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平面镜成像规律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平面镜成像是虚像。
2.平面镜成虚像: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在平面镜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在镜子中会出现一个正立蜡烛的像,但将光屏放在平面镜后蜡烛像的位置时,光屏上却没有出现蜡烛的像,可见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不存在的,是虚像。
3.平面镜成像作图:(1)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作图;(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对称法)。
4.凸面镜特点: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平行光射到凸面镜上,反射后成为发散光。
5.凹面镜特点: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到凹面镜上,反射后会聚到一点。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1.分析论证
(1)未点燃的蜡烛可以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蜡烛的像的大小与蜡烛大小相等;
(2)蜡烛和它的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实验中注意事项
(1)为了使观察到的像更为清晰,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2)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并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原因是玻璃板既能反射光又能透过光,即透过玻璃板能看到未点燃的蜡烛,也能看到点燃的蜡烛所成的像;
(3)实验应选用较薄的玻璃板。因为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可以各成一个像,当玻璃板较厚时,两个像有较大的错位,难以确定像的位置;
(4)实验中,玻璃板要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则未点燃的蜡烛和点燃的蜡烛将不能完全重合;
(5)实验中,使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目的是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6)用点燃的蜡烛做实验的优点是所成的像比较亮,便于观察;
(7)白纸用于标注玻璃板的位置、蜡烛以及蜡烛的像的位置,刻度尺用于测量蜡烛以及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8)改变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3.考向点拨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选择玻璃板做为平面镜。
(2)为什么选玻璃板而不选镜子是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3)对实验中的两只蜡烛要求是完全相同。
(4)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5)实验中玻璃板垂直于桌面。
(6)玻璃板没与桌面垂直对实验产生的影响事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7)蜡烛的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
(8)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9)实验时用另一只等大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确定像的位置。
(10)刻度尺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是比较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
(11)一只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却成了两个像,原因是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
(12)怎样验证成两个像是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的原因是用一个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13)验证像与物到镜面距离关系时,要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找到普遍规律。
(14)多次实验要改变蜡烛的位置。
(15)用跳棋子代替蜡烛进行实验时,缺点是像比较暗,看不清。
(16)用跳棋子实验时,怎样看清像?用手电筒照亮玻璃板前面的跳棋子。
(17)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18)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什么环境中进行?较暗处。
(19)实验中用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未点燃的蜡烛位置即是像的位置,这种研究物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0)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哪个玻璃板做实验效果好?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
(21)本实验还可能出现的考查点有哪些?说出一点即可。测量误差。
(2024 辽宁)某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如图(a),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纸,纸上 放置一块手机钢化膜(薄透明板)作为平面镜。沿着钢化膜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选取手机钢化膜作为平面镜,这样做便于确定 的位置。
(2)将一个蓝色长尾票夹(型号:5#)放在钢化膜前,将另一个相同型号的粉色长尾票夹放在钢化膜的后面并移动其位置,若看到粉色票夹与蓝色票夹的像完全重合,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 。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若光屏承接不到像,则说明所成的是 像。
