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学生版+答案版)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学生版+答案版)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5 12:43:17

文档简介

第5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一、选择题
1.(2024·河南鹤壁三模)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一种融合礼、乐、诗、教于一体的礼仪制度。明代对乡饮酒礼的规定甚为严格:规定了主持乡饮酒礼的人,在乡闾里社为有贤能的长者;宾客分明等级,以贤德和年龄为标准,犯法之人需被单独列出。由此可知,明代乡饮酒礼(  )
A.以重塑社会秩序为宗旨
B.创新了周礼的基本内容
C.有利于推行基层道德教化
D.是基层治理的一种形式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对乡饮酒礼的主持者、宾客等级作了严格的规定,品行不端的犯法之人在乡饮酒礼上会被单独列出,这充分发挥了乡饮酒礼的道德教化作用,有利于推行基层道德教化,故选C项;乡饮酒礼是在巩固原有的社会秩序,并非重塑社会秩序,排除A项;由“古代一种融合礼、乐、诗、教于一体的礼仪制度”可知,明代乡饮酒礼并未创新周礼的基本内容,排除B项;乡饮酒礼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形式,不属于政府基层治理,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2.(2024·河南洛阳四模)1488年,明朝下令全国实行均徭法,征发徭役以田产为准,“田多为上户,上户则重,田少则轻,无田又轻,亦不计其资力之如何”。这一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
A.徭役摊派的平均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垦田面积的增加 D.贫富差距的缩小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朝以田产为标准征发徭役,加大田产在赋税中的比重,这有利于放松对民众的人身控制,使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手工业、商业转移,从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据材料“征发徭役以田产为准”“田多为上户,上户则重,田少则轻,无田又轻”可知,明朝徭役摊派以田亩多少为征发标准,并非平均摊派,排除A项;据材料“征发徭役以田产为准”并结合所学可知,田产越多,需要负担的徭役越重,客观上会造成人口从农业向手工业、商业转移,不利于垦田面积的增加,排除C项;据材料“不计其资力之如何”可知,征发徭役以田亩多少为准,不考虑其资产的多寡,不会缩小贫富差距,排除D项。
3.嘉靖年间,山东棉花“六府皆有之,东昌尤多,商人贸于四方,其利甚博”;到万历年间,东昌府“高唐、夏津、恩县、范县宜木棉,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农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B.币制与赋役制度的变化
C.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弛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加上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逐渐货币化,赋役制度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进一步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棉花,并没有涉及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且明朝时期,农业经营方式也并未出现革新,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排除C项;明朝固守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出现松弛,排除D项。
4.(2024·湖南长沙二模)朝鲜在16世纪不时接受周边部分女真部落的朝贡,并以“小中华”自居,给部落首领分封官职。而越南在向明朝朝贡的同时,也接受中南半岛诸“夷”国的朝贡。由此可见(  )
A.东亚民族国家观念开始萌发
B.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
C.华夷观念在中华文化圈传播
D.西方殖民扩张侵蚀朝贡体系
答案:C
解析:明朝时期,朝鲜和越南在臣服明朝的前提下,也接受了部分周边势力的朝贡称臣,形成了以各自为核心的小型秩序圈。在以明朝为核心的秩序圈中,朝鲜、越南处于“夷”的地位,而在小型秩序圈中,则为“华”的地位,接受他国朝贡,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华夷观念在中华文化圈内部的一些国家传播,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体系,此时东亚民族国家观念尚未萌发,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不能说明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概况,并未涉及西方殖民扩张对朝贡体系的影响,排除D项。
5.(2024·福建宁德三模)明清时期,广大乡村开始自发建立宗祠以供奉祖先,后来政府肯定了乡间祠堂的合法地位。广大乡村社会宗族可以依制建祠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不再仅限于在居室之侧设龛祭拜的方式。乡村祠堂在礼制建筑、祭祀礼仪、族规家训等方面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这些做法(  )
A.推动了宗法制的完善
B.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
C.促进了乡约的制度化
