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中华文明的新生与探索——改革开放前 (学生版+答案版)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讲 中华文明的新生与探索——改革开放前 (学生版+答案版)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5 12:45:32

文档简介

第9讲 中华文明的新生与探索——改革开放前
一、选择题
1.(2024·福建南平三模)1949年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强调,为“使我们在外交上立于主动地位,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故将外国政府派在中国的代表作为外国侨民而非正式的外交人员对待。这一规定(  )
A.承继了三民主义提出的反帝主张
B.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C.适应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需要
D.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自主性
2.1949年10月,上海等主要城市中关系到百姓生活的“两白一黑”(米、棉、煤)价格持续猛涨,中央财委立刻从全国范围内调拨物资在上海等地统一抛售。这一举措(  )
A.保证了全国物价的长期稳定
B.凸显了新兴政权的政治手段
C.反映了国家决心改造工商业
D.抑制了私人资本的消极作用
3.(2024·河南郑州三模)1949年底,新中国的各项主要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征收,没有上缴的统一规定,大部分由地方自行使用。中央财政承担着军费、重点建设、救济失业人口及救济灾民的浩大开支,却无稳定的收入来源,造成的巨额赤字,只能依靠发行纸币来弥补。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  )
A.采用行政手段打击投机活动
B.运用经济手段平抑物价
C.没收官僚资本充实国营经济
D.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
4.(2024·山东济宁二模)下图为1950年1—5月上海市私营商店申请歇业情况(资料来源:《经济周报》,1950年第11卷第12期,第4页)。这一现象表明(  )
A.私营商店歇业导致市场混乱
B.私营商店歇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上海亟须调整商业经济政策
D.上海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成效明显
5.(2024·江苏徐州三模)1950年9月,上海市第一届劳动模范大会表彰“在生产节约、技术发明、护厂抢修、支援前线、恢复工厂企业等方面有特殊功绩者”。此举旨在(  )
A.弘扬中华美德      B.推进一化三改
C.重构社会秩序 D.巩固工农联盟
6.(2024·广西联考)1951年3—12月,全国各地相继举办了“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坚决镇压反革命电影宣传月”“苏联电影展览”和“抗美援朝电影宣传月”等展播活动。以上展播活动反映了(  )
A.电影制作发行紧跟时代主题
B.战争题材影片深受观众欢迎
C.外国影片在中国的市场广阔
D.电影制片厂采用新营销手段
7.(2024·广东深圳二模)1950年,根据全国公粮调拨计划,湖南省运粮司令部协调工商、税务、铁路、公安等部门,发动民船联运社和航业公司,将大量的死角粮、难运粮有序调运出来,在保证本省供给的同时,也有力支援了两广、华东、华北、西北等地。这(  )
A.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B.恢复了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
C.加速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D.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8.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1950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农业和工业战线的代表名额基本相当。而1956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代表集中在工业战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劳动模范政治诉求的多样性
B.国家发展战略认识的调整
C.国家工农业发展方式的差异
D.劳动人民政治地位的提升
9.(2024·湖北武汉一模)1951年1月,全国对外贸易管理会议召开,贸易部确定了采取“以易货为主”的对外贸易方针。随后,贸易部按出口货的重要程度将出口货分成三类,甲类出口货与重要的进口货交换;乙类出口货与次要的进口货交换;丙类出口货则或换货或卖瑞士法郎。这一做法意在(  )
A.调整国民经济的结构
B.宣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D.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10.(2024·广东湛江一模)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农业互助合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政策,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把农民“组织起来”,以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至1952年底,互助组已发展到802.6万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3 600多个。这一运动(  )
A.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
B.将农业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地位
D.激发了农民生产建设的热情
11.(2024·江西联考) 据图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基础工业进步明显 B.企业效益迅速提高
C.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D.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12.(2024·河南洛阳二模)1950年,中国共产党将解放石家庄时接管的大兴纱厂正式发还给原资方自营,经政府与资方协调,发还方案从公私合营调整为完全私营。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学习苏联工业化模式 B.践行新民主主义政策
C.关注金融秩序的稳定 D.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
13.20世纪60年代,我国摄制了《红色娘子军》《林海雪原》《小兵张嘎》《地道战》等红色经典电影,至今深受观众喜爱。这批作品的涌现体现的特定时代精神内涵是(  )
A.继承英雄事业,弘扬革命传统
B.塑造先进模范,激励奋发图强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不畏强权,勇于担当
14.(2024·北京石景山模考)下表是1952年、1957年、1965年内地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大致比重的变化。由此可知(  )
时间 1952 1957 1965
比重 30% 32.1% 35%
A.国家工业布局有所改善
B.内地工业产值增长缓慢
C.国家产业结构有所调整
D.三线建设目标已经完成
