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4 22:4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一、 情境默写。
1. 苏轼的《定风波》中,与小序中的“已而遂晴”这一眼前实景相照应的句子:             。
2. 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的句子: :
         , 
3. 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中,与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意境相似的句子:         , 。
二、 诗歌鉴赏。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4. 这首词上片以“     ”字领起点题,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片返回现实,叙写“夜登小阁”之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                之感。
5.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颇为后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6. 词人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理想

7.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请简要赏析。



浣 溪 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8. 从画面的角度,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9. 下片开头两句的数词“一”“半”极富表现力,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甲] 《定风波》,见课本原文。
[乙]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0. 甲词“山头斜照却相迎”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11. 分析两首词中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1. 山头斜照却相迎 2.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 欺人奈何 3. 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4. 忆 世事沧桑 5. 这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写杏花疏影的静景和吹笛到天明的动景,再现了词人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饮酒吹笛的情形。 6. 词人在这首词中寄寓了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 7. 示例:运用了想象、象征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8. “深”“远”“晚”“荒”“旧”这一系列形容词,描绘出荒凉、残破之景。深秋远塞,揭示时间处于深秋,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给人以寒冷萧瑟的印象;晚烟、荒戍垒、旧关城,则给人以暮色黯淡与荒凉残破之感。 9. “一”“半”这两个数词,写出了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旷、荒凉。 10.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无限温暖,透露出喜悦之情。 11. 《定风波》以自然界的风雨象征人生中的风雨,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孤鸿”的形象表现出作者被贬黄州时孤寂、高洁自许、不随波逐流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