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2025年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古诗文阅读
聚焦中考
01
初中古诗阅读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近年来中考对古诗词的考查一般有:理解、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效果;感知诗词中的艺术形象;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评析诗词凝练的语言。因此,考生平常就要注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代诗歌的鉴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律诗多从题目、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全词诗等角度考查,词从题目、上阕、下阕、重点词句等角度考查,重点考点多为思想感情、重点词句鉴赏、内容理解、画面描述、表现手法等。
核心知识点
02
八年级 (上)
野望
唐·王绩
◆课文赏析
原文呈现 鉴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炼字:这两句诗交代了作诗的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诗人的心情(“徙倚”即徘徊)。“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最终陷于迷茫和失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画面:一望无际的森林中,棵棵树木都染上了暮秋时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诗人勾勒出的一幅秋野晚景图,看似安静、美丽,却给人一种荒凉落寞之感。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地赶着牛群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
手法:前两句写静态远景,侧重宏观描绘;后两句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眼前所见之秋景,烘托了诗人孤独、惆怅的心境。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修辞:用典。“采薇”本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情感:抒发了诗人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以及隐逸山林之志。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世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化用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表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隐士的孤独心境。
主旨:全诗通过描写诗人隐居之地秋天的清幽景色,抒发了诗人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情。 【解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彷徨苦闷的心境。
◆针对训练
1.下列对《野望》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首联巧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就将全诗笼上了一层惆怅与孤寂的色彩。
B.尾联借用典故,述说了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士的心情。
C.本诗写景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富有特色,很好地映衬了诗人随遇而安的心境。
D.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秋色”“落晖”等意象勾勒出萧瑟衰败景象,烘托出诗人在闲逸中的几分苦闷、孤独、落寞。
黄鹤楼
唐·崔颢
◆课文赏析
原文呈现 鉴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炼字: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说明仙人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矗立在此地,重在写景;第二个“空”为“空空的”“空荡荡”之义,传达出漂泊在外的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千载”表现了时间的无穷,“空悠悠”表现了空间的广袤,抒发了诗人对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惆怅之情。
手法:前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内容:诗人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转写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色,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两句诗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画面: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炼字: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自问自答中以“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渲染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主旨:本诗描写了诗人在黄鹤楼上远眺时的所见所感,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与《次北固山下》一样,作者巧妙地以乐景写哀愁,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亲人的情怀。 ◆针对训练
1.下列对《黄鹤楼》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起笔,再回到现实情境,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
B.颈联写诗人想象登楼时所见之景。汉阳川上的树木清晰可辨,江中鹦鹉洲上芳草如茵。
C.尾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
D.全诗景象前后三变,先是神异渺茫,接下来明丽如画,最后归于朦胧凄迷,风貌有别。
【解析】颈联实写诗人登楼时所见的明丽之景,并非想象。
B
2.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使至塞上
唐·王维
◆课文赏析
原文呈现 鉴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内容、情感: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第一句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单车”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和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第二句写要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属国”是官职名,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的使者身份;实际上诗人此行并不用经过居延,这样写是为了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手法:“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画面富有变化,意境深远。这两句诗既实写塞上秋景,又由眼前的“征蓬”“归雁”联想到自身的处境:自己被排挤出朝廷,就像这随风漂泊的蓬草一样,孤独地飘出汉塞,又像归雁样凄凉地飞入胡人居住的地区。游子身世浮沉之感和相思之愁自然涌上心头。虽是写景之句,但诗人却将受排挤而激愤和压抑的内心感受展现得生动具体。
修辞: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和“归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炼字、情感:“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了无风条件下烽烟的粗壮挺拔。“孤”“直”二字写出景物的单调而壮实,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长”表现黄河的遥无尽头,“圆”描绘落日的形状,太阳又大又圆向着河面沉落,形象地铺展出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诗人把对在艰苦环境下坚守边关将士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画面壮阔,意境雄浑。
画面:在这纯然一色、广漠无边的背景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十分醒目,苍茫的大漠一马平川,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内容情感:在萧关遇到侦察兵,告诉说都护大人率军在前线大破敌人。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对都护和戍边将士的赞叹,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修辞:借用东汉窦宪大败匈奴,在燕然山勒石记功的典故,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和首联呼应,点明路途之远。
主旨:本诗记述了出塞慰边的所见所感,以自己的失意抑郁相衬托,以描绘塞外雄壮景色为象征,赞扬了守边将士在艰苦的环境下保家卫国的慷慨悲壮气概。 ◆针对训练
1.请完成《使至塞上》一诗的颈联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呈现诗歌的意境。
苍茫大漠,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大漠背景,一缕烽烟缓缓升起,黄河蜿蜒,一轮圆日正待下沉。)
意境雄浑、壮阔、深邃、奇美、壮丽
2.《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节,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这 ‘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如何理解她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慼。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课文赏析
原文呈现 鉴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内容: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炼字:①“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②“入”字既写出了大江奔腾直泻的气势,又展现了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