15.(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1953年9月,毛泽东针对国内采取何种工业模式时说:“抗美援朝是施仁政,现在发展工业建设也是施仁政。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这表明当时(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发展重工业符合国家战略需要
C.社会主义建设兼顾民生改善
D.工业综合实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16.(2024·江西新余模考)上海大隆机器厂公私合营后,资金利润率由1953年的11.8%上升到1957年的25.57%,全员劳动生产率也由1953年的1 896元增加到1957年的6 203万元。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B.资本家工作热情提高
C.国家资本主义的推行 D.新的企业制度的建立
二、非选择题
17.(2024·河南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万隆会议后,中国同非洲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1956—1964年,中国政府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对非洲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1970—1976年,中国援非金额高达18.15亿美元,接受中国经济援助的非洲国家由1966年以前的11个增至1977年的29个,中非贸易总额也从1970年的1.772 1亿美元增至1975年的6.712 6亿美元。1975年10月,中国对非洲国家最大的援建项目坦赞铁路(全长1 860公里)建成通车。此外,中国向非洲派遣大量的专业教师,到中国留学的非洲学生也越来越多。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非洲国家逐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但英、法等西欧国家仍力图保持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即使他们政治上放弃殖民统治,但仍然以援助、投资及培训干部等方式继续维持他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很多时候使非洲国家更加依赖外援,根本做不到授人以渔。1966—1969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法国就曾向要求独立的伊格博共和国提供大量援助,希望借此染指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摘编自吴秉真、高晋元主编
《非洲民族独立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共同背景。(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4分)
18.(2024·广东汕头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20世纪20—6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时间 形式 简介
始于1929年 劳动突击队竞赛运动 倡导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积极性
始于1935年 斯达汉诺夫竞赛运动 倡导生产技术革新,提高生产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
始于1941年 支援前线生产队竞赛运动 倡导建立支援前线生产队,保障卫国战争军需物资供应
始于1967年 推广“谢基诺工作法” 提倡精简人员,提高效率,结余资金由企业自行支配,奖励超额完成任务
——摘编自侯宝泉《论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历史背景,简述20世纪20—6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演变。(8分)
(2)某学习小组计划举办“新中国的劳动竞赛”主题展览活动,拟将材料二中的宣传画作为展览内容,请结合历史知识为该宣传画撰写一段简介。(6分)
19.(2024·江苏南京、盐城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黄河夺淮南侵。自明中期以后,下游淤高,河成悬河,黄、淮、运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明廷开始设立“总理河道”一职,全权负责黄淮事宜,各地文武官员均受其节制,紧急情况下可调动军队参与治河。明代河防所需费用主要是政府负担,但后期随着河工日繁,也自地方民间摊派筹措,河工民夫多出自徭役,按地亩征发民夫。明代总河由朝廷直接委任,视其治河成效决定升迁去留。总河离任前,可以推荐一批熟悉河务、勤勉能干的官员,使之受到封赏或优先补缺升迁。最迟在明末就有了具体的河防失职官员处罚条例,崇祯年间的总河周鼎被流放,依据的就是“故决河条例”。
——摘编自卢勇、王思明《明清时期
黄淮河防管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 治理淮河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水利工程。1950年,夏季淮河遭到全流域水灾,党和政府直接领导淮河治理,开始启动淮河根本治理工作。同年,政务院发布《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两项重要原则:一方面尽量利用山谷及洼地拦蓄洪水,一方面在照顾中下游的原则下,进行适当的防洪与疏浚。到1957年冬,国家共投入资金13.3亿元。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中国广大技术人员制定出主动控制和利用洪水的治淮计划草案。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指出,不但要使淮河流域2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永绝水患,同时还要发展5 000万亩的农田灌溉,改善2 000公里的航道系统,并建造若干水力发电工程。
——摘编自王瑞芳等《蓄水还是排水:
新中国治水思想的新突破——以淮河治理为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为构建黄淮河防管理体系而采取的举措。(4分)
(2)对比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新中国治淮手段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治淮成功的时代价值。(8分)
20.(2024·广东广州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遭到西方国家多重封锁。面对困境,宋庆龄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于1952年1月创办了对外报道刊物《中国建设》。该刊物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采用了工农业经济建设和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通过人民的生活变化来宣传新中国,如《厉行节约就是更快地建设》《我们驾驶第一架客机去拉萨》等。《中国建设》努力向世界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传播真实的中国声音,成为沟通中外的重要桥梁。
——摘编自徐锋华《〈中国建设〉的创办
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宣传》
