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的建筑艺术。
2.了解常见的文言词汇。
3.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处理信息,增加对文言知识的积累。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名建筑的优美,感受人类的勤劳智慧。
2学情分析
学生古诗很爱好 ,但基础尚差
3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人类的勤劳与智慧。
难点:如何把遥不可及的黄鹤楼映入学生的脑畔,形成直观的感受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的说: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但山川秀丽、风光旖旎而且各地建筑风格独特。我们瞻仰过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领略了中山陵巍巍的气势,今天我们去哪里呢?不要着急,先来猜个谜语。让学生根据“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猜滕王阁;根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猜岳阳楼,进而引出三大名楼中另一座楼——黄鹤楼,从而引出课题,进入新课教学。倾听老师的讲述积极回答老师出的谜语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读学习目标)这样通过谈话、猜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随和、亲切,从而更好地放松自己,以愉悦的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活动2【活动】激情朗读,
揣摩文意
通过一句“阎伯理在文中是如何描写黄鹤楼的呢?请看大屏幕”过渡到对课文的学习。然后教师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动情的朗诵,尽我所能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再通
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感悟文意,读出意蕴。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自读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感悟文意、读出韵味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三、把握字词,
疏通文章结束了课文的朗读,教师说:“文言文的翻译是我们同学感到很棘手的,不过今天,你们不用担心了,因为我给大家带来了‘葵花宝典’。之后教师讲授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并且举一例加以说明,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听记老师讲授的方法运用老师讲授的方法独立完成学生质疑、师生解疑。这样注重方法的指导,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独立疏通文言文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作、探究、质疑的能力。
四、分析课文,
感受风格
三个问题:
1.文章写了黄鹤楼哪些特征?
2.从原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3.哪一句话写出了黄鹤楼的价值?
一项活动:
让学生看画面,并且在文中找出与画面相吻合的句子
提出疑问
回答问题
完成活动
加深了学生对黄鹤楼风格的感知,增强了学生对建筑艺术的赞美。突出了课标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文化品位
活动3【练习】拓展延伸
1、黄鹤楼故址在今天的?。
2、黄鹤楼的美景由哪些画面构成?
3、交代黄鹤楼命名由来的句子是:
4、这篇短文句式多变,多用对偶。强调黄鹤楼名称的由来,用了“”一组对偶;为了突出黄鹤楼的高大雄伟,又用“”一组对偶句。
5、文中与“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一句所用修辞相同的一句是“”。“”一句则是实际收入它的优美造型。“”写登楼人的惬意。“”是对黄鹤楼的由衷赞美。
6、短文用了《》的修辞手法,突出黄鹤楼的的特点。
7、这是一篇要求背诵的文章,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背起来才会方便又容易,你理顺本文的结构思路了吗?能背出来吗?
8、古往今来,歌咏黄鹤楼的诗词佳作很多,请你写出两句出处不同的诗。
2.从原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3.哪一句话写出了黄鹤楼的价值?
一项活动:
让学生看画面,并且在文中找出与画面相吻合的句子
提出疑问
回答问题
完成活动
加深了学生对黄鹤楼风格的感知,增强了学生对建筑艺术的赞美。突出了课标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文化品位
活动4【活动】能力培养:
我是小导游:昔人已去,胜景犹在,你能为黄鹤楼写一篇导游词吗?
(学生)完成导游词
(师生)班内交流
六、师生谈话
激情作结:当学生们还很投入的读着自己创作的导游词的时候,教师
说:“由于时间的关系,该是我们离开黄鹤楼的时候了,面对如此雄伟、美丽的黄鹤楼,怎么舍得呢?在祖国大地上,像这样巧夺天工的建筑还有许许多多,你们对这些精美建筑的感情用一个字来表达是什么呢?学生可能会回答“爱、赞”等,这是教师一句话结束本节教学:热爱伟大祖国,赞美拥有勤劳和智慧的人类。
七、自我反思
(1)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在讲授本文时,注重了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教会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踊跃,达到了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的目的。
(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但由于古文对九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有些字词很少见,更不用说明白文意了,我虽然有让学生预习,但由于缺少指导,尤其缺少对虚词的指导,这样给学习造成了障碍,所以要在下一节《钱塘湖春行》的教学中加强预习的指导。
课件25张PPT。崔颢黄 鹤 楼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七言律诗)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畅抒情怀,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且有多如珠玑的神话传说散落民间。现今的“黄鹤楼”景区,时逢盛世,规制超前,是由主楼、白云阁、岳飞广场、千禧吉祥钟、古乐宫、诗碑廊、南楼等大小50余处景点组成的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黄鹤楼 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孟浩然、王维、杜牧、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美丽的传说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诗词中的黄鹤楼 据说,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诗词中的黄鹤楼此外,李白还写了不少诗反映他对黄鹤楼的眷恋之情。不过,他专写黄鹤楼的诗确实没有。这大约正是由于崔颢的诗写的太好的缘故吧。据说李白受崔颢这首诗的影响,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以同《黄鹤楼》一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晴天外,二水中分白鸳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首在唐朝描写景物的诗里,的确可以互相媲美,也都堪称佳作。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游憩,凤凰飞走后只剩下凤凰台,但长江依然奔流不息。吴国王宫里,野花杂草埋没了僻静的小路,东晋时代的王公贵族们都死去了,只留了一座座荒凉的坟墓。从凤凰台上远望,三山隐没于烟雾之中,似有似无,位于江心的白鹭洲把水分开来。天上的浮云遮蔽了太阳的光辉,望不见长安,使人心中无限忧愁。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写作背景:唐代诗人崔颢游历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 写景: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 抒情: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于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 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思乡之情.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黄鹤楼前实景: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另外这句又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名句。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本句点题。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 情感是诗歌流动的血液,
情感是诗歌鲜活的生命。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诗句意思: 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 。后四句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
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黄鹤楼》图片欣赏上倚河汉 下临江流《黄鹤楼》图片欣赏《黄鹤楼》图片欣赏《黄鹤楼》图片欣赏《黄鹤楼》图片欣赏 黄鹤楼只是中华建筑璀璨明珠中的一颗,和它齐名的还有位于湖南省北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岳阳的岳阳楼、位于江西南昌赣江之滨的腾王阁以及位于山东烟台的蓬莱阁,请大家在课后利用各种媒介去了解和这些建筑相关的文化知识,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岳阳楼腾王阁蓬莱阁岳阳楼 位于湖南岳阳,以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而名闻天下。腾王阁 位于江西南昌,因王勃的《腾王阁序》而著名。蓬莱阁蓬莱阁景区位于胶东半岛最北端,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这里素有“人间仙境”之称,传说蓬莱、方丈、瀛州是海中的三座仙山为神仙居住之所,亦是秦始皇东寻求药、汉武帝御驾访仙之地。广为流传的“八仙过海”神话传说,便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