(3)如图(b),将蓝色票夹放在纸上,在蓝色票夹一侧通过钢化膜看到的是图(c)中的 。
(2024 湖南)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有以下操作:
(1)如图甲所示,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并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 的位置;
(2)如图乙所示,此时蜡烛2与蜡烛1的像已完全重合。接下来使蜡烛1向远离玻璃板方向移动到某一位置,蜡烛2应向 玻璃板方向移动,才能与蜡烛1的像再次重合;
(3)三次实验物和像的位置记录如图丙所示。他在探究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时,用直线连接图丙中物点A与像点 ,完成三次连线后找到了规律。
(2024 江西)某同学的爷爷跟着电视节目学习太极拳时,因教练面向观众授课,爷爷总是把左右动作做反。在该同学的建议下,爷爷向后转身,面对墙上镜中的电视画面学习,有效地矫正了动作。为了帮助爷爷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分享“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证据】
(1)将方格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用镀膜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放置在方格纸上。
(2)将一枚棋子作为物放在镜前两格处,取另一枚棋子在镜后移动,直到它与物的像完全重合,从而确定像的位置,记录此时像与物到镜面的格数。
(3)改变物到镜面的格数,进行多次实验;根据像与物到镜面的格数关系,判断像与物到镜面的 关系。
(4)请你在图3虚线框内设计记录上述实验数据的表格(表一);
(5)如图2所示为两枚叠放的棋子,将其放在镜前,取数量适当的棋子叠放在镜后并移动位置,直到与镜前棋子的像完全重合,记录此时镜前与镜后棋子的数量。
(6)改变叠放的棋子数量,进行多次实验,记录结果如表二:
表二
实验次数 平面镜前棋子的数量/枚 平面镜后棋子的数量/枚
1 2 2
2 3 3
3 4 4
【解释】
(1)根据表二,每次实验镜后棋子与镜前棋子的数量 ,且与镜前棋子的像完全重合,可得结论: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2)借助方格纸可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 。
【交流】分享完上述实验过程后,根据“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的特点,该同学与爷爷面对面玩起了“照镜子”的游戏。该同学扮演物举起左手,爷爷扮演镜中的像应举起 手。通过实验和游戏,爷爷明白了用镜子矫正动作的原因。
(2024 常州)小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为顺利完成实验,MN应选择 (透明玻璃板/平面镜),并将其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将点燃的蜡烛A放置在MN前面,将外形相同、没有点燃的蜡烛B在MN后面移动,直至与A的像完全重合,重合现象说明 。此时,蜡烛B所处的位置即为像的位置。
(3)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步骤(2),可得三组像与物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平面镜成像时, 。
(4)为判断平面镜成像的虚实,用光屏替代蜡烛B,然后 (直接/隔着MN)观察光屏上有无像,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2024 牡丹江)小江为同学们表演魔术:如图甲所示,将一个正面开口的空箱面向同学,箱子的顶部中间有一个豁口。将一个棋子从顶部的豁口放入,从正面看去,棋子竟“不翼而飞”。小丹猜想箱中放置了一块平面镜,她找来薄玻璃板、方格纸、笔、刻度尺、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A和B进行探究,如图乙所示。
(1)将一张方格纸放在水平桌面上,薄玻璃板 放置在方格纸上。
(2)将棋子A放在薄玻璃板前,棋子B放在薄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表明棋子像的大小与棋子的大小 。在方格纸上记下棋子A和B的位置。
(3)移走棋子B,将光屏放到棋子B的位置,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观察到棋子A的像。
(4)改变棋子A的位置,重复步骤(2),发现棋子A的像与棋子A始终在方格纸的同一条直线上。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薄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表格中。分析数据可知,棋子的像与棋子到薄玻璃板的距离 。
实验次数 棋子到薄玻璃板的距离/cm 棋子的像到薄玻璃板的距离/cm
1 5.00 5.00
2 6.50 6.50
3 10.00 10.00
(5)实验表明,棋子在平面镜中的像与棋子关于镜面 。
(6)请在图丙中作出点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024 吴中区模拟)为完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小华选择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为了便于观察,最好选用 (无色/茶色)的
透明玻璃板进行实验;
(2)小华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还要在玻璃板后面放一支外形相同, (点燃/不点燃)的蜡烛B,小华应在 (A/B)蜡烛一侧观察玻璃板中的像;
(3)当把蜡烛靠近玻璃板时,蜡烛在玻璃板所成像的大小将 (变大/不变/变小);
(4)如图所示,仅将玻璃板由图中甲的位置水平向右平移至乙的位置时,蜡烛A的成像情况是 (选填字母代号)。
A.蜡烛成像仍在B处
B.蜡烛成像在B处右侧
C.蜡烛无法通过玻璃板成像
(2024 定边县模拟)某学习小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图1所示,A、B两蜡烛大小相等。
(1)实验时用镀膜玻璃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 。
(2)实验时蜡烛B能够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1所示,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像是 (选填“虚”或“实”)像。
(3)实验中发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不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于是继续进行实验探究,将铅笔的笔尖贴在玻璃板上,发现笔尖的像和笔尖不重合,如图2所示,说明笔尖是通过 (选填“AC”或“BD”)面反射成像的,测出笔尖与其像的距离是0.58cm,由此可知,玻璃板的厚度是 cm。
