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专项练习 (含答案) 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专题复习(安徽)

文档属性

名称 6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专项练习 (含答案) 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专题复习(安徽)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4-05 10:5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碳和碳的氧化物
题号 一 二 总分 累分人
得分
  注意事项:1.共两大题17小题,满分4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u-64
试卷好题分析 优秀传统文化T7,科技创新T10、T11,绿色发展T15
中考押题点分析 情境化命题T6、T8、T9,实验探究T16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干冰人工降雨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煤气中毒 D.敞口放置的石灰水表面出现白膜
2.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
A.研发催化剂,有效捕集CO2 B.积极植树造林,将CO2转化为有机物
C.倡导绿色出行,节能减排 D.加大燃煤发电,保障电力供应
3.下列关于碳单质的应用正确的是 (  )
A.用金刚石制作铅笔芯 B.用石墨作电极
C.用炭黑制作环保炭包 D.用石墨制作冰箱除味剂
4.下列实验现象既能体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又能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  )
A.软塑料瓶变瘪 B.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C.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D.气球上浮
5.碳元素是人类接触和利用最早的元素之一,下列有关金刚石、石墨、C60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都由分子构成 B.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均相似
C.碳元素的化合价均为0 D.都由同种元素组成,属于同一种物质
6.某市中考实验操作考试其一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以下是某同学进行的部分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
7.《墨经》中“立窑烧烟”用到的窑如图,炉膛口较小,松木置于炉膛中燃烧,瓮中收集的黑烟(主要成分为炭黑)可用于制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黑烟是混合物
B.黑烟由松木不完全燃烧产生
C.炉膛口的大小和瓮的高矮会影响黑烟的产量
D.水墨画能长期保存是因为碳具有可燃性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8~9题。
超临界流体是物质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新状态,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超临界CO2,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溶剂,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
8.元素周期表中碳、氧两种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碳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6
B.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
C.氧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D.它们之间只能形成一种氧化物
9.下列有关“超临界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不能与石灰水反应 B.是合成的一种新物质
C.与干冰的化学组成相同 D.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容易燃烧
10.光催化下氢气还原二氧化碳是绿色化利用二氧化碳的重要方法,反应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2CO+H2O
B.反应②前后氢原子个数增加
C.催化剂1、2的化学性质均不发生改变
D.催化剂1比催化剂2更好的原因是反应温度低,节能
11.同济大学科研团队首次精准合成两种全新的碳分子材料——芳香性环型碳C10和C14,下列关于C10和C14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A.是两种新型的化合物 B.其结构与金刚石不同
C.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 D.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12.用下图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推动注射器A,观察到①处固体减少,有气泡产生
B.该装置中气球可以平衡气压,防止橡胶塞迸出
C.该实验能够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D.去掉注射器B后,也能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5分)已知木炭粉(假设木炭粉中不含杂质)和氧化铁粉末在加热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和碳的氧化物。为验证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成分,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装置。
【查阅资料】将CO通入氯化钯溶液中,会出现黑色沉淀。
(1)打开止水夹a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后,关闭a,再对木炭粉和氧化铁粉末的混合物加热一段时间。加热前通入一段时间氮气的原因是                            。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氯化钯溶液中出现黑色固体,说明生成的碳的氧化物是     ,写出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该实验的缺点是缺少尾气处理装置,请你写出一种尾气处理办法:            。
14.(6分)在学习完植物的光合作用后,小明为家里的水草缸设计了下图所示的二氧化碳补给装置。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A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气量调节阀能控制气体的流速,则B瓶中可通过观察        确定气体的流速。
(3)为保证产生的二氧化碳有充足的时间溶于水,最好将导管口放置于装置乙中的    (选填“1”“2”或“3”)处。
(4)夏天时,水草缸中的鱼会浮出水面呼吸,这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
15.(6分)我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捕捉CO2是减少碳排放的措施之一。下图是利用NaOH溶液捕捉回收CO2的流程。
