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复兴——改革开放后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德州四模)1978年12月,我国52名访问学者和科学家赴美国进修、研究。这一年,我国还向28个国家派出了480多名留学生。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国策
B.实现了外交领域新突破
C.酝酿着工作重心的转移
D.基本完成教育体制转型
答案:C
解析:1978年我国安排多名留学生去西方国家学习,并安排多名访问学者和科学家赴美进修和研究,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正在酝酿着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此要做好相关的人才准备,故选C项。
2.(2024·北京西城区二模)1958年,铁道部提出修建从北京到江西九江铁路干线的计划,但因技术原因,导致计划搁浅。20世纪80年代全国政协提案中提出,将京九铁路延长至香港九龙,并力争在香港回归前全线贯通。经过多年修建,到1996年9月京九线全线开通。京九铁路的运营( )
①推动了南北运输进一步发展 ②得益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③适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④密切了内地与香港地区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京九线是位于京广线、京沪线之间的南北铁路干线,它推动了南北运输进一步发展,故①正确;据材料“将京九铁路延长至香港九龙,并力争在香港回归前全线贯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铁路建设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故②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国民经济调整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③错误;据材料“将京九铁路延长至香港九龙……京九线全线开通”可知,京九铁路把香港九龙和内地多个城市连接起来,密切了内地与香港地区联系,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3.(2024·湖南株洲三模)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立法的工作量很大,人力很不够,因此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有的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这反映出当时立法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
A.探索立法工作的程序
B.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D.奠定我国宪法发展基石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邓小平同志指出立法工作量很大,人手不够,因此要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初步的法律条文,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邓小平同志对立法工作的总体指示,并不是探索立法工作的程序,排除A项;据材料“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先试搞……通行的法律”可知,当时立法工作首先需要做到“有法可依”,而不是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B项;1954年我国已经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奠定我国宪法发展基石”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4.(2024·福建漳州二模)1982年以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这说明1982年宪法( )
A.是改革开放的根本保障
B.体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核心理念
D.表明国家权力来自人民授予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改变了1982年以前宪法的结构顺序,说明1982年宪法更加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表明国家权力来自人民授予,故选D项;党的领导是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保障,1982年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排除A项;材料内容是关于1982年宪法结构顺序的变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5.(2024·河北衡中四调)下图为1990—2000年我国劳动力产业结构变迁情况(单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B.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
D.民众就业观念转变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1990—2000年,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在下降,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基本持平,而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持续增加,这主要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与推进,即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故选C项;材料描述的是三大产业劳动力的占比增减情况,无法体现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情况,排除A项;仅从劳动力产业结构变迁不能得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结论,不能以偏概全,排除B项;劳动力产业结构变迁推动民众就业观念转变,因果关系错误,排除D项。
6.(2024·河南郑州二模)我国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这体现了( )
A.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成就
D.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2020年11月,我国最后九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这标志着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成就,故选C项;1956年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排除A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排除D项。
7.(2024·广东珠海三模)1979年,福建晋江陈埭镇的林士秋在海外姐姐的建议和帮助下,联合14位家有侨汇的村民集资近3万元,从国有鞋厂中请来师傅指导村民,建立晋江第一家民办企业。企业当年就创造了160%的利润,同时带动晋江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波创业潮。这反映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启
B.华侨成为乡镇企业的主体
C.改革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在海外姐姐的建议和帮助下”“有侨汇的村民集资”“第一家民办企业”“带动晋江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波创业潮”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陈埭镇的林士秋利用侨汇集资办厂,带动晋江创业潮,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创办乡镇企业),故选D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国有企业活力,而材料涉及的是民办企业,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对侨汇的吸纳利用,没有体现华侨在乡镇企业中的作用和地位,且乡镇企业的主体应该是农民或农民集体,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民办企业,而不是国有企业,排除C项。
学生用书?第236页
8.(2024·福建厦门四模)1978—1982年,中国引进“外智”的主要对象,经历了从深谙现代企业管理的专家到精通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专家、从社会主义阵营的学者到西方学者的变化。这说明中国( )
A.摆脱了原有经济理论束缚
B.经济体制改革转向城市
C.现代化探索不断走向深入
D.形成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1978—1982年,中国引进“外智”的主要对象从最初主要引进深谙现代企业管理的专家,转变为引进精通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专家、从社会主义阵营的学者到西方学者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在现代化探索过程中对外部知识的需求和重视程度的转变,也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故选C项;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并没有摆脱原有经济理论束缚,排除A项;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我国形成全方位的外交格局,排除D项。