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建设》写一篇能够反映当时情况的短文。(要求:题目自拟,价值取向正确;史实准确,符合时代背景;表述成文,逻辑清晰)第9讲 中华文明的新生与探索——改革开放前
一、选择题
1.(2024·福建南平三模)1949年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强调,为“使我们在外交上立于主动地位,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故将外国政府派在中国的代表作为外国侨民而非正式的外交人员对待。这一规定(  )
A.承继了三民主义提出的反帝主张
B.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C.适应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需要
D.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自主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外国政府派在中国的代表作为外国侨民而非正式的外交人员对待”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这样的规定有利于摆脱过去屈辱外交的影响,适应了中华民族即将实现独立解放、要以全新姿态开展外交的需要,故选C项;这一规定体现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与三民主义并无直接承继关系,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是在主动地采取外交策略,确保自己在外交上的主动权,而不是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排除B项;1949年1月,新中国尚未成立,排除D项。
2.1949年10月,上海等主要城市中关系到百姓生活的“两白一黑”(米、棉、煤)价格持续猛涨,中央财委立刻从全国范围内调拨物资在上海等地统一抛售。这一举措(  )
A.保证了全国物价的长期稳定
B.凸显了新兴政权的政治手段
C.反映了国家决心改造工商业
D.抑制了私人资本的消极作用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10月,刚刚解放的上海,不法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造成市场混乱,中央财委从全国调拨物资统一抛售,稳定了物价,打击了不法私人资本,故选D项;统一全国财经保证了全国物价的长期稳定,排除A项;稳定上海物价的“米棉之战”显示了新中国政权的经济手段,而不是政治手段,排除B项;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国家决心改造工商业,排除C项。
3.(2024·河南郑州三模)1949年底,新中国的各项主要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征收,没有上缴的统一规定,大部分由地方自行使用。中央财政承担着军费、重点建设、救济失业人口及救济灾民的浩大开支,却无稳定的收入来源,造成的巨额赤字,只能依靠发行纸币来弥补。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  )
A.采用行政手段打击投机活动
B.运用经济手段平抑物价
C.没收官僚资本充实国营经济
D.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征收,大部分被地方自行使用,造成中央巨额赤字,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央开始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D项正确。
4.(2024·山东济宁二模)下图为1950年1—5月上海市私营商店申请歇业情况(资料来源:《经济周报》,1950年第11卷第12期,第4页)。这一现象表明(  )
A.私营商店歇业导致市场混乱
B.私营商店歇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上海亟须调整商业经济政策
D.上海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成效明显
答案:C
解析:据题中信息可知,1950年上海私营商店申请歇业的数量从2月到5月急剧上升,反映了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后,在新旧政权交替时期,亟须有效的经济政策恢复经济,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1950年1—5月上海市私营商店申请歇业数量是因为市场混乱导致无法正常营业,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开始的时间是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经济产业结构指的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比例问题,题中只有上海市私营商店申请歇业情况,无法看出上海市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
5.(2024·江苏徐州三模)1950年9月,上海市第一届劳动模范大会表彰“在生产节约、技术发明、护厂抢修、支援前线、恢复工厂企业等方面有特殊功绩者”。此举旨在(  )
A.弘扬中华美德      B.推进一化三改
C.重构社会秩序 D.巩固工农联盟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劳模大会表彰弘扬节约、鼓励发明、肯定爱国爱厂等时代风尚,旨在通过榜样的力量重构爱国、敬业、积极进取、艰苦朴素、齐心协力建设新国家的社会秩序,故选C项。
6.(2024·广西联考)1951年3—12月,全国各地相继举办了“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坚决镇压反革命电影宣传月”“苏联电影展览”和“抗美援朝电影宣传月”等展播活动。以上展播活动反映了(  )
A.电影制作发行紧跟时代主题
B.战争题材影片深受观众欢迎
C.外国影片在中国的市场广阔
D.电影制片厂采用新营销手段
答案:A
解析:据材料“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了巩固新生政权,采取了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等措施,为了适应当时国家发展需要和时代主题,这一时期的电影内容紧跟时代要求,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电影服务于时代需要,B、D两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只涉及苏联,而且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任何外国影片都能在当时的中国播放,排除C项。
7.(2024·广东深圳二模)1950年,根据全国公粮调拨计划,湖南省运粮司令部协调工商、税务、铁路、公安等部门,发动民船联运社和航业公司,将大量的死角粮、难运粮有序调运出来,在保证本省供给的同时,也有力支援了两广、华东、华北、西北等地。这(  )
A.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B.恢复了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
C.加速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D.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将大量的死角粮、难运粮有序调运出来,在保证本省供给的同时,也有力支援了两广、华东、华北、西北等地”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了稳定物价、打击投机倒把,通过全国协调统一调度物资供应稳定市场秩序,赢得了市场的主动权,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故选A项;1952年底,新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排除B项;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才刚刚开始,而且材料中的物资调拨主要用于国内建设,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排除D项。
