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作业练习
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多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 以下为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实物史料,我们是了解和认识历史的证据。请完成1-3题。 1.以上不同时期的遗存,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及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按其代表的时期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 2.运用文物遗存来说明历史问题,有助于培养我们历史学习能力。以下信息相匹配的是( ) 文物遗存说明A.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B.妇好墓出土的玉凤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C.利簋铭文记录牧野之战而体现史料价值D.大禹治水画像石拓片(局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具有一定独立性
3.理解某一历史时期文物的核心主题,常常借助于时代特征。对以上①②③文物的共同主题概况中,最恰当的是( ) A.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B.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C.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4.《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该材料主要反映分封制的相关信息是( ) A.分封诸侯的义务 B.分封的主要原因 C.分封带来的后果 D.分封的主要对象 二、综合题(8分) 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显著成果,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有哪些表现呢?请你来调研: 参考答案:1.D 2.C 3.A 4.D 5.评分标准: 水平 等级同学的观点运用可用材料与论述7-8明确,有新意或有趣围绕观点来表达,运用博物馆的或者教材文本等处的史料(史实),做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5-6明确围绕观点来表达,运用了相关史实,但不够充分或典型。3-4不够明确有论述或说明,但材料史实不充分。1-2没有提炼观点和论述与材料无关
示例: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连续性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考古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证明了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辉煌历程。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汉字的演变历程清晰,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一脉相承,从未中断。 都城营造:从夏商周的宫殿遗址,到秦汉的咸阳、长安,再到唐宋的洛阳、开封,明清的北京,都城建设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脉络。至今,我们依然讲究“择中而建”、“中和”。 礼器制度:古代礼器如青铜器、玉器等,不仅精美绝伦,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礼仪制度,这些制度在历代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祭祀观念:中华文明中的祭祀活动,如祭天、祭地、祭祖等,体现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缅怀,这些观念在中华文明中绵延不绝。 龙文化、玉文化等:这些文化符号在中华文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标识,至今我们依然自称“龙的传人”。 综上所述,汉字、都城营造、礼器制度、祭祀观念以及龙文化、玉文化等方面的实证材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历史事实。这些实证材料不仅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也为我们今天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