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黄鹤楼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3 21:19:12

文档简介

黄鹤楼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准确流畅地背诵诗歌。
2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1、故事激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究竟是什么让“诗仙”李白都折服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这首诗。
2、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诵。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是很自然的事。
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活动2【活动】多形式朗读古诗
1、自由朗读,不懂之处标记。
2、范读,注意停顿节奏。
3、抽查朗读,读出感情。
活动3【活动】深入感知古诗
1、作者介绍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 有《崔颢集》。
2、背景简介及诗句解读
3、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4、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5、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活动4【活动】小结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活动5【活动】拓展延伸
请例举几首学过的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 》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
活动6【练习】课堂达标
1、本诗由神话传说起笔,对神话的吟诵传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2、“日暮”(时间)和“烟波江上”(景致)与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没有内在的联系?不妨谈谈的理解。
3、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活动7【作业】作业布置
1、积累文学常识
2、背诵古诗
课件22张PPT。黄 鹤 楼崔颢岳阳楼 位于湖南岳阳,以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而名闻天下。滕王阁 位于江西南昌,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著名。黄鹤楼 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美丽的传说学习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主要
内容。
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准确流畅地背诵诗歌。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听读.朗读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作者简介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毁屡建。传说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于此憩息,故名黄鹤楼。这首诗描写了登楼所见所感,并抒发了久客思乡之情。
背景简介 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首联: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
本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文本研讨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第一、二句。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图画。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文本研讨 小结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拓展延伸思乡诗歌知多少?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 》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 抽测背诵 1 本诗由神话传说起笔,对神话的吟诵传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传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2 “日暮”(时间)和“烟波江上”(景致)与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没有内在的联系?不妨谈谈的理解。 有,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怀乡思土之情。 课堂练习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3 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课堂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