(2024 亭湖区校级二模)在探究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和小华进行了如下实验:
(1)先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硬纸板 放在平面镜上,硬纸板表面应尽可能粗糙,其目的是使光在纸板上发生 ,这样我们就能从各个方向看清光的传播路径;
(2)小明让一细束光EO贴着硬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硬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OF。为了进一步确定反射光的位置,小明将硬纸板的右侧沿PQ剪开,将硬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乙所示,发现右侧硬纸板的 (上部/下部)看不到反射光。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 ;
(3)小明用如图丙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 ;实验中若只将玻璃板水平向左平移,蜡烛所成像的位置 (选填“向左移”“向右移”或“不变”);
(4)如图丁,将玻璃板倾斜,蜡烛A的像将 (选填“仍然”或“不再”)与蜡烛A关于镜面对称。
(2024 工业园区校级模拟)小文在参观科技馆的时候发现了一个3D全息投影展示台(如图1甲)。围绕展台可以从前后左右四个角度观察汽车的外形,其原理是利用四个反射面反射液晶电视上的图像。请帮小文设计利用平板电脑(相当于展台的液晶电视),反射面选用4片茶色透明三角形塑料片等器材,制作一个3D全息投影展示台。
(1)制作三维图片时,若希望出现图乙中的立体F像,则平板电脑屏幕1区图形应设计成图2中的 。
(2)在组装四个反射面时,反射面A与平板屏幕的夹角应为 度,才可以使立体F像与平板电脑屏幕垂直。
(3)尝试投影后发现立体F像成像位置太高,这时他应调整平板电脑上四个图像 (填“远离”或“靠近”)平板电脑屏幕中心O点,移动的过程中,像移动的方向是 。
(2024 绥化二模)小丽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
(1)小丽把点燃的蜡烛A竖立在玻璃板前,将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 ,说明像与物的 。
(2)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竖立一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填“实”或“虚”)像。
(3)小丽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图所示,仅将玻璃板由图中甲的位置水平向右移至乙的位置时,蜡烛A的成像情况是 。(填字母)
A.蜡烛A成像仍在蜡烛B处
B.蜡烛A成像在蜡烛B处右侧
C.蜡烛A无法通过玻璃板成像
(2024 泰兴市三模)小明和小华用茶色玻璃板、两个相同的棋子、两支等长的蜡烛、刻度尺、光屏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如图甲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便于 ;
(2)为了确定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明在像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如图甲,可以在 (选填“A”或“B”)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承接到像。(A处为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B处为直接观察光屏)
(3)如图乙所示,小明调整器材位置观察到蜡烛A的像,同组的小华站在他的右侧,却没有看到像。为了能够让小华看到像,在不改变蜡烛A位置的前提下,采取了两个方法,方法一:将平面镜沿着MN方向向 (选填“左”或“右”)平移;方法二:以茶色玻璃左侧边OM为轴,将平面镜适当向 (选填“前”或“后”)转动,上述两个方法小华所看到的像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位置。
(4)小明成功完成实验后,小华也想自己亲自操作完成一下实验。她继续用小明的器材进行实验,却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总不能和蜡烛A的像重合,原因可能是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实验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平面镜成像规律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平面镜成像是虚像。
2.平面镜成虚像: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在平面镜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在镜子中会出现一个正立蜡烛的像,但将光屏放在平面镜后蜡烛像的位置时,光屏上却没有出现蜡烛的像,可见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不存在的,是虚像。
3.平面镜成像作图:(1)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作图;(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对称法)。
4.凸面镜特点: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平行光射到凸面镜上,反射后成为发散光。
5.凹面镜特点: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到凹面镜上,反射后会聚到一点。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1.分析论证
(1)未点燃的蜡烛可以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蜡烛的像的大小与蜡烛大小相等;
(2)蜡烛和它的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实验中注意事项
(1)为了使观察到的像更为清晰,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2)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并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原因是玻璃板既能反射光又能透过光,即透过玻璃板能看到未点燃的蜡烛,也能看到点燃的蜡烛所成的像;
(3)实验应选用较薄的玻璃板。因为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可以各成一个像,当玻璃板较厚时,两个像有较大的错位,难以确定像的位置;