手法:借景抒情。是诗人初出荆门时喜悦、激动的心情的流露,同时展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朝气蓬勃的形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内容:描摹站在船上俯视仰望所见的美景,呈现出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恰似“江天一色无纤尘",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修辞:拟人。将江水人格化,想象成怀着缱绻深情、遥送游子的故乡亲人,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主旨:本诗通过对离家远游沿江美好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即将离开的故乡和前来送行的亲友的无限爱恋之情。 ◆针对训练
1.下列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为主,叙述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之外,将要到楚地游览一事。
B.颈联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分别描摹了夜晚水中映月图和黄昏云霞变幻图。
C.尾联将故乡之水拟人化,故乡水送诗人行舟远游,直接抒发诗人的思乡情。
D. 本诗想象新奇,所写的景象雄浑、壮阔,形象奇伟,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解析】“直接抒发”错误。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C
2.清代戏剧家李渔说: “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炼字”即锤炼词语,一般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本诗颔联中“随”和“入”用得极其生动传神,请你选择其中一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随”字将两岸群山化静为动,恰当描摹出船上的诗人看着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逐渐消失的情景;“入”字描摹出滚滚长江水朝着荒原奔流而去,和大地融为一体的磅礴气势。这两个字表现出了诗人辽阔的视野、高远的境界以及喜悦开朗的心情。
●中考链接
(2023·广西)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借景抒情,写出诗人前往楚地途中的所见所感。
B.首联写诗人乘舟到“荆门外”,交代了诗人的行踪。
C.颔联描写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体现山水的静态美。
D.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这两幅美丽的画面。
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这次出蜀,李白乘船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历交友,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答案】“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风景的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
来。故选C。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课文赏析
原文呈现 鉴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内容:首联点题,交代游踪。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远景,概写诗人远望所见的西湖早春的“水”“云”之态,大处落笔。炼字:“初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水初涨与岸齐平的样子。诗人放眼望去,远处“水”“云”相接,心情顿时开朗起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炼字:①“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人感到春光的难得和宝贵;②“啄”字生动地描绘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了早莺争飞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和生机。③“几处”“谁家”表明此时早莺、新燕数量还不多,符合季节特点。“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炼字:“乱”字描绘出早春时节春花初放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没马蹄”既写了芳草尚未长高,也写了人们正在西湖边骑马游春。“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手法:直抒胸臆。用抒情的方式收束全诗,“最爱”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证明“白沙堤”有别样情趣,使人流连忘返。 主旨:本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盛景的赞美、热爱之情。 ◆针对训练
1.《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写西湖胜景的诗歌。诗歌首联点题,描摹了春水___________ 的景象;中间两联细致描写莺、燕、花、草四种景物,展现了西湖的明媚春光;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情。
对西湖春日美景的热爱
初涨
2.同学们在复习春天主题的诗歌时发现,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浅草才能没马蹄”都传神地写出了早春小草的特点。你觉得是这样的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的。韩愈笔下的春草刚刚萌芽,远看有极淡的青青之色,近看却看不出了。白居易描绘了春草才生,尚未长高的样态,体现其欣欣向荣的趋势。
饮酒 (其五)
东晋·陶渊明
◆课文赏析
原文呈现 鉴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内容:设置悬念,引发人们对诗人身处热闹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喧响的原因的思考兴趣。炼字:“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代表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修辞:运用设问修辞。用设问的方式揭开上文的悬念,解释诗人超然物外的原因:因为心思超逸、目中无尘,所以即使居住在闹市,也不能扰动诗人清静的心,闹市在诗人心里也是僻静之所。此句表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炼字:“东篱”象征诗人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悠然”形象地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见”写出了诗人看到的南山美景是无意得之。“悠然”“见”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手法:衬托,以客观的景物“菊”“南山”衬托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闲适心境。
原文呈现 鉴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内容: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南山的暮景进行勾勒,引出下文对飞鸟入林的描写。手法:①借景抒情。借飞鸟相伴飞还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含蓄地寄托了诗人归返自然、与山林为伍的意趣。②动静结合。两句诗一静一动,写出了日近黄昏、云绕山峰、鸟人山林的景象,借此表达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内容: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来表达。“真意”指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即能够陶醉其中,悠闲自在地生活,不在世俗中迷失自我的自然之趣和人生追求。
主旨:这首诗融情于景,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表达出诗人归隐田园,悠然自得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超脱世俗的追求。 ◆针对训练
1.依据你对《饮酒(其五)》一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 “①________ ”;诗的结尾,诗人已得 “②_______ ”,却 “欲辨已忘言”。
真意
车马喧
2.“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神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
●中考链接
(202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下列对《饮酒》(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以草庐开篇,叙免除喧扰的归田生活,起笔舒缓,“在”—“无”,转折有势。
B.三四句巧用设问,转换叙事角度发问,颇富情趣,答语精炼,一语中的,超凡脱俗。
C.以 “采菊”“见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离,不工而工。
D.全诗集叙事、议论、绘景于一体,自然理趣与个人志趣相映,言有尽而意无穷。
C
【解析】C项有误,《饮酒(其五)》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物我合一(物我交融)不可分割。故“物我分离”的分析有误。
春望
唐·杜甫
◆课文赏析
原文呈现 鉴赏
国破山河在,春草木深。 画面:描绘了长安沦陷后破败荒芜的凄凉景象,既点明了写作背景,又融情于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炼字:“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残败景象,令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了杂草遍城。地、林木苍苍荒无人迹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情感:寄情于物,融情于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氛围。“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形成强烈的反差,凸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炼字、手法: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此两句借花鸟这一乐景表现哀情,描写“花”“鸟”两种春日的美好景物,借景抒情,移情于物,写“花”落泪、“鸟”惊心,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修辞: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炼字:“白头”是写实,“白头”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更短”可见其愁的程度,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之情。