9.(2024·湖北武汉调研)长期以来,为了减轻飞沙和粉尘的危害,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只有8—10个洞窟轮番对游客开放。2016年4月“数字敦煌”上线,游客移动鼠标就可以看到他想参观的每一个洞窟,大大减少了对文物不可逆转的伤害。这说明文物的保护应( )
A.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适应时代的现代性
C.确保遗产的完整性 D.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答案:B
解析:为减少飞沙和粉尘的危害,莫高窟轮番对游客开放,并利用“数字敦煌”的线上方式使游客参观洞窟,以此来减少对文物的伤害,这体现了文物的保护适应了时代的现代性,即利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来保护文物,故选B项;材料只涉及莫高窟,没有涉及其他文化,体现不出文化的多样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如何对文物进行保护,不涉及遗产的完整性,排除C项;文物保护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但材料反映的是文物保护方式,不属于保护原则,排除D项。
10.(2024·湖北智学联盟联考)1958年9月,武钢一号高炉的第一炉铁水开辟了中国钢铁工业的新纪元,2019年10月,一号高炉光荣退役。在61年的生产建设中,武钢人以艰苦创业和拼搏创新精神,先后成就了它“光荣炉”“冠军炉”“长寿炉”的美称。2021年武钢一号高炉登上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武钢一号高炉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国家( )
A.注意借鉴苏联建设经验
B.力图加快“一五”计划
C.一度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D.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D
解析:无论是工业化建设,还是在此过程中凝结的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都体现了国家和人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对苏联建设经验的借鉴,排除A项;1956年底,“一五”计划已提前完成,排除B项;国家向来重视重工业的发展,“一五”计划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国家依然重视重工业发展,且更加重视工业发展质量,排除C项。
11.(2024·湖南长沙三模)下图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部分主场外交活动坐标轴。据此可知,中国( )
A.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B.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C.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D.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全方位外交,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主场外交活动,体现出当代中国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故选D项;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在南南合作范畴内的集体对话机制,非洲国家不属于发达国家,排除A项;二十国集团成员中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等都不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B项;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中美国、加拿大是美洲国家,排除C项。
12.(2024·广东中山三模)1981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只有520万元,不足全国税收收入的万分之零点八。2019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已经达到10 388.5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6.6%。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增加( )
A.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
B.得益于脱贫攻坚的实现
C.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D.有利于财政收支的平衡
答案:A
解析:1981年,个人所得税收入只有520万元,不足全国税收收入的万分之零点八。而到了2019年,个人所得税收入已经飙升到10 388.5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6.6%。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这自然带来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增加,这说明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增加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故选A项;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材料只涉及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增加,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排除C项;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在数量上相等。材料只涉及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增加,并没有财政支出情况,与财政收支的平衡无关,排除D项。
13.(2024·江苏南通二模)下表反映了我国保障妇女权益的立法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制定和修订( )
1992年4月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初步奠定妇女权益保障的基本框架
2005年8月 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确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地位
A.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供法律保障
B.表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顺应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D.系统整合了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制定的时间是1992年,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初步确立,2005年“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女性更多地参与经济生活,需要对妇女权益保障确立相应的法律,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制定和修订顺应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故选C项。
14.(2024·山东青岛二模)2023年,习近平主席宣布,中方将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同更多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扩大数字产品等市场准入……将每年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中方的计划( )
A.反映中国金融影响力提升
B.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C.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D.表明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同更多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及所学知识可知,中方的“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将会加强同更多国家的商贸联系,推动更多国家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贸易方面的发展,商业贸易方面的发展不一定能提升金融影响力,两者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商业联系,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不是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更多国家的商贸联系,中国并非发达经济体,排除D项。