(4)实验中,玻璃板要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则未点燃的蜡烛和点燃的蜡烛将不能完全重合;
(5)实验中,使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目的是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6)用点燃的蜡烛做实验的优点是所成的像比较亮,便于观察;
(7)白纸用于标注玻璃板的位置、蜡烛以及蜡烛的像的位置,刻度尺用于测量蜡烛以及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8)改变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3.考向点拨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选择玻璃板做为平面镜。
(2)为什么选玻璃板而不选镜子是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3)对实验中的两只蜡烛要求是完全相同。
(4)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5)实验中玻璃板垂直于桌面。
(6)玻璃板没与桌面垂直对实验产生的影响事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7)蜡烛的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
(8)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9)实验时用另一只等大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确定像的位置。
(10)刻度尺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是比较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
(11)一只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却成了两个像,原因是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
(12)怎样验证成两个像是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的原因是用一个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13)验证像与物到镜面距离关系时,要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找到普遍规律。
(14)多次实验要改变蜡烛的位置。
(15)用跳棋子代替蜡烛进行实验时,缺点是像比较暗,看不清。
(16)用跳棋子实验时,怎样看清像?用手电筒照亮玻璃板前面的跳棋子。
(17)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18)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什么环境中进行?较暗处。
(19)实验中用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未点燃的蜡烛位置即是像的位置,这种研究物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0)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哪个玻璃板做实验效果好?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
(21)本实验还可能出现的考查点有哪些?说出一点即可。测量误差。
(2024 辽宁)某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如图(a),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纸,纸上 放置一块手机钢化膜(薄透明板)作为平面镜。沿着钢化膜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选取手机钢化膜作为平面镜,这样做便于确定 的位置。
(2)将一个蓝色长尾票夹(型号:5#)放在钢化膜前,将另一个相同型号的粉色长尾票夹放在钢化膜的后面并移动其位置,若看到粉色票夹与蓝色票夹的像完全重合,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 。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若光屏承接不到像,则说明所成的是 像。
(3)如图(b),将蓝色票夹放在纸上,在蓝色票夹一侧通过钢化膜看到的是图(c)中的 。
【解答】解:(1)如图(a),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纸,纸上垂直放置一块手机钢化膜(薄透明板)作为平面镜。沿着钢化膜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选取手机钢化膜作为平面镜,这样做便于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2)将一个蓝色长尾票夹(型号:5#)放在钢化膜前,将另一个相同型号的粉色长尾票夹放在钢化膜的后面并移动其位置,若看到粉色票夹与蓝色票夹的像完全重合,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若光屏承接不到像,则说明所成的是虚像。
(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如图(b),将蓝色票夹放在纸上,在蓝色票夹一侧通过钢化膜看到的是图(c)中的甲。
故答案为:(1)垂直;像;(2)相同;虚;(3)甲。
(2024 湖南)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有以下操作:
(1)如图甲所示,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并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 的位置;
(2)如图乙所示,此时蜡烛2与蜡烛1的像已完全重合。接下来使蜡烛1向远离玻璃板方向移动到某一位置,蜡烛2应向 玻璃板方向移动,才能与蜡烛1的像再次重合;
(3)三次实验物和像的位置记录如图丙所示。他在探究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时,用直线连接图丙中物点A与像点 ,完成三次连线后找到了规律。
【解答】解:(1)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并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使蜡烛1向远离玻璃板方向移动到某一位置,蜡烛1的像远离玻璃板,蜡烛2应向远离玻璃板方向移动,才能与蜡烛1的像再次重合;