8.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1950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农业和工业战线的代表名额基本相当。而1956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代表集中在工业战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劳动模范政治诉求的多样性
B.国家发展战略认识的调整
C.国家工农业发展方式的差异
D.劳动人民政治地位的提升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农业和工业战线的代表名额基本相当”“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代表集中在工业战线”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和1956年召开的两次劳模表彰大会,名称从强调“工农兵劳动模范”到强调“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名额从农业工业基本相当到集中在工业,这与1953开始实施“一五”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有关,反映了国家发展战略认识的调整,故选B项。
学生用书?第232页
9.(2024·湖北武汉一模)1951年1月,全国对外贸易管理会议召开,贸易部确定了采取“以易货为主”的对外贸易方针。随后,贸易部按出口货的重要程度将出口货分成三类,甲类出口货与重要的进口货交换;乙类出口货与次要的进口货交换;丙类出口货则或换货或卖瑞士法郎。这一做法意在(  )
A.调整国民经济的结构
B.宣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D.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甲类出口货与重要的进口货交换;乙类出口货与次要的进口货交换;丙类出口货则或换货或卖瑞士法郎”可知,贸易部通过“以易货为主”的外贸方针有利于灵活开展对外出口贸易,同时也增加了国民经济恢复急需的物资,有利于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故选D项;当时新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比较有限,而且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结构的直接影响有限,排除A项;1953年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以易货为主”的对外贸易方针体现了党和国家密切联系国际合作的意愿,客观上有利于提高新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排除C项。
10.(2024·广东湛江一模)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农业互助合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政策,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把农民“组织起来”,以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至1952年底,互助组已发展到802.6万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3 600多个。这一运动(  )
A.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
B.将农业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地位
D.激发了农民生产建设的热情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把农民组织起来,组建农业生产互助组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助于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发生的困难,激发了农民生产建设的热情,故选D项;1951—1952年,我国尚未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排除A项;1953年,国家对农业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逐步将农业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排除B项;三大改造后确立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地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1.(2024·江西联考) 据图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基础工业进步明显 B.企业效益迅速提高
C.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D.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57—1975年,我国原煤、发电量、原油、机床、化肥等产品产量指数上升明显,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基础工业进步明显,A项正确。
12.(2024·河南洛阳二模)1950年,中国共产党将解放石家庄时接管的大兴纱厂正式发还给原资方自营,经政府与资方协调,发还方案从公私合营调整为完全私营。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学习苏联工业化模式 B.践行新民主主义政策
C.关注金融秩序的稳定 D.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维护了民族资本家的利益,是践行新民主主义政策的体现,故选B项;苏联工业化模式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项;发还资本家的工厂并不等于关注金融秩序,排除C项;过渡时期总路线于1953年提出,排除D项。
13.20世纪60年代,我国摄制了《红色娘子军》《林海雪原》《小兵张嘎》《地道战》等红色经典电影,至今深受观众喜爱。这批作品的涌现体现的特定时代精神内涵是(  )
A.继承英雄事业,弘扬革命传统
B.塑造先进模范,激励奋发图强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不畏强权,勇于担当
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20世纪60年代,我国摄制了一些红色经典电影,塑造了革命英雄人物,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内涵是继承英雄事业,弘扬革命传统,A项正确;《红色娘子军》《林海雪原》《小兵张嘎》《地道战》等红色经典电影中塑造的是革命英雄人物,并未塑造“高炉卫士”孟泰、“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等先进模范,排除B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涵,材料里的红色经典电影体现了对革命精神的传承,排除C项;抗美援朝体现了不畏强权,勇于担当的精神,而材料中的红色经典电影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