15.(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2023年3月,在中国积极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双方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原本因沙伊两国断交而动荡不安的中东局势得到有效缓解。这说明中国( )
A.积极发展周边睦邻友好关系
B.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C.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D.重视大国责任与担当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中国积极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双方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从而缓和了中东局势,说明中国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展现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故选D项;沙特和伊朗不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项;材料只是涉及沙伊之间恢复外交关系,未涉及两国经济的合作,排除B项;沙特和伊朗不属于发达国家,排除C项。
学生用书?第237页
16.(2024·江苏南通三模)张海迪幼年因病瘫痪,15岁时她开始自学医术,不仅给自己治病,还为上万人次的乡亲提供服务。张海迪还自学英语等三门外语,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外文小说。她的事迹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年轻人,被誉为“中国的保尔 ·柯察金”“80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的事迹( )
A.弘扬了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
B.彰显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风貌
C.体现了以德治国方略的落实
D.提供了推进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据材料“张海迪幼年因病瘫痪……她的事迹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年轻人”“80年代的新雷锋”可知,张海迪身残志坚,不怕困难,体现了刻苦努力、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与改革开放所需求的时代精神相契合,提供了推进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西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81年5月,国家经委等部委下发《贯彻落实国务院扩权文件,巩固提高扩权工作的具体实施暂行办法》,强调政府各企业管理部门要在企业计划、产品销售、企业机构设置、减少企业额外负担等方面,做好协调配合工作,为企业改革创造好的条件,把应该扩大给企业的自主权进一步落实,使各项改革能够同步配套进行。
——摘编自武国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第四卷》
材料二 1988年2月,《国家体改委关于一九八八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指出:“深化企业改革方向,就是要解决全民所有制企业政企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情况下,把资产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交给企业,强化企业在经营上的责任,建立起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企业经营机制,逐步把企业推上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轨道。”
——摘编自顾海良等《中国共产党
经济思想史·第三卷》
材料三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实体。
——摘编自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第五卷》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80年代国企改革面临的问题。(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如何与时俱进的。(6分)
答案:(1)政企不分;生产效率低下。
(2)1981年,国家开始探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目标是放权让利,释放企业活力;1988年,国家探索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目标是实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使企业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992年,国家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企改革目标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
18.(2024·广东江门二模)住房制度如一面镜子,能折射各个历史阶段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民生建设的指导思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11年以后,由于民国成立,广州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工商业发展较快。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开始拆除城墙,拓展马路,随之海外华侨投资增多,房地产业也逐步得到发展。1928年,成立筹建广州市模范住宅区委员会,由市政厅划定各区地段,由市民出资兴建住宅,有的由市政当局筹建后,出售或出租。1929年,陈济棠主粤以后,对华侨实行优惠政策,吸引不少海外华侨来广州投资房地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平民和劳工的居住问题。
——摘编自赵津《中国城市房地产业史回溯》
材料二 1979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广州“东湖新村”获得政府批准并开始动工;1980年1月8日,中国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成立;1985年4月,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向南油集团85户“人才房”发放中国第一笔个人住房按揭贷款;1987年12月1日,轰动全国的第一宗土地公开拍卖会在深圳会堂响起“惊天一锤”;2017年7月,住建部等九部委要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在广州、深圳、南京等11个城市陆续展开住房租赁试点。
——摘编自陈杰《新中国70年城镇住房
制度的变迁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从哪些角度分析影响广州房地产发展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后广东房地产改革的趋势并分析其意义。(8分)
答案:(1)政局、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政府政策;投资主体等。
(2)趋势:住房商品化、市场化;市场与保障并重。
意义:缓解城市住房压力;改善社会民生,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学生用书?第238页
19.(2024·广东深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德国的工业革命是后来居上的代表。19世纪初,德意志各邦纷纷实行全民义务教育,一些邦政府还兴办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9世纪30年代,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德国工业革命起步。在巴伐利亚国王支持下,德国第一条铁路于1835年建成通车。从19世纪40年代起,汉诺威、普鲁士等邦国开始规划和建设铁路。1850年以后,德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超过轻工业,煤炭、生铁产量分别在1860年和19世纪70年代初超过了法国。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不变价格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目的是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之间指标的可比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计局先后五次制订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不变价格,相关统计情况如下:
表1 1949—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轻工业 重工业
1949年 140 103 37
1957年 784 405 379
表2 1981—1984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轻工业 重工业
1981年 5 178 2 663 2 515
1984年 7 030 3 484 3 546
注:本表工业总产值数据不含村办工业,1984年如包括村办工业则为7 606亿元。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物资统计司编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德国工业化的经验。(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表1、表2中数据变化的原因。(10分)
