积虑,机关算尽。两人较量的最终结果是,屈原惨败,被逐出朝廷,流落到汉水之北。
⑧ 尽管如此,屈原也没有放弃对国家的责任和对使命的担当。被流放的屈原“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为故主的罹难而悲愤,更为新主的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而悲哀。屈原的政治见识使他看到了战争的性质,知道战争的赢输决定着国家的存亡,而不仅仅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因此他的忧虑远比一般人要深。国之将亡,已无暇计较个人恩怨了,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前途乃至自己的生命。
⑨ 一枚粽子,加上驱邪的雄黄酒、奋进的龙舟队,中华民族的文脉里,咀嚼和回味的是一种精神。
⑩ 以臂挡车的螳螂也是英雄,以死抗争也是战斗。水柱擎天,英气断流,屈原用生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上,矗立起一座令后人仰望千年万年的丰碑。(选自《中国妇女报》,有删改)
3. 说说文章标题的作用。



4. 任选角度赏析第⑩段中的画线句。


5. 为什么说“再优秀的屈原,也终究成了中华民族的一滴眼泪”



6. 请概括屈原人生的两个高度。



7. 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
  他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
节日习俗:
品味戏剧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考点解说] 戏剧语言大体分为两种:一是舞台说明,二是人物语言。常见考查形式:画线的台词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 [方法指津] 1. 分析舞台说明,体会它对塑造人物的辅助作用。如《屈原》开篇的舞台说明:交代剧情发生的地点、道具、布景等。说明当时的环境,烘托气氛,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2. 分析人物语言,体会它对塑造人物的主要作用。人物语言是戏剧语言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基本手段。分析时应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潜台词三方面入手。 [典例链接] 参见本课第2题。
17 屈 原(节选)
1. (1) 绚 哺 纽 (2) 搏大精深 博大精深 (3) A 2. D 解析:应该是反问的修辞手法。 3.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屈原比作“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突出了屈原的刚烈性情和爱国气节;暗示了文章的写作内容;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照应文章第②段结尾句“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4.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屈原的精神比作丰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屈原崇高伟大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屈原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5. ① 屈原虽志存高远,却被逐出朝廷,虽对国家有责任感,最终却投江殉志;② 屈原的优秀与他以死明志的人生结局形成巨大反差,是一部悲剧;③ “一滴眼泪”既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不幸遭遇的惋惜和痛心,又饱含着其对屈原的敬仰与怀念。 6. ① 事业的高度:年轻时的他深得楚王器重,参与和执掌楚国许多重要军政外交事务,展现了高超非凡的治国理政才干。② 文学成就的高度: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这些作品耸立起中国文学的巅峰。 7. 人物故事:屈原投江。 节日习俗:吃粽子,插艾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