14.(2024·北京石景山模考)下表是1952年、1957年、1965年内地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大致比重的变化。由此可知(  )
时间 1952 1957 1965
比重 30% 32.1% 35%
A.国家工业布局有所改善
B.内地工业产值增长缓慢
C.国家产业结构有所调整
D.三线建设目标已经完成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从1952—1965年,内地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增加,说明内地工业有所发展,即国家工业布局有所改善,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内地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无法得出内地工业产值增长缓慢的结论,排除B项;产业结构指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比重,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三线建设开始于1964年,目标并未完成,排除D项。
15.(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1953年9月,毛泽东针对国内采取何种工业模式时说:“抗美援朝是施仁政,现在发展工业建设也是施仁政。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这表明当时(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发展重工业符合国家战略需要
C.社会主义建设兼顾民生改善
D.工业综合实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53年9月”“抗美援朝是施仁政,现在发展工业建设也是施仁政”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一五”计划时期,发展重工业符合国家战略需要,故选B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52年底,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进行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旨在尽快建立工业化基础,很难兼顾轻工业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排除C项;此时“一五”计划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全面提升”说法错误,排除D项。
16.(2024·江西新余模考)上海大隆机器厂公私合营后,资金利润率由1953年的11.8%上升到1957年的25.57%,全员劳动生产率也由1953年的1 896元增加到1957年的6 203万元。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B.资本家工作热情提高
C.国家资本主义的推行 D.新的企业制度的建立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公私合营,上海大隆机器厂由私有制企业向公有制企业过渡,激发了工人阶级的积极性,提高了资金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故选D项;公私合营侧重于所有制的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侧重于经济运行的机制,题干未提及国家行政手段的运用,排除A项;通过三大改造,资本家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劳动者,排除B项;国家资本主义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国家政权对企业的控制,二是指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监督和调节,题干未提及国家对企业的指导,排除C项。
学生用书?第233页
二、非选择题
17.(2024·河南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万隆会议后,中国同非洲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1956—1964年,中国政府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对非洲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1970—1976年,中国援非金额高达18.15亿美元,接受中国经济援助的非洲国家由1966年以前的11个增至1977年的29个,中非贸易总额也从1970年的1.772 1亿美元增至1975年的6.712 6亿美元。1975年10月,中国对非洲国家最大的援建项目坦赞铁路(全长1 860公里)建成通车。此外,中国向非洲派遣大量的专业教师,到中国留学的非洲学生也越来越多。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非洲国家逐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但英、法等西欧国家仍力图保持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即使他们政治上放弃殖民统治,但仍然以援助、投资及培训干部等方式继续维持他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很多时候使非洲国家更加依赖外援,根本做不到授人以渔。1966—1969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法国就曾向要求独立的伊格博共和国提供大量援助,希望借此染指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摘编自吴秉真、高晋元主编
《非洲民族独立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共同背景。(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4分)
答案:(1) 中国:援助非洲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尊重他国主权;以无息或者低息贷款的方式提供援助,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提供外援的目的是帮助受援国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经济独立发展的道路。
西欧国家:援助非洲附带政治条件;具有功利性,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本国在非洲地区的地位和利益。
(2)美苏冷战,展开对中间地带的争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欧洲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崩溃;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和平民主力量不断增强。
(3)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参与国应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互赢、共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应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18.(2024·广东汕头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20世纪20—6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时间 形式 简介