答案:(1)政府大力推进;重视教育;优先发展重工业;交通运输先行;建立统一市场。
(2)表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增长幅度和速度均超过轻工业;“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表2:改革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际局势相对缓和,为轻重工业平衡发展创造了条件;乡镇企业促进了村办工业的发展。
20.(2024·河南商丘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服饰之变
1979年,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率领法国时装队来中国表演,台上多姿多彩的衣着与台下的一片“蓝、灰、黑”形成了鲜明对比。1984年,一部讲述纺织厂女劳模和漂亮裙子之间故事的影片——《街上流行红裙子》大受追捧。“红裙子”将中国女性从过去的服装款式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寻求多样化、色彩化的服装。此后,花裙子、蝙蝠衫、运动服、羊毛衫、喇叭裤、健美裤、中性套装……各式各样的衣服充斥着大街小巷的商场;巴黎、米兰、纽约等时尚之都的信息不断传入,人们的服装也在急速变化。进入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瞩目和尊重。
——据王瑞平《见证:40年,衣之变》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服饰风格的变化作出合理的解读。
答案:变化:中国服饰风格从单一到多元;民族特色日益突出并逐步影响世界。
原因:改革开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审美观念的变化;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认识:中国服饰风格的变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也展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全新的精神风貌。第10讲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复兴——改革开放后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德州四模)1978年12月,我国52名访问学者和科学家赴美国进修、研究。这一年,我国还向28个国家派出了480多名留学生。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国策
B.实现了外交领域新突破
C.酝酿着工作重心的转移
D.基本完成教育体制转型
2.(2024·北京西城区二模)1958年,铁道部提出修建从北京到江西九江铁路干线的计划,但因技术原因,导致计划搁浅。20世纪80年代全国政协提案中提出,将京九铁路延长至香港九龙,并力争在香港回归前全线贯通。经过多年修建,到1996年9月京九线全线开通。京九铁路的运营( )
①推动了南北运输进一步发展 ②得益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③适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④密切了内地与香港地区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2024·湖南株洲三模)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立法的工作量很大,人力很不够,因此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有的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这反映出当时立法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
A.探索立法工作的程序
B.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D.奠定我国宪法发展基石
4.(2024·福建漳州二模)1982年以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这说明1982年宪法( )
A.是改革开放的根本保障
B.体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核心理念
D.表明国家权力来自人民授予
5.(2024·河北衡中四调)下图为1990—2000年我国劳动力产业结构变迁情况(单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B.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
D.民众就业观念转变
6.(2024·河南郑州二模)我国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这体现了( )
A.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成就
D.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7.(2024·广东珠海三模)1979年,福建晋江陈埭镇的林士秋在海外姐姐的建议和帮助下,联合14位家有侨汇的村民集资近3万元,从国有鞋厂中请来师傅指导村民,建立晋江第一家民办企业。企业当年就创造了160%的利润,同时带动晋江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波创业潮。这反映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启
B.华侨成为乡镇企业的主体
C.改革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8.(2024·福建厦门四模)1978—1982年,中国引进“外智”的主要对象,经历了从深谙现代企业管理的专家到精通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专家、从社会主义阵营的学者到西方学者的变化。这说明中国( )
A.摆脱了原有经济理论束缚
B.经济体制改革转向城市
C.现代化探索不断走向深入
D.形成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9.(2024·湖北武汉调研)长期以来,为了减轻飞沙和粉尘的危害,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只有8—10个洞窟轮番对游客开放。2016年4月“数字敦煌”上线,游客移动鼠标就可以看到他想参观的每一个洞窟,大大减少了对文物不可逆转的伤害。这说明文物的保护应( )
A.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适应时代的现代性
C.确保遗产的完整性 D.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10.(2024·湖北智学联盟联考)1958年9月,武钢一号高炉的第一炉铁水开辟了中国钢铁工业的新纪元,2019年10月,一号高炉光荣退役。在61年的生产建设中,武钢人以艰苦创业和拼搏创新精神,先后成就了它“光荣炉”“冠军炉”“长寿炉”的美称。2021年武钢一号高炉登上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武钢一号高炉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国家( )
A.注意借鉴苏联建设经验
B.力图加快“一五”计划
C.一度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D.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1.(2024·湖南长沙三模)下图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部分主场外交活动坐标轴。据此可知,中国( )
A.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B.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C.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D.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12.(2024·广东中山三模)1981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只有520万元,不足全国税收收入的万分之零点八。2019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已经达到10 388.5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6.6%。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增加( )
A.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
B.得益于脱贫攻坚的实现
C.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D.有利于财政收支的平衡
13.(2024·江苏南通二模)下表反映了我国保障妇女权益的立法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制定和修订( )
1992年4月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初步奠定妇女权益保障的基本框架
2005年8月 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确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地位
A.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供法律保障
