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出师表》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出师表》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5 09:2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出师表
书 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关于“表”
表:用于向君王陈说自己的请求和愿望。
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汉代则分成“章”“奏”“表”“议”四类。
关于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 ,号 ,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民间推其为“智慧化身”,以“智圣”誉之。
代表作有 等。
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此时蜀汉伐吴惨败,元气大伤。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同时与孙吴修好,平息南方叛乱,稳定了蜀汉的政权。适逢曹魏内部又有动荡,于是227年,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临行前,他考虑到刘禅不懂得治理政事,故上表劝诫,以期他能稳定国内政局,不被小人所惑,使北伐无后顾之忧。
写作背景
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
整体感知
分析局势,勉励刘禅,提出建议。
追忆往事,表明忠心。
明确责任,勉励刘禅励精图治。
精读课文
【第一部分】
认真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诸葛亮是怎样分析当时的局势的?针对当时的局势,他提出了哪些建议?
不利方面:
(1)先帝崩殂,群龙无首。
(2)天下三分,局势不安。
(3)益州疲敝,形势险峻。
有利方面:
(1)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2)忠志之士往身于外。
诸葛亮用“侍卫之臣”“忠志之士”舍身忘我,报答先帝的事实来鼓励刘禅,希望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的优势条件。
你认为作者提出的三项建议中,哪一项是核心?为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
作者以史为鉴,从正反两方面向后主言明:能否亲贤远佞,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亲近贤臣,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强调了亲贤远佞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
细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诸葛亮追忆了哪些往事?
表是写给皇帝的奏章,作者为什么要详实地述说自己的生平经历,这其中暗含着作者怎样的良苦用心?
以创业艰难之情打动刘禅,督促劝谏后主,发愤图强,切勿辜负先帝期望,努力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业。
表达自己对先帝感激之情和知恩图报之心,以及为人臣的忠心。恳切之意溢于言表。
【第三部分】
认真读课文第三部分,说说文章指出了君臣各自的哪些责任?
诸葛亮
郭攸之、费祎、董允
陛下
征讨奸贼、兴复汉室
思虑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
发扬圣德的言论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结尾是表文的结语,表明诸葛亮临行前的百感交集,无限眷恋之情。这本来是“表”这种文体的套语,但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全现,耿耿忠心尽袒。
有人说文章后半部分与“出师”无关,应把它删去,你如何看待?
不能删。这一部分主要追述了自己的身世、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先帝临崩托孤以及受命以来的努力。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问题探究
文中十三次提到“先帝”、七次称“陛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对先帝的感激、追念,对刘氏父子的忠心,“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
从全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知恩图报、忠心耿耿、
尽职尽责、深谋远虑、
淡泊名利。
主旨归纳
本文叙述了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言辞恳切地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他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忠心。
写作借鉴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整个作品贯穿着一条情感线,即“报先帝,忠陛下”。文中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发自肺腑,辞情恳切,催人泪下。
2.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文章多用四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在形式上字数相等,音韵和谐,句子对称,给人以整齐的美感。除此之外,作品还间杂用了一些长句,长短句相间,节奏整齐又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形成视觉上的句式美,而且又为听觉上的节奏美与音韵美奠定了基础。
3.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整个作品,按照“分析形势——规劝进言——陈情述志——临表惜别”的结构展开,形势如何、什么建议、什么目标,人员安排和使用,事实与道理都讲述得清楚明白,展现出严谨的结构美。
课外拓展
诸葛亮故事荟萃
三顾茅庐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七擒孟获
空城计
挥泪斩马谡
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哪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