D.缓和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乡村祠堂通过礼制建筑、祭祀礼仪和族规家训等,增强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规范性。这种家族内部的规范和管理,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故选B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排除A项;乡约是明清时期的一种基层社会规范,但乡村祠堂的建设主要是关于家族内部的祭祀和管理,与乡约的制度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这些做法主要是针对乡村社会内部,与缓和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6.(2024·河南郑州三模)据王世懋(1536—1588)所记《饶南九三府图说》,“景德镇……陶厂所在,商工辐凑,亡命作奸,莫可穷诘。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而为盗……”据此可知,当时(  )
A.雇佣生产增加社会流动性
B.南方流民问题日趋严重
C.海外瓷器的需求不断扩大
D.抑商政策逐渐失去效用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而为盗”可知,景德镇地区陶瓷生产的兴旺带动了雇佣关系和商品贸易的繁荣,不同人流汇集景德镇附近,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故选A项;材料并未说明雇佣工人原本的来源,景德镇的情况也不能代表整个南方地区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景德镇的瓷器既用于出口,也用于内销,排除C项;明清时期通过专卖政策厉行重农抑商,并未失去效用,排除D项。
7.(2024·福建漳州三模)明代李贽肯定通俗文学如传奇、杂剧等的价值,进而主张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把通俗文学提到了一个与正统诗文等量齐观的高度。李贽的主张(  )
A.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诉求 B.开启经世致用之先河
C.动摇儒学思想正统地位 D.体现民主的思想观念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李贽肯定通俗文学如传奇、杂剧等的价值,并将其提到与正统诗文等量齐观的高度,反映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通俗文学的价值逐渐增长,体现了李贽的主张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诉求,故选A项。
8.王夫之说:“夫诚者,实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终也。”“说到一个‘诚’字,是极顶字,更无一字可以代释,更无一语可以反形……尽天地只是个诚,尽圣贤学问只是个思诚。”这一观点(  )
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
C.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
D.体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夫之所说的“诚”,是指真实、实在、不虚伪的意思。他认为“诚”是宇宙间最根本的原理,是一切存在的基石。他强调“前有所始,后有所终”,表明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规律性,体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故选D项。
9.(2024·河北承德二模)清代城市中的会馆和行会不仅向贫困的成员提供物资,还为去世的贫困同乡提供墓地。后来,这些组织逐渐发展到向城市提供慈善服务,从为同乡提供福利到关注整个城市的市民利益。这说明(  )
A.商帮积极参与基层治理
B.民间慈善机构的作用增强
C.民间力量促成社会和谐
D.商人对城市身份认同增强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行会和会馆都是有形的组织,也是各地商人结成“帮”的纽带。清代城市中的会馆和行会最初是为了向贫困的成员提供物资和墓地,后来逐渐发展到向城市提供慈善服务,从为同乡提供福利到关注整个城市的市民利益。这说明商帮关注民众福祉,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故选A项;会馆和行会虽然提供慈善服务,但并非民间慈善机构,排除B项;行会和会馆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和谐,但并没有“促成社会和谐”,排除C项;行会和会馆不仅在城市提供慈善服务,也在农村为贫困成员提供物资、墓地等,不能说明商人对城市身份认同增强,排除D项。
学生用书?第216页
10.(2024·山东泰安二模)清代思想家颜元说:“盖‘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他依据对日常生活的感悟,提出全新的义利观。这种思想的出现(  )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B.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C.超越了儒家思想的范畴 D.受早期西学东渐的启发
答案:A
解析:由“‘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可知,清代思想家颜元提出的全新义利观,鼓励人们采用正当的手段去追逐利润,这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反映,故选A项;颜元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当时中国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排除B项;由“‘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可知,这种全新的义利观与儒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并未超越儒家思想的范畴,排除C项;早期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宗教和科技,与这种全新的义利观并无关联,排除D项。
