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物理第二轮专项复习(全国通用)实验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物理第二轮专项复习(全国通用)实验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4-08 11:44:07

文档简介

实验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凸透镜成像规律:
如图是常见凸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图,详见下表(1)。
表(1)凸透镜成像规律表
成像条件物距(u) 成像的性质 像距(v) 应用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f﹤v﹤2f 照相机(图a)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图d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投影仪(图b)
u=f 不成像 射出的是平行光线
0﹤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v﹥f 放大镜(图c)
a. u﹥2f b. f﹤u﹤2f
c.0﹤u﹤f d.u=2f
凸透镜成像光路图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口诀
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应用:照相机、摄像机。
规律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应用:测焦距。
规律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异侧。应用: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机。
规律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规律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应用:放大镜。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目的】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物距变化成像规律变化、像的虚实。
【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等。
【实验步骤】
1、按图组装器材。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同一水平线上。
2、将蜡烛放在远处(此时u>2f),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立还是倒立,并测量物距和像距;数据记录实验表格。
3、将蜡烛往凸透镜方向移动,使2f>u>f,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立还是倒立,并测量物距和像距;数据记录实验表格。
4、将蜡烛继续往凸透镜方向移动,使u=f,移动光屏,看能否成像。
5、将蜡烛继续往凸透镜方向移动,使u6、实验表格
物距与焦距关系 物距(cm) 像的性质 像距(cm)
大小 正倒 虚实
u>2f
u=2f
2f>u>f
u=f
u7、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等大、等距、对称、反向、虚像。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cm) 应用
大小 正倒 虚实
u>2f 缩小 倒立 实像 2f2f>u>f 放大 倒立 实像 v>2f 投影仪
u(2024 日照)小明在光学学习中,对色彩斑斓的光学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识到熟练掌握物、像联动,并用其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于是他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1)如图甲,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如果在图中玻璃板与蜡烛的像之间平行于玻璃板放一块不透明的白色光屏,那么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像。
(2)如图乙,平行光线经过该透镜后将会被 (选填“发散”或“会聚”),这样的透镜可用于矫正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3)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投影灯,其内部结构如图丙所示。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为50mm,则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范围应为 。
(4)在探究照相机原理时,小明将焦距为10.0cm的凸透镜A放置在如图丁所示的位置,向左移动光屏,在光屏上看到了清晰的像。他又将凸透镜A更换成一个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B,其它要素不变,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他认为此现象与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因相似,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可将光屏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5)若保持图丁中凸透镜B和蜡烛的位置不变,继续实验,撤掉光屏,换成凸透镜A,并移动到光具座66cm刻度处,从A的右侧向左看,在透镜A中也能看到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
(2024 绥宁县模拟)某学习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
(1)通过探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与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象,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当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调节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就是利用这样的成像原理工作的;
(3)若将透镜的上半部分用不适明的纸板挡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
(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说明老师戴的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2024 中山区一模)小明发现用凸透镜看远处物体时,可以看见倒立、缩小的像;而用该凸透镜看自己的指纹时,能看见正立、放大的像。由此猜想: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和倒正可能与物距有关。为了验证此猜想他找来一些器材:带刻度尺的光具座、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等。
(1)实验前,小明调节 、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