B.表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顺应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D.系统整合了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
14.(2024·山东青岛二模)2023年,习近平主席宣布,中方将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同更多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扩大数字产品等市场准入……将每年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中方的计划( )
A.反映中国金融影响力提升
B.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C.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D.表明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
15.(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2023年3月,在中国积极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双方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原本因沙伊两国断交而动荡不安的中东局势得到有效缓解。这说明中国( )
A.积极发展周边睦邻友好关系
B.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C.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D.重视大国责任与担当
16.(2024·江苏南通三模)张海迪幼年因病瘫痪,15岁时她开始自学医术,不仅给自己治病,还为上万人次的乡亲提供服务。张海迪还自学英语等三门外语,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外文小说。她的事迹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年轻人,被誉为“中国的保尔 ·柯察金”“80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的事迹( )
A.弘扬了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
B.彰显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风貌
C.体现了以德治国方略的落实
D.提供了推进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西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81年5月,国家经委等部委下发《贯彻落实国务院扩权文件,巩固提高扩权工作的具体实施暂行办法》,强调政府各企业管理部门要在企业计划、产品销售、企业机构设置、减少企业额外负担等方面,做好协调配合工作,为企业改革创造好的条件,把应该扩大给企业的自主权进一步落实,使各项改革能够同步配套进行。
——摘编自武国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第四卷》
材料二 1988年2月,《国家体改委关于一九八八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指出:“深化企业改革方向,就是要解决全民所有制企业政企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情况下,把资产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交给企业,强化企业在经营上的责任,建立起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企业经营机制,逐步把企业推上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轨道。”
——摘编自顾海良等《中国共产党
经济思想史·第三卷》
材料三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实体。
——摘编自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第五卷》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80年代国企改革面临的问题。(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如何与时俱进的。(6分)
18.(2024·广东江门二模)住房制度如一面镜子,能折射各个历史阶段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民生建设的指导思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11年以后,由于民国成立,广州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工商业发展较快。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开始拆除城墙,拓展马路,随之海外华侨投资增多,房地产业也逐步得到发展。1928年,成立筹建广州市模范住宅区委员会,由市政厅划定各区地段,由市民出资兴建住宅,有的由市政当局筹建后,出售或出租。1929年,陈济棠主粤以后,对华侨实行优惠政策,吸引不少海外华侨来广州投资房地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平民和劳工的居住问题。
——摘编自赵津《中国城市房地产业史回溯》
材料二 1979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广州“东湖新村”获得政府批准并开始动工;1980年1月8日,中国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成立;1985年4月,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向南油集团85户“人才房”发放中国第一笔个人住房按揭贷款;1987年12月1日,轰动全国的第一宗土地公开拍卖会在深圳会堂响起“惊天一锤”;2017年7月,住建部等九部委要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在广州、深圳、南京等11个城市陆续展开住房租赁试点。
——摘编自陈杰《新中国70年城镇住房
制度的变迁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从哪些角度分析影响广州房地产发展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后广东房地产改革的趋势并分析其意义。(8分)
19.(2024·广东深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德国的工业革命是后来居上的代表。19世纪初,德意志各邦纷纷实行全民义务教育,一些邦政府还兴办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9世纪30年代,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德国工业革命起步。在巴伐利亚国王支持下,德国第一条铁路于1835年建成通车。从19世纪40年代起,汉诺威、普鲁士等邦国开始规划和建设铁路。1850年以后,德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超过轻工业,煤炭、生铁产量分别在1860年和19世纪70年代初超过了法国。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不变价格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目的是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之间指标的可比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计局先后五次制订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不变价格,相关统计情况如下:
表1 1949—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轻工业 重工业
1949年 140 103 37
1957年 784 405 379
表2 1981—1984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轻工业 重工业
1981年 5 178 2 663 2 515
1984年 7 030 3 484 3 546
注:本表工业总产值数据不含村办工业,1984年如包括村办工业则为7 606亿元。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物资统计司编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德国工业化的经验。(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表1、表2中数据变化的原因。(10分)
20.(2024·河南商丘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服饰之变
1979年,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率领法国时装队来中国表演,台上多姿多彩的衣着与台下的一片“蓝、灰、黑”形成了鲜明对比。1984年,一部讲述纺织厂女劳模和漂亮裙子之间故事的影片——《街上流行红裙子》大受追捧。“红裙子”将中国女性从过去的服装款式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寻求多样化、色彩化的服装。此后,花裙子、蝙蝠衫、运动服、羊毛衫、喇叭裤、健美裤、中性套装……各式各样的衣服充斥着大街小巷的商场;巴黎、米兰、纽约等时尚之都的信息不断传入,人们的服装也在急速变化。进入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瞩目和尊重。
——据王瑞平《见证:40年,衣之变》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服饰风格的变化作出合理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