11.(2024·河南洛阳二模)清朝允许地方官员自由聘用平民身份的幕友,以类似家庭教师的身份参与政务,但是严格限制官员举荐自己的幕友为官,并不时对敢于挑战这一规定的高级地方官员施以重罚。这些举措意在(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防范地方势力发展 D.便于官吏监察考核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清朝为了防范地方官员权力滥用和贪污腐败,严格限制官员举荐自己的幕友为官,并对违反规定的高级地方官员施以重罚,从而防范地方势力的发展,故选C项;幕友有利于弥补官员在专业知识和行政能力上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行政效率,这是影响而非目的,排除A项;“类似家庭教师的身份”可知,幕友并非公职人员,并未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幕友是地方官员的协助者,并非中央派往地方监察考核官吏的人员,排除D项。
12.明清时期,政府非常重视对“乡贤”的祭祀。在山东,明代乡贤都是政绩卓著、清正廉洁的官员,且“生于斯”;清代乡贤发展到包括官员、孝子和其他善行义举之人在内的社会贤达,重视“生于斯”也重视贡献于斯。这样的变化意在(  )
A.强化儒学的政治主导地位
B.凸显地方治理的民本理念
C.充分发挥乡贤的教化功能
D.提高社会的精神文化认同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重视对“乡贤”的祭祀,到清朝时,乡贤的范围扩大,这有助于在地方树立榜样,且重视社会贤达的祭祀,有助于加强他们对统治的认同,进而起到教化乡里、稳定统治的作用,故选C项;明清时期的社会乡贤强调政绩卓著,且政府重视祭祀乡贤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统治,并非强化儒学地位,排除A项;民本理念强调顺应民意,但清朝乡贤还包括孝子等,并未强调地方治理,排除B项;对乡贤的祭祀有助于提高文化认同,但其并非主观目的,而是客观影响,排除D项。
13.下图是16世纪到18世纪中国金银比价(每两黄金合白银数)变动图。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税制改革推动白银大量流通
B.海外对华鸦片走私逐年扩大
C.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动
答案:C
解析:据图可以看出,1534—1800年,我国的金银比价,每两黄金合白银数不断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大量白银不断流入中国,导致白银不断贬值,金银比价不断走高,故选C项。
14.(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观察下图(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导致两条统计数据线趋向一致的主要因素是(  )
A.赋役制度的变革    B.户籍管理的完善
C.基层治理的加强 D.人口流动的减少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雍正帝即位后(1723年),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隐藏人口以逃税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1723年后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吻合,故选A项。
15.(2024·山东实验中学二模)清代初年,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西学中源”说(  )
A.反映了学术思想上的天朝上国观念
B.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达和进步
C.开启了古代中国思想近代化的潮流
D.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可知,中国一些学者依然认为中国文化高于西方文化,体现了其文化自大的心理,即学术思想上的天朝上国观念,故选A项;清初中国传统科技已落后,排除B项;古代中国思想近代化的潮流开启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
16.(2023·福建卷)清前期,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当地又有“莺语东风二月过,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裁花地,那得缫丝有绮罗”之语。这反映了该地区(  )
A.消费观念的奢靡化 B.产品加工的专业化
C.土地利用的精细化 D.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裁花地”可知,当地乡村地区原本种植桑树的土地用来种植鲜花用于市场买卖,反映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故选D项;“流行以鲜花为头饰”说明头戴鲜花只是当地平常的流行头饰,不存在奢靡的说法,排除A项;桑田中种植的鲜花是直接用于市场消费,材料中不存在产品加工的现象,排除B项;以鲜花取代桑树种植只能反映土地种植作物的变化,并未体现农民对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精细化,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吉林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清乾隆二年(1737年),苏州虎丘染坊严重污染水源,苏州府会同长、元、吴三县,勒令其“将置备染作等物,迁移他处开张”。在城镇化进程中,污染日渐严重,水质变差,江南地区遂广凿水井,还有大量水夫从城外大河运水到城内售卖。在饮水卫生方面,江南居民惯用明矾沉淀水中浊物后饮用,煮沸饮水也是一直沿用的卫生饮水方法。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卫生观念与行为
及其近代变迁初探——以环境和用水卫生为中心》
