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内容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本单元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也是家国情怀,本单元的课程思政功能就是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课教学对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功能价值是在任务驱动下,借助预学单归纳课文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是感受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坚定信念。本课时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是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求知欲较强。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和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已经具备了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是在此基础上的提升。针对本篇课文文本特点,老师应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目标确定 本课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根据该任务群的特点,结合“单元双线”结构,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习任务在切实的情境中推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前制作预学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识字学词的能力。课上采用讨论法和探究法的学习策略,“聚焦重点”,先学后教,教给方法,学以致用,落实本单元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能在任务驱动下,借助预学单归纳课文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和搜集资料进一步理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教师活动 一、设疑导入,读题解题 (一)读懂课文题目 1.任务驱动 引导:同学们,今年学校大队部要举办一次“讲爱国人物故事会”。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爱国人物,以爱国人物引入(出示文天祥、陆游、王昌龄) 出示图片:图中的人是谁?周恩来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谁来读? 朗读课题,坚定地再读课题。 解题:课题中哪个词比较难懂?(崛起:振兴、兴盛) 周恩来说这话的时候才十二三岁,就比我们大一两岁。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会好奇,为何小小年纪的周恩来会有如此远大的志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周恩来的少年时代吧。 学生活动 运用已学知识,回忆爱国人物的壮志豪情
活动意图:引用三位诗人的爱国情怀引入今天的主人公周恩来,周恩来是新中国第一位总理,他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鞠躬尽瘁。 用古代诗人的事例引导同学们引发思考,激励思考。
环节二:
教师活动 二、初读课文、梳理故事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第一组词语:江苏淮安 奉天东关模范学校 魏校长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基本信息,试着用上这三个词语介绍周恩来。 学习第二组词语:为之一振 连声赞叹 当效此生 疑惑不解 中华不振 左顾右盼 引导学生读故事是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设计意图:这两组词都是由课文的生字组成的词语,借助生字新词的学习,关联课文内容,初步关注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生字新词的教学不仅仅是读准字音、理解意思,更应该为概括主要内容、理解课文做铺垫,成为阅读教学的前奏。) 练习环节:借助小练习册习题讲解本课重点书写的生字 抓住人物事件,概括主要内容,梳理故事。 梳理故事,通过对比其他同学的回答与周恩来的回答,体会周恩来胸怀大志、志向远大的品质。 以填空的形式,师生配合朗读,回到修身课的情景。 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故事,填写表格。 4.小组合作,学生独立完成故事二和故事三的归纳概括。 (1)默读课文第11-17自然段,归纳梳理,填写表格,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2)把三件事连起来说说,体会立志原因。选用不同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①事件顺序法。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这三件事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周恩来先是听到了……,再是看到一个中国女人……,感受到了……,所以……。 ②先果后因法。课文是按照先写结果再写原因的顺序叙述的,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把这三件事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设计意图:运用不同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一是对第四单元学习的巩固运用,二是熟练运用概括内容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选择使用,不必都用全做。) 补充背景资料。“中华不振”正是百年前的中国,那是一段很屈辱的历史。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师引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激起了周恩来救国济世的战斗豪情,当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学生为何而读书是,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感悟“振兴中华”之志,不能脱离语言文字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给人物“贴标签”,要把具体事例与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相结合,做到如盐入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三、移情拓展,表达自己读书志向 1.启发谈话:这句话像一粒种子一样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在他人生路上长成了参天大树。这颗理想的种子也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为之奋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听新时代青少年的读书志向。 2.小练笔:10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你又为何读书呢?请你写下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吧。 3.情感升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同学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挑战。一百年前,那个时代的少年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经过一百年的的奋斗,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今天的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让我们齐读这两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我们已经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朗读少年中国说节选,进一步升华爱国之情)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移情拓展小练笔 (设计意图:从课本延伸到生活,让学生把现在和过去相比,体会国家的繁荣富强,体会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小练笔”更有利于学生直抒胸臆,达到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回扣学习任务 小结:同学们,虽然我们现在身处和平年代,但要像周恩来一样把爱国报国的种子埋在心里,将来报效祖国。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讲好他的爱国故事。 学生活动 梳理故事,通过对比其他同学的回答与周恩来的回答,体会周恩来胸怀大志、志向远大的品质。 同学们回答“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引导学生从家国情怀出发。 观看视频,只管了解当时的中国背景。补充背景资料。“中华不振”正是百年前的中国,那是一段很屈辱的历史。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活动意图说明