始于1929年 劳动突击队竞赛运动 倡导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积极性
始于1935年 斯达汉诺夫竞赛运动 倡导生产技术革新,提高生产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
始于1941年 支援前线生产队竞赛运动 倡导建立支援前线生产队,保障卫国战争军需物资供应
始于1967年 推广“谢基诺工作法” 提倡精简人员,提高效率,结余资金由企业自行支配,奖励超额完成任务
——摘编自侯宝泉《论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历史背景,简述20世纪20—6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演变。(8分)
(2)某学习小组计划举办“新中国的劳动竞赛”主题展览活动,拟将材料二中的宣传画作为展览内容,请结合历史知识为该宣传画撰写一段简介。(6分)
答案:(1)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开始实行五年计划推进工业化,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劳动积极性,劳动突击队竞赛运动成为主要形式; 20世纪3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体制(或苏联模式)在苏联确立,倡导技术革新,加快经济发展,斯达汉诺夫竞赛运动成为主要形式; 20世纪40年代,苏联进行卫国战争(或苏德战争、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支援前线、保障军需供应的支援前线生产队竞赛运动成为主要形式;20世纪60年代,苏联经济体制僵化,进行经济改革,加强企业自主权,提高工人积极性,推广谢基诺工作法成为主要形式。
(2)示例: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华南、西南等地,人民解放战争和肃清土匪的工作还在进行,经济上也是百废待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侵入台湾海峡,军事威胁新中国。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军开赴朝鲜。面对当时内外困难局面,中国人民没有退缩,全国自发兴起劳动竞赛和支援前线运动。张凡夫的漫画《提高产量就是加强保卫祖国力量》正是在此背景下创作。漫画中一个工人全神贯注操纵机器,背后的产量统计表直线上升,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和保卫祖国三者统一。
学生用书?第234页
19.(2024·江苏南京、盐城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黄河夺淮南侵。自明中期以后,下游淤高,河成悬河,黄、淮、运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明廷开始设立“总理河道”一职,全权负责黄淮事宜,各地文武官员均受其节制,紧急情况下可调动军队参与治河。明代河防所需费用主要是政府负担,但后期随着河工日繁,也自地方民间摊派筹措,河工民夫多出自徭役,按地亩征发民夫。明代总河由朝廷直接委任,视其治河成效决定升迁去留。总河离任前,可以推荐一批熟悉河务、勤勉能干的官员,使之受到封赏或优先补缺升迁。最迟在明末就有了具体的河防失职官员处罚条例,崇祯年间的总河周鼎被流放,依据的就是“故决河条例”。
——摘编自卢勇、王思明《明清时期
黄淮河防管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 治理淮河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水利工程。1950年,夏季淮河遭到全流域水灾,党和政府直接领导淮河治理,开始启动淮河根本治理工作。同年,政务院发布《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两项重要原则:一方面尽量利用山谷及洼地拦蓄洪水,一方面在照顾中下游的原则下,进行适当的防洪与疏浚。到1957年冬,国家共投入资金13.3亿元。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中国广大技术人员制定出主动控制和利用洪水的治淮计划草案。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指出,不但要使淮河流域2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永绝水患,同时还要发展5 000万亩的农田灌溉,改善2 000公里的航道系统,并建造若干水力发电工程。
——摘编自王瑞芳等《蓄水还是排水:
新中国治水思想的新突破——以淮河治理为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为构建黄淮河防管理体系而采取的举措。(4分)
(2)对比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新中国治淮手段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治淮成功的时代价值。(8分)
答案:(1)设立专职官员;军队参与治理;多方筹措治河经费;按赋役制度征调人力;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2)不同之处:苏联援助;科技支撑;国家投入;体制优势;拦蓄与疏浚并重;控制与利用。
时代价值: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能力;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20.(2024·广东广州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遭到西方国家多重封锁。面对困境,宋庆龄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于1952年1月创办了对外报道刊物《中国建设》。该刊物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采用了工农业经济建设和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通过人民的生活变化来宣传新中国,如《厉行节约就是更快地建设》《我们驾驶第一架客机去拉萨》等。《中国建设》努力向世界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传播真实的中国声音,成为沟通中外的重要桥梁。
——摘编自徐锋华《〈中国建设〉的创办
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宣传》
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建设》写一篇能够反映当时情况的短文。(要求:题目自拟,价值取向正确;史实准确,符合时代背景;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通过公路去拉萨
拉萨位于青藏高原,元朝时期就被纳入了国家版图。近代以来,列强觊觎西藏等边疆地区,加紧对中国侵略。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通往西藏的公路逐渐修通,随之发展起来的汽车工业,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交通工具,便利了西藏地区与祖国内地的联系,人员、货物的往来日益频繁。
进藏公路的修建,推动了西藏的发展,也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了保障,巩固了祖国的统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