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蒹葭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3 21:2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蒹葭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并记住《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品味诗歌的音韵美。
2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诗词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和理解,在教学中应该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学生对美的语言和美的情感的认知与感受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1、品味与鉴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理解诗歌主题的多义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歌曲导入
由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蒹葭》是选自《诗经》的一首作品,也是我们在中学阶段学习的第一首《诗经》中的作品,因此在学习《蒹葭》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关于《诗经》的概念。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活动2【讲授】初步感知
1. 配乐朗读课文,体味感情。
2.读后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学生欣赏、感受)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活动3【讲授】品读,欣赏
1.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各抒己见)
示例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示例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示例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学生讨论、交流)
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含蓄。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4.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5.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活动4【活动】主题探讨
诗歌主题的解读
1、同学们对这里的“伊人”是如何理解的?
预设:诗人的心上人;贤人
明确:我们一般是以爱情诗的角度来解读《蒹葭》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然而亦有不同观点:
如:
①“人生哲理说”
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②“明志说”
“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总结:“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天下归心的政治理想,或者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主题的多义恰恰是诗歌所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
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
《蒹葭》这种借爱情和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
举例: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工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
本来这三首词都是写爱情的,但是到了王国维这里,词人对心上人的思念和追求变成了对于大学问、大事业的追求,从爱情上升到人生境界。
六、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故又称“诗三百”,也称“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从思想内容上看,它可以分为风,雅,颂三类。从表现手法看,可以分为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先河。其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并称“风骚”,后世常泛称文学。(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经》六义:
风、雅、颂: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即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