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感知作者艰难的求学经历。感悟作者以学为乐、以苦为乐的嗜学态度。
2、再读课文,学习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感悟“赠”意,探究学习条件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3、解读宋濂刻苦勤奋美德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感悟“赠”意,探究学习条件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活动一
一、导入课文,明确目标
上课!同学们好!
“赠人一言,重于金石珠玉”,宋濂——明代开国文臣之首,面对“流辈甚称其贤”的同乡后生马君则,顿生惜才之心,赠之以序。这篇赠序字字珠玑,句句经典。现在,让我们共同走进《送东阳马生序》。(老师板书课题)
学习目标是每节课的灵魂,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出示目标)
好,明确了学习目标,我们做到了心中有数了,有助于实现我们课堂的更加高效。
活动2【讲授】活动二
二、初读课文,感知勤艰
1.自由朗读
现在,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一个环节。“三分文章七分读”,下面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并结合文下注释扫清文字障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尽量达到这样的境界——“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出示朗读要求)
2.疏通文意,走进宋濂:
同学们,刚才的朗读你们达到了哪一层境界?
是呀,做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容易,要想达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境界,对于文言文来说,还需要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并结合文下注释,小组分工合作,走进宋濂的求学历程,叙述宋濂求学的情景。
注意叙述要求:
①用第一人称,用现代白话,根据所给情境进行还原。
②发挥想象,可添加或删减,尽可能做到绘声绘色。(出示课件)
同学们,叙述时还要注意下面的小提示。(出示课件)
在刚才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叙述的很生动,很入情。现在有哪一小组上台展示一下?好,有请第一小组的同学上台。(诸位小生,从现在开始你就是我宋濂了)
3.挑读课文
刚才这几位同学的叙述惟妙惟肖,把我们带到了宋濂求学的艰难时期。现在请第三小组的小组长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
①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②作者从四个方面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经历,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从这位同学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我感到他已经达到了“心同其情”的境界。现在开始小组讨论。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不过,今天我要说,我们个个都是小诸葛,我们三个小诸葛肯定抵得过一个大诸葛,下面我们看看小组合作的力量。
4.交流展示
刚才同学们小组讨论很认真,现在开始交流展示,我们看哪一小组的同学归纳得最清晰、最简练。
看到你们高举的手臂,老师很高兴,看来,你们都准备好了。请这位男生来回答。好,谁还有不同答案?请你来补充。
同学们,你们抓住了关键词语,归纳得很到位。
刚才同学们的回答道尽了宋濂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总之,宋濂的求学之路是——勤且艰。(板书:勤 艰)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的中心句。
贫困是一位名师,苦难是一所名校。
追问:
①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宋濂觉得苦么?
②是什么精神支持着宋濂不畏艰难,专心向学呢?作者在文中给出了答案,你找到了么?
好,你说。同学们,你们和他找的一样吗?哦,一样,声音这么齐呀!
同学们,你们找得很对。从“略无慕艳意”可看出作者一点也不羡慕同舍生衣食无忧的生活,从“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知面对艰难困苦,作者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物质的贫乏,最终学有所成。(板书:苦 乐)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搜集的有关宋濂的资料,说说宋濂的成就吧。
好,这位男生你来介绍。好,你还想补充,对吧?行,你说。
从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你们的预习很认真。是呀,在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的条件下,宋濂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成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三、再读课文,感悟赠意
1.再读课文
有着如此成就的宋濂,为什么要把自己艰难的求学经历讲述给马生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完成表格,并回答问题。(出示课件)
2.交流展示
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现在开始交流展示。哪一小组来展示?好,我们请第四小组的代表来填写表格,展示他们的感悟结果。
大家请看,他填得很对(出示答案),你们小组的表现可真棒!
那么,通过表格内容的对比,我们有了哪些启示,宋濂到底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求学经历叙述给马生呢?有请第四小组的同学继续回答。其他小组做补充。
好,你来。哦,你来补充。
我比较赞同这位同学的说法,本文通过对比,不仅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主题,而且使
我们也明白了作者写赠序的目的:以自己求学的经历勉励马生,珍惜优越的条件,努力学习,希望他学有所成。(出示答案)
追问:
“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 如果一些条件优越的太学生 “业不精,德不成”,那原因是什么?他们和宋濂相比是少了什么?文中哪一个字回答了这个原因?你找到了么?
对,他们很少了一个“专”字。(板书:专)
四、拓展延伸,领悟真谛
1.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通过对比,我们悟到了什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大家都看到了,同舍生、马生、太学生同宋濂相比学习条件优越,我们同宋濂相比条件更是优越:我们生活在小康社会,享受着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资源,有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但我们明白,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不起决定性作用。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奋,能吃苦,要乐学,能专心。
2.类文阅读(出示课件)
艰、苦的外在条件,可用勤、乐主观内因克之,而专心向学是取得成功的内因灵魂。同学们,下面这段文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是的,为学的成败,不在天资的高低和客观条件的好坏,而在于人们的主观上是否努力。
五、反馈练习,温故知新
同学们,至此,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已经达成,下面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文言虚词的用法在我们初三是一个重点,请大家先回顾一下“以””“之”的用法,然后我们来完成小练习。(出示课件)
请看“以”的用法。你填对了吗?(出示答案)“之”的用法呢?你填正确了吗?
本文还有两个“词性活用”很重要,看,你掌握了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经过将近三年的文言文学习,你们收获了很多,我很欣喜。
六、布置作业,师生共勉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好方法。请同学们课下从一字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几方面归类整理本课的重点字词。
2.宋濂,逆境之中终有成就,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搜集这方面的故事,并写一篇读后感。
这重于金石珠玉的赠言是赠给马生的,也是赠给当时的太学生的,但又何尝不是赠与正在冲刺中考的我们的呢?最后,老师赠给同学们一副对联:上联是——书山有路勤为径,下联是——学海无涯乐作舟,横批:苦中有乐。
板书设计:
送 东 阳 马 生 序
宋 濂
勤 → 艰 ↘
专
乐 → 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