主旨:全诗围绕“望”字展开,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针对训练
1.说说《春望》的题目中“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字,一方面是诗人目睹山河沦陷后的惨景,另一方面触景生情,移情于景,表达出诗人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与期盼之情。
2.请结合内容,说说本诗的尾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尾联描写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老人形象,用“搔”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思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悲怆,而这种苍老之态正是诗人忧国伤时、思家念亲所导致的。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课文赏析
原文呈现 鉴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炼字:“黑云”营造出大战开始之前紧张的氛围,“压”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摧”字形象而生动地渲染了敌军压境的气势和危城欲破的紧急情形。而“甲光向日”则显示守军阵容整齐要驱散“黑云”,“开”字则痛快淋漓地显示了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修辞: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此两句既写景也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画面: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和残酷的战斗场面,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做铺垫。
画面: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号角震天动地;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结为紫色的斑块。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内容:“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临易水”是用典,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借荆轲在易水慷慨悲歌的故事,暗示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豪情。接着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画面: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地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辞:运用了战国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贤士的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玉龙”指宝剑,“提携玉龙”是提着宝剑的意思,表达了官军将士们的忘身报国之情。这两句是对将士们爱国情怀的直接抒发,升华了全诗的主题,是点睛之笔。
修主旨: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的抒情诗,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表达了全体官军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 ◆针对训练
1.对《雁门太守行》一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表现战争的紧迫。
B.三、四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铺写阴寒惨烈的战地气氛。
C.五、六句中“声不起”指的是战士们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七、八句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解析】“无力击鼓,斗志难振”错误,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C
2.陆游曾评价李贺的诗“五色炫耀,光彩夺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用“黑”字写出了敌军黑压压一片,又用“金”字写出了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的情景,用表色彩的词语写出了敌军的来势凶猛,我军战士严阵以待的场面。
赤 壁
唐·杜牧
◆课文赏析
原文呈现 鉴赏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炼字:“将”“磨”“洗”“认”几个词语,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这一前朝古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手法:借物起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事迹的慨叹。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炼字:“锁”字凸显了曹操金屋藏娇的意愿,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十分含蓄。
手法:以小见大。作者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借“二乔”的命运来代指东吴的命运,写出东风对于赤壁之战中东吴的重要性,使表达更形象、含蓄。
修辞:借用“东风”“铜雀台”的典故,以“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
情感:诗人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曲折地反映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主旨:本诗以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感叹,假设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结局,以两个美女的遭遇象征国家的命运,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针对训练
1.在《赤壁》一诗的前两句中,诗人以“折”字写出了前朝战争的______ ,以“_____ ”字表现出他对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
认
残酷
2.本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和清代高鼎 《村居》中“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都写到了“东风”。请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分别借“东风”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借“东风”暗指成功机遇,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高鼎借“东风”表现春天的生机,流露出饱览春景的喜悦之情。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南宋·李清照
◆课文赏析
原文呈现 鉴赏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炼字:“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弥漫汹涌如波涛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二字化静为动,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画面:天上云海茫茫,就像奔涌的波涛,和拂晓的晨雾连缀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转,河中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炼字:“路长嗟日暮”化用《离骚》的诗意,“路长”谓人生之路漫长修远,一个“嗟”字,是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日暮”暗喻人至暮年,表达词人晚年经历孤独无依的痛苦。“谩”字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修辞:用典。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表现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主旨:本词通过写梦中海天云雾缭绕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喻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针对训练
1.对《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星河”指银河,“帝所”指皇帝居住的地方,“三山”指的是蓬莱等三座仙山。
B.“九万里风鹏正举”的“鹏”是指大鹏鸟,孟子的 《逍遥游》对它也有描绘。
C.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融入梦境,巧妙用典,隐含对生活的失望,对理想的向往。
D.整首词表达的主旨是:词人尽管生活美满,还是更加向往逍遥自在的理想世界。
C
【解析】A项有误,“帝所”指的是天帝的住所;B项有误,应是庄子的《逍遥游》;D项有误,词人的生活并不美满,她有才华,有理想,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
2.这首词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在词人的作品中别具一格。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词人的浪漫主义特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词,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彩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这首词就是这样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浪漫主义胸怀的。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