(2)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从0cm刻度线处逐渐移动至35cm处过程中时,发现在光屏上成的像由倒立缩小变为倒立放大,则说明凸透镜成像的 与物距有关;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继续向右移动蜡烛,发现光屏上出现一个大小变化的圆形光斑,且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在光屏上看不到烛焰的像,如图所示,则需要进一步在 (填“A”或“B”)处观察到是否有烛焰的像;接着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眼睛直视光屏看不到像,则说明此时成的是 像,进一步说明凸透镜成像的虚实与物距有关;通过上述探究过程,小明终于明白了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和倒正与物距有关。
(4)同组小亮认为:凸透镜成实像时,不但像与物上下是颠倒的,而且左右也是相反的。请你设计一种简单的方法验证小亮的观点是否正确 。
(2024 南充)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 cm;
(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乙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 (选填“放大”“等大”“缩小”)的像,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 (选填“能”“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在(2)中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后的场景下,该同学取了一幅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丙所示,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当往水透镜中加入适量的水后,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眼镜是 眼镜(选填“近视”“远视”)。
(2024 武汉)实验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图甲中,点燃蜡烛后,光屏上恰能成清晰的像,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根据该成像特点制成的。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了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同学们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方案一:仅将光屏向 移动一段距离。
方案二:仅换用焦距较 的凸透镜。
(2)某同学利用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观察指纹,保持指纹到眼睛的距离为40cm不变,将凸透镜调整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看到了指纹正立放大的像,此时该同学的眼睛通过凸透镜在另一侧能成 (填“倒立缩小”“倒立放大”或“正立放大”)的像。
(2024 陕西)如图﹣1,是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 。
(2)固定凸透镜的位置,将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较远处,此时应移动 直至出现最清晰的像,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
(3)改变物距,重复上述操作,多次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凸透镜的焦距:f=5.0cm
实验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像的性质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虚像或实像
1 18.0 6.9 倒立 缩小 实像
2 10.0 10.0 倒立 等大 实像
3 7.0 17.7 倒立 放大 实像
4 4.0 / 正立 放大 虚像
分析数据可知:当物距大于凸透镜焦距时,物距减小,像距 。
(4)当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小明不小心用手指尖遮挡住了凸透镜的一部分,这时光屏上 (选填“仍能”或“不能”)成烛焰完整的像。
(5)实验中,小明将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后,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由此可判断小明佩戴的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6)如图﹣2,当无人机在高空拍摄地面场景时,所成的像最靠近图﹣3中凸透镜主光轴上的 (选填“a”“b”“c”或“d”)点。
(7)生活中常用的放大镜应用了表中第 次实验的成像规律。
(2024 南安市校级模拟)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图甲中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未画出)。
(1)图乙中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未画出),则该像是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
(2)若在图乙中将凸透镜移到55cm刻度线处,则将光屏移动到 cm刻度线处,可以再次看到清晰的像。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是 。(选填“不完整的像”、“完整的像”、“完整的像但较暗”)
(3)若在图乙中用塑料吸管对准A点沿垂直于纸面方向持续用力吹气,发现光屏上“烛焰尖部”变模糊,则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烛焰尖部”又会变清晰。
(2024 佛冈县校级二模)同学们利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组装器材时要求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
(2)向水透镜中注入水,如图甲所示,在光屏上能看到清晰的像,此像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倒立的;此时若仅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继续注水,要使像清晰,可将光屏靠近透镜,由此说明注水越多,水透镜的焦距越 ;
(4)在图甲所示的实验场景下,同学们把眼镜放在蜡烛和水透镜之间,如图乙所示,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发现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眼镜是 (选填“近视镜”或“远视镜”),如果不抽水,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也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5)如图丙是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授课时做水球实验的情形,此时的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此时的成像原理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同。
(2024 南山区校级三模)创新活动中,小明自制了一台简易照相机模型,如图甲所示。模型由两个纸筒M、N组成,M正好套在N的外面,并能进行抽拉。在纸筒M的一端贴上胶片,凸透镜(焦距为10cm)固定在纸筒N的一端。然后小明与同学们一起利用自制照相机模型研究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如图乙所示,将此模型和LED灯制成的发光体(物高H=4cm)固定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测得的物距u、像距v、成像情况等分别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像高h/cm