(3)由图丙可知,A和B关于平面镜对称,在探究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时,用直线连接图丙中物点A与像点B。
故答案为:(1)平面镜;(2)远离;(3)B。
(2024 江西)某同学的爷爷跟着电视节目学习太极拳时,因教练面向观众授课,爷爷总是把左右动作做反。在该同学的建议下,爷爷向后转身,面对墙上镜中的电视画面学习,有效地矫正了动作。为了帮助爷爷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分享“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证据】
(1)将方格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用镀膜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放置在方格纸上。
(2)将一枚棋子作为物放在镜前两格处,取另一枚棋子在镜后移动,直到它与物的像完全重合,从而确定像的位置,记录此时像与物到镜面的格数。
(3)改变物到镜面的格数,进行多次实验;根据像与物到镜面的格数关系,判断像与物到镜面的 关系。
(4)请你在图3虚线框内设计记录上述实验数据的表格(表一);
(5)如图2所示为两枚叠放的棋子,将其放在镜前,取数量适当的棋子叠放在镜后并移动位置,直到与镜前棋子的像完全重合,记录此时镜前与镜后棋子的数量。
(6)改变叠放的棋子数量,进行多次实验,记录结果如表二:
表二
实验次数 平面镜前棋子的数量/枚 平面镜后棋子的数量/枚
1 2 2
2 3 3
3 4 4
【解释】
(1)根据表二,每次实验镜后棋子与镜前棋子的数量 ,且与镜前棋子的像完全重合,可得结论: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2)借助方格纸可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 。
【交流】分享完上述实验过程后,根据“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的特点,该同学与爷爷面对面玩起了“照镜子”的游戏。该同学扮演物举起左手,爷爷扮演镜中的像应举起 手。通过实验和游戏,爷爷明白了用镜子矫正动作的原因。
【解答】解:【证据】
(1)实验时,为了确定像的位置,镀膜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应垂直放在方格纸上;
(3)改变物到镜面的格数,进行多次实验;根据像与物到镜面的格数关系可以判断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大小相等;
(4)应该记录每次平面镜前棋子到镜面的格数和平面镜后棋子到镜面的格数,如图所示:
实验次数 平面镜前棋子的格数/格 平面镜后棋子的格数/格
1
2
3
【解释】
(1)由表二可知,每次实验镜后棋子与镜前棋子的数量相等;
(2)像与物的联系与镜面垂直;
【交流】因为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故同学扮演物举起左手,爷爷扮演镜中的像应举起右手。
故答案为:【证据】(1)垂直;(3)距离;(4)见解析;
【解释】(1)相等;(2)垂直;
【交流】右。
(2024 常州)小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为顺利完成实验,MN应选择 (透明玻璃板/平面镜),并将其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将点燃的蜡烛A放置在MN前面,将外形相同、没有点燃的蜡烛B在MN后面移动,直至与A的像完全重合,重合现象说明 。此时,蜡烛B所处的位置即为像的位置。
(3)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步骤(2),可得三组像与物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平面镜成像时, 。
(4)为判断平面镜成像的虚实,用光屏替代蜡烛B,然后 (直接/隔着MN)观察光屏上有无像,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解答】解:(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的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的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因此选用透明玻璃板;玻璃板必须与水平桌面垂直,即保证玻璃板竖直放置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才能与所成的像重合,才可以比较物像大小;
(2)将点燃的蜡烛A放置在MN前面,将外形相同、没有点燃的蜡烛B在MN后面移动,直至与A的像完全重合,物像完全重合可以说明平面镜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
(3)观察像与物位置的对应关系如图乙,物、像与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4)当用光屏替代蜡烛B,直接观察光屏,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故答案为:(1)透明玻璃板;竖直;(2)平面镜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4)直接;虚。
(2024 牡丹江)小江为同学们表演魔术:如图甲所示,将一个正面开口的空箱面向同学,箱子的顶部中间有一个豁口。将一个棋子从顶部的豁口放入,从正面看去,棋子竟“不翼而飞”。小丹猜想箱中放置了一块平面镜,她找来薄玻璃板、方格纸、笔、刻度尺、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A和B进行探究,如图乙所示。
(1)将一张方格纸放在水平桌面上,薄玻璃板 放置在方格纸上。
(2)将棋子A放在薄玻璃板前,棋子B放在薄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表明棋子像的大小与棋子的大小 。在方格纸上记下棋子A和B的位置。
(3)移走棋子B,将光屏放到棋子B的位置,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观察到棋子A的像。
(4)改变棋子A的位置,重复步骤(2),发现棋子A的像与棋子A始终在方格纸的同一条直线上。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薄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表格中。分析数据可知,棋子的像与棋子到薄玻璃板的距离 。
实验次数 棋子到薄玻璃板的距离/cm 棋子的像到薄玻璃板的距离/cm
1 5.00 5.00
2 6.50 6.50
3 10.00 10.00
(5)实验表明,棋子在平面镜中的像与棋子关于镜面 。
(6)请在图丙中作出点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解答】解:(1)如果玻璃板不垂直,后面的棋子与前面棋子的像不在同一高度上,怎样操作都不会重合的,也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因此应将茶色玻璃垂直放置在方格纸上;