材料二 《上海乡土志》记载,“自通商以后,西人于租界中装设自来水管,导浦江之水而澄清之”。1902年,第一个国人自办的自来水厂在上海开始供水。随着新式凿井技术的传入,能开采深层地下水的机械自流井逐渐增多。民国时期,介绍与宣传水质知识、饮水改良方法的文章不断涌现,“卫生二字已经深入民间”。1927年,上海市公用局、卫生局审定试行我国第一个地方性饮用水标准,对饮用水质进行了量化规定。
——摘编自朱汉国、杨群主编《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江南城市清洁用水的主要方式。(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江南城市在清洁用水方面取得的进步并说明其影响。(8分)
答案:(1)重视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寻找清洁水源,凿井、从大河运水;提升水质,煮沸、明矾净化等方法。
(2)进步:借鉴西方,建设近代供水设施,使用自来水;利用近代技术革新传统用水方式;近代卫生观念逐步形成,公共卫生知识得到普及;出现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用水标准。
影响:保障民众健康;培养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促进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学生用书?第217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
时期 年份 人口数 出处
东汉 157年(桓帝永寿三年) 约5 600万 《晋书·地理志》
西晋 280年(武帝太康元年) 约1 600万 《晋书·地理志》
隋 581年(文帝开皇元年) 约2 900万 《隋书·李德林传》等
唐 755年(玄宗天宝十四年) 约5 300万 《通典·食货》
材料二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记载:“(东汉后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注:奴婢、徒附为依附人口,不为国家所掌握。)
材料三 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增至4亿3千多万,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摘编自任慧玲《洪亮吉人口思想
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至西晋人口数量变化较大的原因,并分析表格中的人口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人口数量增长的原因及产生的社会问题。(8分)
答案:(1)原因: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大量户口依附于豪强地主,导致政府控制人口低于实际人口。
价值:上述数据属于政府实际控制人口,并非当时全部人口;但上述数据来自官修正史等文献史料,对研究不同时期政权掌握的人口数量与变化趋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等问题有较高价值。
(2)原因:出现“康乾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疆域进一步开拓并巩固;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推广种植;推行“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改革。
社会问题: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危机和社会危机加重;过度开垦土地,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学生用书?第218页
19.(2024·河南周口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善待考生”
明代政府在前代的基础上,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一定的完善,包括考前和考后的相关规定及其实施,有着鲜明的“善待考生”特征。
考前
洪武十七年(1384),明廷颁布《科举程式》:“在京及各布政司搭盖试院房舍,并供用笔墨、心红、纸札、饮食之类,皆于官钱支给,咨报户部。”同年又诏令:“凡新科举人,各巡抚每名填给勘合(在沿途驿站食宿及使用其车马的官方凭证),应付口粮、脚力,赴礼部印卷会试。”
——《大明会典》
考后
永乐二年(1404),行会试赏赐规制:“赐状元及进士宴于礼部……赐状元冠带朝一袭,诸进士宝钞人五锭。”嘉靖十五年(1536),诏各处学校膳生员“累科不第、年五十以上、愿告退闲者,给冠带荣身,仍免本身杂泛差徭”。
  左图是嘉靖四十年(1561)在今天杭州市萧山区建立的“甲科济美坊”。该牌坊檐顶正下方镶嵌着嘉靖皇帝御赐的“恩荣”牌匾,中坊中间横刻“甲科济美”四个楷书大字,济美即“传延美好”之意。中坊上檐雕有鲤鱼跃龙门,下坊刻有自永乐至天启年间中举人、进士姓名,29列共16人。
——《大明会典》
(1)明政府注重从哪些方面“善待考生”?(6分)
(2)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民众层面指出明政府“善待考生”的效能。(6分)
答案:(1)经济利益方面:减少考试费用支出;给予钱财奖励。
社会权益方面:提供行程中的便利;减轻差役负担。
社会地位方面:授予荣誉荣耀。
(2)国家层面: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优化官僚队伍,提升国家社会治理能力。
社会层面:有利于文化传承、社会阶层流动、营造社会重文重学风气。
民众层面:有利于提高民众“读书改变命运”的进取意识和对政权的认同意识。
20.(2024·江西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们试图从不同视角认识历史,下表是学者们对中国古代部分王朝特征的不同看法。
王朝 特征
汉 豪民社会;儒法国家
唐 律令社会;世界帝国
宋 科举社会;租佃社会
明 市民社会;白银时代
清 士绅社会;“大一统”王朝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表中王朝的一个或多个特征,提出自己的见解(赞同、质疑、修改皆可),并加以阐释。(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见解:我赞同宋朝是科举社会这一观点。
