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30课《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30课《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3 13:5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项目名称 集体备课 项目负责人 游小武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新校3号三楼会议室
活动主题 《塞翁失马》 主 讲 人 周文如
参加对象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申请学时 主讲人1学时
活动内容及进程 活动内容及进程 活动内容及进程 动内容及进程 教 学 设 计教学目标1、积累课文文言词语和成语。2、生活实际,感受寓言的寓意。3、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给文言断句等知识,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学会朗读中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寓言寓意解读难度较大板书设计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刘 安失马——— —得马————折髀————相保(祸) - (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    学   预   设设 计 意 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1、现实生活中所谓的算命先生引入本课教学。2、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这则寓言故事也有这样一个“善术者”,看看这个人是否也很神奇。二、读准字音,读通课文1、活动一:初读 ——读准确,读通畅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学生正音,师强调“遽 堕 折 髀 跛 父 将”等字读音)2、活动二:再读——通文意,析情节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讨论明确:失马——得马——折髀——相保3、活动三:齐读(读准字音、读顺课文)三、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塞翁的“祸”“福”遭遇写了那几件事?预设:福:(1)、“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师顺势强调“将”的用法)。(2)、“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师问:“以”何意?怎么说这事是“福”?顺势让学生明确“十九”的意义)祸:(1)“马无故亡而入胡”(让学生说说“亡”的意思,问学生:“你怎么知道亡的意思的?”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生方法)(2)“堕而折其髀”四、三读课文,思考: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塞翁?预设1:“善术者”(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重音、节奏,读出情感。教给划分句中节奏的方法。预设2:乐观的塞翁(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问题引导:(1)为什么说乐观? (2)如果在“曰”前加一词,加什么? (3)如何断句? (4)请读出乐观的语气语调。 (5)如改成“此为福也!”好吗?为什么?(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加深理解)问:这句话有同学说是读出了乐观,你们又读到了什么?(冷静、淡定等)预设3:淡定的塞翁(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师引导学生朗读)师:塞翁的个性,集中体现在他的三句话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塞翁的形象。五、再读课文,领悟寓意。过渡: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1)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2)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3)教师出示原文结尾: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问:读到了什么?(4)问:编者为何去掉结尾?(5)简介《淮南子》和刘安,再次感受文中“祸福相依,转而相生”的道家思想,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板书)。六、布置作业必做:l 1.背诵课文。l 2.制作文言词语积累卡片,积累文言词语。l 3.完成语文作业本选做:l 1.用文言续写故事(想象合理,语句通顺)。l 2.改编课本剧。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活动反思与建议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陈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