(2)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将棋子A放在薄玻璃板前,棋子B放在薄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表明棋子像的大小与棋子的大小相等;
(3)移走棋子B,将光屏放到棋子B的位置,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因此在光屏上不能直接观察到棋子A的像;
(4)由表中物距和像距的数值可知,棋子的像与棋子到薄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5)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并且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所以棋子与它的像关于镜面对称;
(6)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如下:
(2024 吴中区模拟)为完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小华选择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为了便于观察,最好选用 (无色/茶色)的
透明玻璃板进行实验;
(2)小华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还要在玻璃板后面放一支外形相同, (点燃/不点燃)的蜡烛B,小华应在 (A/B)蜡烛一侧观察玻璃板中的像;
(3)当把蜡烛靠近玻璃板时,蜡烛在玻璃板所成像的大小将 (变大/不变/变小);
(4)如图所示,仅将玻璃板由图中甲的位置水平向右平移至乙的位置时,蜡烛A的成像情况是 (选填字母代号)。
A.蜡烛成像仍在B处
B.蜡烛成像在B处右侧
C.蜡烛无法通过玻璃板成像
【解答】解:(1)透明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若采用厚玻璃板,会出现两个相距较远的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相较于无色玻璃板,茶色玻璃板对光的反射能力较强,与蜡烛烛焰的对比也更加明显,所以应采用茶色玻璃;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竖直立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的不点燃的蜡烛B,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A这一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当把蜡烛靠近玻璃板时,由于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同,蜡烛在玻璃板所成像的大小将不变;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蜡烛A位置不变,将平面镜平移,平面镜仍在原来像与成像物体对称轴上,像的位置不变,故选A。
故答案为:(1)茶色;(2)不点燃;A;(3)不变;(4)A。
(2024 定边县模拟)某学习小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图1所示,A、B两蜡烛大小相等。
(1)实验时用镀膜玻璃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 。
(2)实验时蜡烛B能够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1所示,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像是 (选填“虚”或“实”)像。
(3)实验中发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不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于是继续进行实验探究,将铅笔的笔尖贴在玻璃板上,发现笔尖的像和笔尖不重合,如图2所示,说明笔尖是通过 (选填“AC”或“BD”)面反射成像的,测出笔尖与其像的距离是0.58cm,由此可知,玻璃板的厚度是 cm。
【解答】解:(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像是虚像;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此时笔尖是通过BD面反射成像的两笔尖的像的距离是0.58cm,因为像距等于物距,所以笔尖到反射面的距离为0.58cm=0.29cm,即玻璃板的厚度是0.29cm。
故答案为:(1)像的位置;(2)虚;(3)BD;0.29。
(2024 亭湖区校级二模)在探究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和小华进行了如下实验:
(1)先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硬纸板 放在平面镜上,硬纸板表面应尽可能粗糙,其目的是使光在纸板上发生 ,这样我们就能从各个方向看清光的传播路径;
(2)小明让一细束光EO贴着硬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硬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OF。为了进一步确定反射光的位置,小明将硬纸板的右侧沿PQ剪开,将硬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乙所示,发现右侧硬纸板的 (上部/下部)看不到反射光。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 ;
(3)小明用如图丙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 ;实验中若只将玻璃板水平向左平移,蜡烛所成像的位置 (选填“向左移”“向右移”或“不变”);
(4)如图丁,将玻璃板倾斜,蜡烛A的像将 (选填“仍然”或“不再”)与蜡烛A关于镜面对称。
【解答】解:(1)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由于法线与镜面垂直,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当光贴着纸板沿EO入射时,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所以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时,要保持与镜面垂直;
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白色的纸板材质应较粗糙些,光线射在上面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看得清楚;