1 30.0 15.0 2.0
2 35.0 14.0 1.6
3 50.0 12.5 1.0
(1)制作LED灯的主要材料是 (选填“导体”“半导体”或“超导体”);
(2)由实验数据可知,当被拍摄的物体靠近照相机镜头时,成的像将 (选填“靠近”或“远离”)镜头,成的像的高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小明将一副眼镜的镜片放在靠近简易照相机模型的镜头的前方,发现在保持镜头与物体间的距离不变时,要将MN两个纸筒之间的距离调大,才能在胶片上重新观察到清晰的像,则这个像与之前所成的像相比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该眼镜是用于矫正 (选填“近”或“远”)视眼的;
(4)小明用简易照相机模型在距发光体5cm处的位置观察,发现无论怎么移动纸筒,胶片上都无法成像。你认为存在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2024 惠州模拟)小刚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小刚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另一侧,调整凸透镜和纸的距离,当纸上出现一个 的光斑时,用刻度尺测得此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10cm。
(2)小刚将“F”图案的光源、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水平光具座上,让光源发光,发现光屏上成像如图1甲所示。他发现光屏上所成的像太偏上,为了能在光屏上完整成像,可以把凸透镜向 (选填“上”、“下”、“左”、“右”)调节。
(3)解决上述问题后,移动“F”光源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1乙,则此时的物距为 cm,移动光屏恰好得到一个 的实像,用此规律可以制作 。(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4)不改变光源和透镜的位置,换一个焦距5cm的凸透镜,此时要使光屏 透镜(选填“靠近”、“远离”),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F”光源的图案如图2,此时在光屏上接收到的像是图3中的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实验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凸透镜成像规律:
如图是常见凸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图,详见下表(1)。
表(1)凸透镜成像规律表
成像条件物距(u) 成像的性质 像距(v) 应用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f﹤v﹤2f 照相机(图a)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图d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投影仪(图b)
u=f 不成像 射出的是平行光线
0﹤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v﹥f 放大镜(图c)
a. u﹥2f b. f﹤u﹤2f
c.0﹤u﹤f d.u=2f
凸透镜成像光路图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口诀
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应用:照相机、摄像机。
规律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应用:测焦距。
规律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异侧。应用: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机。
规律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规律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应用:放大镜。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目的】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物距变化成像规律变化、像的虚实。
【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等。
【实验步骤】
1、按图组装器材。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同一水平线上。
2、将蜡烛放在远处(此时u>2f),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立还是倒立,并测量物距和像距;数据记录实验表格。
3、将蜡烛往凸透镜方向移动,使2f>u>f,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立还是倒立,并测量物距和像距;数据记录实验表格。
4、将蜡烛继续往凸透镜方向移动,使u=f,移动光屏,看能否成像。
5、将蜡烛继续往凸透镜方向移动,使u6、实验表格
物距与焦距关系 物距(cm) 像的性质 像距(cm)
大小 正倒 虚实
u>2f
u=2f
2f>u>f
u=f
u7、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等大、等距、对称、反向、虚像。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cm) 应用
大小 正倒 虚实
u>2f 缩小 倒立 实像 2f2f>u>f 放大 倒立 实像 v>2f 投影仪
u(2024 日照)小明在光学学习中,对色彩斑斓的光学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识到熟练掌握物、像联动,并用其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于是他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1)如图甲,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如果在图中玻璃板与蜡烛的像之间平行于玻璃板放一块不透明的白色光屏,那么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像。
(2)如图乙,平行光线经过该透镜后将会被 (选填“发散”或“会聚”),这样的透镜可用于矫正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3)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投影灯,其内部结构如图丙所示。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为50mm,则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范围应为 。
(4)在探究照相机原理时,小明将焦距为10.0cm的凸透镜A放置在如图丁所示的位置,向左移动光屏,在光屏上看到了清晰的像。他又将凸透镜A更换成一个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B,其它要素不变,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他认为此现象与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因相似,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可将光屏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5)若保持图丁中凸透镜B和蜡烛的位置不变,继续实验,撤掉光屏,换成凸透镜A,并移动到光具座66cm刻度处,从A的右侧向左看,在透镜A中也能看到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