(1)大量CO2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2)“捕捉室”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分离物质采用的方法是      。
(4)得到的CO2可压缩液化泵入地下长期储存,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该过程中的变化:             。
(5)若要确认“捕捉”后的气体中CO2含量已经降得很低,先分别取一瓶“捕捉”前和一瓶“捕捉”后的气体,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                         。
16.(6分)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块状石灰石和15%的盐酸制取了几瓶二氧化碳后,观察到锥形瓶中有固体剩余,但无气泡产生(石灰石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锥形瓶中没有气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1:盐酸已完全反应;
猜想2:剩余固体中没有碳酸钙了;
猜想3:石灰石中的杂质附着在剩余固体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进行实验】
步骤 操作 现象 结论
① 取锥形瓶中液体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显    色 猜想1不正确
② 向锥形瓶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15%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不再产生气泡,仍有固体剩余            
【分析讨论】小刚认为步骤①不严谨,理由是                   。
【完善实验】步骤③:取步骤②锥形瓶中液体,用pH计测其酸碱度,测得pH为2.2。
【交流反思】(1)小刚结合“酸雨pH<5.6”,根据步骤③测定结果,认为猜想1不正确。
(2)小敏认为仅根据步骤③的测定结果还不能证明猜想1不正确,她建议补充如下实验:向一定浓度的氯化钙溶液中缓慢通入二氧化碳至饱和,再用pH计测其酸碱度,测得pH为5.6。小敏补充实验的目的是                      。
【得出结论】猜想1不正确,溶液中还含有盐酸。
【实验拓展1】小组同学对锥形瓶中没有气泡产生,是否还在反应进行了探究:
装置 操作 现象 结论
待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不再产生气泡时,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定锥形瓶中压强的变化 锥形瓶中压强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锥形瓶中没有气泡,但仍然在反应
【实验反思】根据以上探究可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之一是          。
注意:若答对以下小题奖励3分,化学总得分不超过40分。
【实验拓展2】实验后,为了防止废液中过量的盐酸污染环境,小组同学按照传统方式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石灰石,并同时用pH传感器测整个过程的pH变化,即从开始反应到最终不再产生气体直至过量石灰石沉淀分层,静置一段时间后得到的图像如图所示。
①最终溶液pH为1.7,则反应结束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填化学式)。
②BC段变化的原因是                    。
③在不用指示剂的情况下,你对用过量石灰石除去废液里的稀盐酸这种方案的认识是                  。
17.(5分)小明利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1)若将4.0 g氧化铜粉末完全还原成铜,计算应称取木炭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老师告诉小明同学,实际取用木炭时应该略大于理论值,原因是                             。
参考答案
1.A 2.D 3.B 4.B
5.C
【解析】A.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的,C60是由C60分子构成的,错误;B.三者都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化学性质相似,不正确;C.三者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正确;D.三者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属于三种不同的物质,不正确。
6.D 7.D 8.D 9.C
10.B
【解析】A.反应①是H2和CO2在催化剂1和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CO和H2O,正确;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错误;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正确;D.催化剂1比催化剂2更好的原因是反应温度低,节能,正确。
11.A
【解析】A.C10和C14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该选项说法错误;B.C10和C14是环状结构,金刚石是立体网状结构,该选项说法正确;C.C10和C14都是碳的单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正确;D.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该选项说法正确。
12.C
【解析】A.推动注射器A,碳酸钠粉末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①处碳酸钠粉末逐渐减少,有气泡产生,正确;B.该装置中气球可收集过量的二氧化碳,用于平衡气压,防止装置内因压强过大,使橡胶塞迸出,正确;C.该实验中,与水和二氧化碳共同接触的石蕊纸花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但未验证其为碳酸,不正确;D.去掉注射器B后,先加入注射器C中的水,③处石蕊纸花不变色,再加入注射器A中的稀硫酸,②处干燥的石蕊纸花不变色,③处被水浸湿的石蕊纸花变为红色,能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正确。
13.(5分)
(1)排尽装置内空气,以防氧气和木炭反应干扰实验结果
(2)CO、CO2 Ca(OH)2+CO2CaCO3↓+H2O(2分)
(3)点燃(或收集,合理即可)
14.(6分)
(1)长颈漏斗
(2)CaCO3+2HClCaCl2+H2O+CO2↑(2分) 产生气泡的速率
(3)3
(4)减小
15.(6分)
(1)温室效应加剧
(2)CO2+2NaOHNa2CO3+H2O(2分)
(3)过滤
(4)加压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减小
(5)分别加入等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变浑浊情况
16.(6分)
【进行实验】红 猜想2和猜想3均不正确
【分析讨论】二氧化碳溶于水所得溶液显酸性(或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也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交流反思】(2)排除氯化钙对反应后溶液酸碱度的影响
【实验拓展1】增大
【实验反思】反应物的浓度
【实验拓展2】①CaCl2、HCl ②生成的二氧化碳部分溶于水形成碳酸,溶液酸性增强(合理即可) ③过量的石灰石并不能将废液里的盐酸反应完(合理即可)
17.(5分)
(1)解:设应称取木炭的质量为x。
C+2CuO2Cu+CO2↑(1分)
12 160
x 4.0 g(1分)
=(1分)
x=0.3 g(1分)
答:应称取木炭的质量为0.3 g。
(2)反应中木炭会与试管内的氧气(或CO2)反应(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