(2)小明将纸板沿PQ剪开,将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丙所示,发现在纸板右侧的下部会看到反射光线,而上部不会看到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 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
(3)实验中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既能成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实验中若只将玻璃板水平向左平移,玻璃板所在平面位置不变,则蜡烛所成像的位置不变;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如图丁,将玻璃板倾斜,蜡烛A的像将仍然与蜡烛A关于镜面对称。
故答案为:(1)垂直;漫反射(2)上部;在同一平面;(3)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不变;(4)仍然。
(2024 工业园区校级模拟)小文在参观科技馆的时候发现了一个3D全息投影展示台(如图1甲)。围绕展台可以从前后左右四个角度观察汽车的外形,其原理是利用四个反射面反射液晶电视上的图像。请帮小文设计利用平板电脑(相当于展台的液晶电视),反射面选用4片茶色透明三角形塑料片等器材,制作一个3D全息投影展示台。
(1)制作三维图片时,若希望出现图乙中的立体F像,则平板电脑屏幕1区图形应设计成图2中的 。
(2)在组装四个反射面时,反射面A与平板屏幕的夹角应为 度,才可以使立体F像与平板电脑屏幕垂直。
(3)尝试投影后发现立体F像成像位置太高,这时他应调整平板电脑上四个图像 (填“远离”或“靠近”)平板电脑屏幕中心O点,移动的过程中,像移动的方向是 。
【解答】解:(1)投影的原理是利用四个反射面反射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对称,因而如图B所示;
(2)像与物体垂直成90度角,镜面是对称面,位于角平分线上,反射面A与平板屏幕的夹角应为45度;
(3)发现立体F像成像位置太高,离镜面较远,必须靠近,因而他应调整平板电脑上四个图像靠近反射面;物体水平移动,像与物体垂直,则像竖直向下移动。
故答案为:(1)B;(2)45;(3)靠近;竖直向下。
(2024 绥化二模)小丽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
(1)小丽把点燃的蜡烛A竖立在玻璃板前,将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 ,说明像与物的 。
(2)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竖立一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填“实”或“虚”)像。
(3)小丽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图所示,仅将玻璃板由图中甲的位置水平向右移至乙的位置时,蜡烛A的成像情况是 。(填字母)
A.蜡烛A成像仍在蜡烛B处
B.蜡烛A成像在蜡烛B处右侧
C.蜡烛A无法通过玻璃板成像
【解答】解:(1)小丽把点燃的蜡烛A竖立在玻璃板前,将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2)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因此移走后面的蜡烛B,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3)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因此若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则像将远离玻璃板移动;
(4)如图所示,仅将玻璃板由图中甲的位置水平向右移至乙的位置时,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蜡烛A的位置没有变化,则仍在蜡烛B处,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完全重合;大小相等;(2)虚;(3)不变;(4)A。
(2024 泰兴市三模)小明和小华用茶色玻璃板、两个相同的棋子、两支等长的蜡烛、刻度尺、光屏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如图甲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便于 ;
(2)为了确定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明在像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如图甲,可以在 (选填“A”或“B”)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承接到像。(A处为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B处为直接观察光屏)
(3)如图乙所示,小明调整器材位置观察到蜡烛A的像,同组的小华站在他的右侧,却没有看到像。为了能够让小华看到像,在不改变蜡烛A位置的前提下,采取了两个方法,方法一:将平面镜沿着MN方向向 (选填“左”或“右”)平移;方法二:以茶色玻璃左侧边OM为轴,将平面镜适当向 (选填“前”或“后”)转动,上述两个方法小华所看到的像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位置。
(4)小明成功完成实验后,小华也想自己亲自操作完成一下实验。她继续用小明的器材进行实验,却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总不能和蜡烛A的像重合,原因可能是 。
【解答】解:(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因为平面镜成虚像,玻璃是透明的,所以如果从A处看时,会看到成的虚像,误以为在光屏上,而从B处直接看时,就会判断是否能在光屏上成像,故答案为:B;
(3)如图乙所示,小明调整器材位置观察到蜡烛A的像,同组的小华站在他的右侧,却没有看到像。为了能够让小华看到像,在不改变蜡烛A位置的前提下,采取了两个方法,
方法一:将平面镜沿着MN方向向右平移,反射角增大,反射光线向右转动,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像仍然成在原来的位置;
方法二:以茶色玻璃左侧边OM为轴,将平面镜适当向后转动,反射角增大,反射光线向右转动,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像会成在原来的位置的左边;
上述两个方法小华所看到的像不在同一位置;
(4)小明成功完成实验后,小华也想自己亲自操作完成一下实验。她继续用小明的器材进行实验,却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总不能和蜡烛A的像重合,原因可能是蜡烛A燃烧变短,B和A的大小不相等。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B;(3)右;后;不在;(4)蜡烛A燃烧变短,B和A的大小不相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