(一)依据文本特点,在语言文字实践中实现育人价值 陈先云主编指出,学习革命文化类文章应该如张志公先生所说“必须领着学生好好读文章”“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本单元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师不仅充分挖掘了课文所蕴含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这些革命文化内容,还考虑到课文从课题贯穿全文、描述具体事例等多角度来体现革命文化。 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展现少年周恩来立志原因的具体事件和关键词句进行品读,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体会思想情感结合起来,从人物形象的刻画中提炼伟人精神内核,从事件的表达形式中感悟革命文化内涵,使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自然融合并进,促进了学生语言和精神共成长,充分发挥了教材的育人价值。 (二)基于整体视野,在落实语文要素中提升关键能力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为“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一个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关键能力训练序列。这篇课文是落实本单元阅读要素的首篇精读课文。 因此,教师基于对能力训练系列的整体把握,以落实阅读要素为主线,设计学习活动,从“抓住课文题目,学习生字新词,了解主要人物”到“抓住主要人物,梳理三件事情,把握主要内容”,再到“抓住主要事件,探究立志原因,铭记人物志向”,阅读要素的学习从初步感知到尝试运用,呈递进式发展,学生深入人物内心,感受伟人精神,思想熏陶与要素训练融为一体,有效提升了语文关键能力。 (三)精准把握学情,在学教方式变革中突破学习难点 新课标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本节课, 教师以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基础,探索具有情境性和实践性的任务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整节课以故事会为任务驱动,三大教学板块都以呈现学生预学情况为前提,聚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第六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提问、批注和结合资料等阅读策略,进行表格梳理、对比朗读、抄写铭记志向等语文实践活动,学习过程充分展开,从课题到关键词语,从语段到篇章结构,最后回到课题,认知和情感螺旋上升发展,学习难点自主突破。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单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这张小小的学习单记录下你的学习收获吧! ★课前预习 1.看拼音,写词语。 yán sù
qīng xī
bào fù xiōng huái
zàn tàn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请端端正正地抄写下来。 3.读课文,梳理事件。 我读了 遍课文,课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共写了 件事。我会用“/” 画一画,理一理。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课堂练习 4.小练练习题 5.默读课文,填写表格,再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周恩来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第三件事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悟爱国主义精神,能在体验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结合自身成长,树报国之心,立报国之志。2022年版新课标还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结合当时的视频进行教学,能够让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周恩来的少年壮志,能更好的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能够很好的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
教学反思与改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结合学习内容,确定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 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课堂上教师就应少讲。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讲学生读不懂的或体会不深的地方,即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扩展。由于课文内容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时代,就需要我们花时间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用简短的文字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从中了解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原因,领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因此,我想到了《新课标》中提到的多读书、读好书的必要性。2.结合学生认知,注重情感教育。 2.拓展本文,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若仅限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那本文的教学目的尚未达到。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才真正达到目标。所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谈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报国之情,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提高学习能力。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所以在本节课中设计的讨论和 议一议就达到了此目的。 4.通过综合性学习,汲取营养。 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才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助于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散,但细读之后,我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我就抓住这个核心线层层教学,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词,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但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很多,在课堂上既要落实一些词语,又要读通全文,还要体会“中华不振”,可时间是不够的。经过分析,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就是第九自然段,于是我就抓住这个典型事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去品读“中华不振”。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让学生换位思考,变换角色,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可贵。 (三)不足之处 一节课下来,我满怀激情,学生情绪时高时低,故而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还做得不够。另外,感觉自己有些急躁,以至打断学生的思维。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接着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 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然后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最后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学习评价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文章的三件事,从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从而达到对同学们价值观念培育的目标。同学们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更深层次的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