【解答】解:(1)采用平板玻璃,既可以反射光线成像,也可以让光线透过,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光屏上看不到像;
(2)此时透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用来矫正近视眼;
(3)投影灯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则投影灯工作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广告片离镜头的距离取值范围为在50mm~100mm之间;
(4)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A更换成一个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B,透镜会聚光的能力变强,使像提前会聚,此现象与近视眼成像类似,在光具座上向靠近凸透镜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
(5)保持图丁中凸透镜B和蜡烛的位置不变,根据可得,,解得v=10.0cm,所以通过凸透镜B成像在60.0cm处,继续实验,撤掉光屏,换成凸透镜A,并移动到光具座66cm刻度处,此时u=66.0cm﹣60.0cm=6.0cm<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从A的右侧向左看,在透镜A中也能看到清晰的像,这个像是虚像。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不能(2)发散;近视眼;(3)50mm﹣100mm;(4)近视眼;靠近;(5)虚。
(2024 绥宁县模拟)某学习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
(1)通过探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与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象,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当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调节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就是利用这样的成像原理工作的;
(3)若将透镜的上半部分用不适明的纸板挡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
(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说明老师戴的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解答】解:(1)由图像得u=v=10cm=2f,则f=5cm。
(2)由图乙得,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这样的成像原理工作的。
(3)若将透镜的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光线经过剩下的凸透镜,仍成完成的像,只是成像的光线较少,像较暗。
(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说明老师戴的是近视眼镜即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能使像距变远。
故答案为:(1)5;(2)投影仪;(3)能;(4)近视。
(2024 中山区一模)小明发现用凸透镜看远处物体时,可以看见倒立、缩小的像;而用该凸透镜看自己的指纹时,能看见正立、放大的像。由此猜想: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和倒正可能与物距有关。为了验证此猜想他找来一些器材:带刻度尺的光具座、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等。
(1)实验前,小明调节 、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
(2)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从0cm刻度线处逐渐移动至35cm处过程中时,发现在光屏上成的像由倒立缩小变为倒立放大,则说明凸透镜成像的 与物距有关;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继续向右移动蜡烛,发现光屏上出现一个大小变化的圆形光斑,且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在光屏上看不到烛焰的像,如图所示,则需要进一步在 (填“A”或“B”)处观察到是否有烛焰的像;接着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眼睛直视光屏看不到像,则说明此时成的是 像,进一步说明凸透镜成像的虚实与物距有关;通过上述探究过程,小明终于明白了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和倒正与物距有关。
(4)同组小亮认为:凸透镜成实像时,不但像与物上下是颠倒的,而且左右也是相反的。请你设计一种简单的方法验证小亮的观点是否正确 。
【解答】解:(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
(2)将蜡烛从0cm刻度线处逐渐移动至35cm处过程中时,发现在光屏上成的像由倒立缩小变为倒立放大,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物距有关;
(3)继续向右移动蜡烛,发现光屏上出现一个大小变化的圆形光斑,且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在光屏上看不到烛焰的像,此时物距小于焦距,像物同侧,应该在B处观察;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看不到;
(4)沿垂直于光具座方向吹动烛焰,观察光屏上像的晃动方向是否与烛焰的晃动方向相反。
故答案为:(1)烛焰;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大小;(3)B;虚;(4)沿垂直于光具座方向吹动烛焰,观察光屏上像的晃动方向是否与烛焰的晃动方向相反。
(2024 南充)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 cm;
(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乙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 (选填“放大”“等大”“缩小”)的像,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 (选填“能”“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在(2)中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后的场景下,该同学取了一幅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丙所示,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当往水透镜中加入适量的水后,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眼镜是 眼镜(选填“近视”“远视”)。
【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9.0cm﹣10.0cm=9.0cm。
(2)如图乙,此时物距小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因为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与蜡烛的位置对调,则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光屏上能看到清晰的像;
(3)当向水透镜里注入适量的水后,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说明水透镜原来“戴上”的是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由于凹透镜可用来纠正近视眼,所以眼镜是近视眼镜。