阐释:宋朝科举继承于隋唐,制度更加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取士不问家世”,更多人通过科举入仕为官。科举给宋朝的政治和社会增添了活力,平民受教育机会增多,造就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综上所述,“科举社会”是宋朝的主要特征。第5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一、选择题
1.(2024·河南鹤壁三模)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一种融合礼、乐、诗、教于一体的礼仪制度。明代对乡饮酒礼的规定甚为严格:规定了主持乡饮酒礼的人,在乡闾里社为有贤能的长者;宾客分明等级,以贤德和年龄为标准,犯法之人需被单独列出。由此可知,明代乡饮酒礼(  )
A.以重塑社会秩序为宗旨
B.创新了周礼的基本内容
C.有利于推行基层道德教化
D.是基层治理的一种形式
2.(2024·河南洛阳四模)1488年,明朝下令全国实行均徭法,征发徭役以田产为准,“田多为上户,上户则重,田少则轻,无田又轻,亦不计其资力之如何”。这一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
A.徭役摊派的平均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垦田面积的增加 D.贫富差距的缩小
3.嘉靖年间,山东棉花“六府皆有之,东昌尤多,商人贸于四方,其利甚博”;到万历年间,东昌府“高唐、夏津、恩县、范县宜木棉,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农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B.币制与赋役制度的变化
C.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弛
4.(2024·湖南长沙二模)朝鲜在16世纪不时接受周边部分女真部落的朝贡,并以“小中华”自居,给部落首领分封官职。而越南在向明朝朝贡的同时,也接受中南半岛诸“夷”国的朝贡。由此可见(  )
A.东亚民族国家观念开始萌发
B.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
C.华夷观念在中华文化圈传播
D.西方殖民扩张侵蚀朝贡体系
5.(2024·福建宁德三模)明清时期,广大乡村开始自发建立宗祠以供奉祖先,后来政府肯定了乡间祠堂的合法地位。广大乡村社会宗族可以依制建祠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不再仅限于在居室之侧设龛祭拜的方式。乡村祠堂在礼制建筑、祭祀礼仪、族规家训等方面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这些做法(  )
A.推动了宗法制的完善
B.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
C.促进了乡约的制度化
D.缓和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6.(2024·河南郑州三模)据王世懋(1536—1588)所记《饶南九三府图说》,“景德镇……陶厂所在,商工辐凑,亡命作奸,莫可穷诘。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而为盗……”据此可知,当时(  )
A.雇佣生产增加社会流动性
B.南方流民问题日趋严重
C.海外瓷器的需求不断扩大
D.抑商政策逐渐失去效用
7.(2024·福建漳州三模)明代李贽肯定通俗文学如传奇、杂剧等的价值,进而主张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把通俗文学提到了一个与正统诗文等量齐观的高度。李贽的主张(  )
A.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诉求 B.开启经世致用之先河
C.动摇儒学思想正统地位 D.体现民主的思想观念
8.王夫之说:“夫诚者,实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终也。”“说到一个‘诚’字,是极顶字,更无一字可以代释,更无一语可以反形……尽天地只是个诚,尽圣贤学问只是个思诚。”这一观点(  )
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
C.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
D.体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9.(2024·河北承德二模)清代城市中的会馆和行会不仅向贫困的成员提供物资,还为去世的贫困同乡提供墓地。后来,这些组织逐渐发展到向城市提供慈善服务,从为同乡提供福利到关注整个城市的市民利益。这说明(  )
A.商帮积极参与基层治理
B.民间慈善机构的作用增强
C.民间力量促成社会和谐
D.商人对城市身份认同增强
10.(2024·山东泰安二模)清代思想家颜元说:“盖‘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他依据对日常生活的感悟,提出全新的义利观。这种思想的出现(  )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B.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C.超越了儒家思想的范畴 D.受早期西学东渐的启发
11.(2024·河南洛阳二模)清朝允许地方官员自由聘用平民身份的幕友,以类似家庭教师的身份参与政务,但是严格限制官员举荐自己的幕友为官,并不时对敢于挑战这一规定的高级地方官员施以重罚。这些举措意在(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防范地方势力发展 D.便于官吏监察考核
12.明清时期,政府非常重视对“乡贤”的祭祀。在山东,明代乡贤都是政绩卓著、清正廉洁的官员,且“生于斯”;清代乡贤发展到包括官员、孝子和其他善行义举之人在内的社会贤达,重视“生于斯”也重视贡献于斯。这样的变化意在(  )
A.强化儒学的政治主导地位
B.凸显地方治理的民本理念
C.充分发挥乡贤的教化功能
D.提高社会的精神文化认同
13.下图是16世纪到18世纪中国金银比价(每两黄金合白银数)变动图。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税制改革推动白银大量流通
B.海外对华鸦片走私逐年扩大
C.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动
14.(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观察下图(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导致两条统计数据线趋向一致的主要因素是(  )
A.赋役制度的变革    B.户籍管理的完善
C.基层治理的加强 D.人口流动的减少
15.(2024·山东实验中学二模)清代初年,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西学中源”说(  )
A.反映了学术思想上的天朝上国观念
B.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达和进步
C.开启了古代中国思想近代化的潮流
D.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
16.(2023·福建卷)清前期,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当地又有“莺语东风二月过,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裁花地,那得缫丝有绮罗”之语。这反映了该地区(  )
A.消费观念的奢靡化 B.产品加工的专业化
C.土地利用的精细化 D.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二、非选择题
17.(2024·吉林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清乾隆二年(1737年),苏州虎丘染坊严重污染水源,苏州府会同长、元、吴三县,勒令其“将置备染作等物,迁移他处开张”。在城镇化进程中,污染日渐严重,水质变差,江南地区遂广凿水井,还有大量水夫从城外大河运水到城内售卖。在饮水卫生方面,江南居民惯用明矾沉淀水中浊物后饮用,煮沸饮水也是一直沿用的卫生饮水方法。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卫生观念与行为
及其近代变迁初探——以环境和用水卫生为中心》
材料二 《上海乡土志》记载,“自通商以后,西人于租界中装设自来水管,导浦江之水而澄清之”。1902年,第一个国人自办的自来水厂在上海开始供水。随着新式凿井技术的传入,能开采深层地下水的机械自流井逐渐增多。民国时期,介绍与宣传水质知识、饮水改良方法的文章不断涌现,“卫生二字已经深入民间”。1927年,上海市公用局、卫生局审定试行我国第一个地方性饮用水标准,对饮用水质进行了量化规定。
——摘编自朱汉国、杨群主编《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江南城市清洁用水的主要方式。(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江南城市在清洁用水方面取得的进步并说明其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
时期 年份 人口数 出处
东汉 157年(桓帝永寿三年) 约5 600万 《晋书·地理志》
西晋 280年(武帝太康元年) 约1 600万 《晋书·地理志》
隋 581年(文帝开皇元年) 约2 900万 《隋书·李德林传》等
唐 755年(玄宗天宝十四年) 约5 300万 《通典·食货》
材料二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记载:“(东汉后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注:奴婢、徒附为依附人口,不为国家所掌握。)
材料三 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增至4亿3千多万,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摘编自任慧玲《洪亮吉人口思想
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至西晋人口数量变化较大的原因,并分析表格中的人口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人口数量增长的原因及产生的社会问题。(8分)
19.(2024·河南周口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善待考生”
明代政府在前代的基础上,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一定的完善,包括考前和考后的相关规定及其实施,有着鲜明的“善待考生”特征。
考前
洪武十七年(1384),明廷颁布《科举程式》:“在京及各布政司搭盖试院房舍,并供用笔墨、心红、纸札、饮食之类,皆于官钱支给,咨报户部。”同年又诏令:“凡新科举人,各巡抚每名填给勘合(在沿途驿站食宿及使用其车马的官方凭证),应付口粮、脚力,赴礼部印卷会试。”
——《大明会典》
考后
永乐二年(1404),行会试赏赐规制:“赐状元及进士宴于礼部……赐状元冠带朝一袭,诸进士宝钞人五锭。”嘉靖十五年(1536),诏各处学校膳生员“累科不第、年五十以上、愿告退闲者,给冠带荣身,仍免本身杂泛差徭”。
  左图是嘉靖四十年(1561)在今天杭州市萧山区建立的“甲科济美坊”。该牌坊檐顶正下方镶嵌着嘉靖皇帝御赐的“恩荣”牌匾,中坊中间横刻“甲科济美”四个楷书大字,济美即“传延美好”之意。中坊上檐雕有鲤鱼跃龙门,下坊刻有自永乐至天启年间中举人、进士姓名,29列共16人。
——《大明会典》
(1)明政府注重从哪些方面“善待考生”?(6分)
(2)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民众层面指出明政府“善待考生”的效能。(6分)
20.(2024·江西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们试图从不同视角认识历史,下表是学者们对中国古代部分王朝特征的不同看法。
王朝 特征
汉 豪民社会;儒法国家
唐 律令社会;世界帝国
宋 科举社会;租佃社会
明 市民社会;白银时代
清 士绅社会;“大一统”王朝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表中王朝的一个或多个特征,提出自己的见解(赞同、质疑、修改皆可),并加以阐释。(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