故答案为:(1)9.0;(2)放大;能;(3)近视。
(2024 武汉)实验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图甲中,点燃蜡烛后,光屏上恰能成清晰的像,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根据该成像特点制成的。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了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同学们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方案一:仅将光屏向 移动一段距离。
方案二:仅换用焦距较 的凸透镜。
(2)某同学利用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观察指纹,保持指纹到眼睛的距离为40cm不变,将凸透镜调整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看到了指纹正立放大的像,此时该同学的眼睛通过凸透镜在另一侧能成 (填“倒立缩小”“倒立放大”或“正立放大”)的像。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了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仅将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若不移动光屏,仅换用焦距较大的凸透镜,凸透镜焦距变大,对光的会聚能力变弱,会将光线推迟会聚成像;
(2)某同学利用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观察指纹,保持指纹到眼睛的距离为40cm不变,将凸透镜调整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看到了指纹正立放大的像,说明u<f,即指纹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0cm,此时眼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0cm,小于40cm,即2f>u>f,因此该同学的眼睛通过凸透镜在另一侧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故答案为:(1)照相机;左;大;(2)倒立放大。
(2024 陕西)如图﹣1,是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 。
(2)固定凸透镜的位置,将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较远处,此时应移动 直至出现最清晰的像,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
(3)改变物距,重复上述操作,多次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凸透镜的焦距:f=5.0cm
实验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像的性质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虚像或实像
1 18.0 6.9 倒立 缩小 实像
2 10.0 10.0 倒立 等大 实像
3 7.0 17.7 倒立 放大 实像
4 4.0 / 正立 放大 虚像
分析数据可知:当物距大于凸透镜焦距时,物距减小,像距 。
(4)当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小明不小心用手指尖遮挡住了凸透镜的一部分,这时光屏上 (选填“仍能”或“不能”)成烛焰完整的像。
(5)实验中,小明将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后,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由此可判断小明佩戴的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6)如图﹣2,当无人机在高空拍摄地面场景时,所成的像最靠近图﹣3中凸透镜主光轴上的 (选填“a”“b”“c”或“d”)点。
(7)生活中常用的放大镜应用了表中第 次实验的成像规律。
【解答】解:(1)调整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物体的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心;
(2)固定好凸透镜和蜡烛的位置,然后移动光屏找像;
(3)当物距大于凸透镜焦距时,成实像,此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
(4)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时,小明不小心用手指尖遮挡住了凸透镜的一部分,仍有光线透过,不会影响透镜成像,光屏上仍能成清晰完整的像;
(5)只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说明物距不变,像距变小了,也就是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这只眼镜是凸透镜,也叫远视眼镜;
(6)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物距越大,像距就越小,所以应该成像在b点;
(7)放大镜利用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应用了表中第4次实验的规律。
故答案为:(1)使像成在光屏中央;(2)光屏;(3)增大;(4)仍能;(5)远视;(6)b;(7)4。
(2024 南安市校级模拟)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图甲中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未画出)。
(1)图乙中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未画出),则该像是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
(2)若在图乙中将凸透镜移到55cm刻度线处,则将光屏移动到 cm刻度线处,可以再次看到清晰的像。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是 。(选填“不完整的像”、“完整的像”、“完整的像但较暗”)
(3)若在图乙中用塑料吸管对准A点沿垂直于纸面方向持续用力吹气,发现光屏上“烛焰尖部”变模糊,则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烛焰尖部”又会变清晰。
【解答】解:(1)当蜡烛、凸透镜位于图乙中刻度对应的位置时,物距为50.0cm﹣35.0cm=15.0cm,物距大于1倍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
(2)在图乙中将凸透镜移到55cm刻度线处,物距为u=55cm﹣35cm=20cm,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成在二倍焦距的位置,v=75cm﹣55cm=20cm,光屏在75cm的位置,所以光屏向左移动。
挡住透镜,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折射光线成像,所以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完整的,由于折射光线变少,所以亮度变暗;
(3)在图乙中用塑料吸管对准A点沿垂直于纸面方向持续用力吹气,A点气体流速变大,则A点处气体压强变小,烛焰将向左移动,物距增大,像距应减小,所以应将光屏向左移动,“烛焰尖部”又会变清晰。
故答案为:(1)放大;投影仪;(2)75;完整的像但较暗;(3)左。
(2024 佛冈县校级二模)同学们利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组装器材时要求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
(2)向水透镜中注入水,如图甲所示,在光屏上能看到清晰的像,此像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倒立的;此时若仅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继续注水,要使像清晰,可将光屏靠近透镜,由此说明注水越多,水透镜的焦距越 ;
(4)在图甲所示的实验场景下,同学们把眼镜放在蜡烛和水透镜之间,如图乙所示,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发现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眼镜是 (选填“近视镜”或“远视镜”),如果不抽水,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也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5)如图丙是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授课时做水球实验的情形,此时的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此时的成像原理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同。
【解答】解:(1)实验前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至同一高度。
(2)如图,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根据光的可逆性,则在光屏上能看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像。
(3)继续注水,要使像清晰,可将光屏靠近透镜,凸透镜成实像,物远像近像变小,此时物距变大,焦距变小。
(4)当从水凸透镜内抽出一部分水后。使透镜凸起程度变小,会聚能力较弱,将像成在光屏的后面,为了使像正好呈在光屏上,可以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凸透镜,使光线提前会聚,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远视眼镜;如果不抽水,将光屏左移动,也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5)图中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水球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因此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此时王亚平到水球的距离与水球焦距的关系是大于2倍焦距,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此原理。
故答案为:(1)使像成在光屏中央;(2)缩小;能; (3)小;(4)远视镜;左;(6)照相机。
(2024 南山区校级三模)创新活动中,小明自制了一台简易照相机模型,如图甲所示。模型由两个纸筒M、N组成,M正好套在N的外面,并能进行抽拉。在纸筒M的一端贴上胶片,凸透镜(焦距为10cm)固定在纸筒N的一端。然后小明与同学们一起利用自制照相机模型研究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如图乙所示,将此模型和LED灯制成的发光体(物高H=4cm)固定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测得的物距u、像距v、成像情况等分别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像高h/cm
1 30.0 15.0 2.0
2 35.0 14.0 1.6
3 50.0 12.5 1.0
(1)制作LED灯的主要材料是 (选填“导体”“半导体”或“超导体”);
(2)由实验数据可知,当被拍摄的物体靠近照相机镜头时,成的像将 (选填“靠近”或“远离”)镜头,成的像的高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小明将一副眼镜的镜片放在靠近简易照相机模型的镜头的前方,发现在保持镜头与物体间的距离不变时,要将MN两个纸筒之间的距离调大,才能在胶片上重新观察到清晰的像,则这个像与之前所成的像相比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该眼镜是用于矫正 (选填“近”或“远”)视眼的;
(4)小明用简易照相机模型在距发光体5cm处的位置观察,发现无论怎么移动纸筒,胶片上都无法成像。你认为存在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解答】解:
(1)LED灯的主要材料是半导体;
(2)由实验数据可知,当被拍摄的物体靠近照相机镜头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成的像将远离镜头,成的像的高度将变大。
(3)小明将一副眼镜的镜片放在靠近简易照相机模型的镜头的前方,发现在保持镜头与物体间的距离不变时,要将MN两个纸筒之间的距离调大,才能在胶片上重新观察到清晰的像,说明像距变大,则这个像与之前所成的像相比会变大;说明该眼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是用于矫正近视眼。
(4)小明用简易照相机模型在距发光体5cm处的位置观察,物距小于f,成的像是虚像,无法在光屏上呈现。
故答案为:(1)半导体;(2)远离;变大;(3)变大;近;(4)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
(2024 惠州模拟)小刚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小刚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另一侧,调整凸透镜和纸的距离,当纸上出现一个 的光斑时,用刻度尺测得此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10cm。
(2)小刚将“F”图案的光源、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水平光具座上,让光源发光,发现光屏上成像如图1甲所示。他发现光屏上所成的像太偏上,为了能在光屏上完整成像,可以把凸透镜向 (选填“上”、“下”、“左”、“右”)调节。
(3)解决上述问题后,移动“F”光源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1乙,则此时的物距为 cm,移动光屏恰好得到一个 的实像,用此规律可以制作 。(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4)不改变光源和透镜的位置,换一个焦距5cm的凸透镜,此时要使光屏 透镜(选填“靠近”、“远离”),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F”光源的图案如图2,此时在光屏上接收到的像是图3中的 。
【解答】解:(1)太阳光可以近似看为平行光源,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太阳光经凸透镜后将会聚在焦点。所以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便为焦点,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便是焦距;
(2)实验中他发现光屏上的像偏上,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凸透镜向下移动;
(3)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u=15.0cm时,此时2f>u>f,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4)当改用焦距为5cm的凸透镜,不改变凸透镜和光源的位置,则相当于增大了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要使光屏靠近透镜,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u>2f,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图3中A正确。
故答案为:(1)最小最亮;(2)下;(3)15.0;倒立、放大;投影仪;(4)靠近;A。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