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蒹葭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3 21:2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蒹葭 教学设计
1新设计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3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诗一样的年华,春心萌动。《蒹葭》是一首非常美的情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非有难度,但反复诵读,也能理解。
4重点难点
1、诗经的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2、本诗的主题。
3、意象、意境。
5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复习有关诗经的常识
复习旧知: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出示幻灯片,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
问题1:《诗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问题2:《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3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问题4:《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问题5:《诗经》语言方面的特点?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活动2【活动】导入新课
一、播放《在水一方》呈现:《在水一方》歌词
《在水一方》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凄凄,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他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他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他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踪迹,却见仿佛依稀,他在水中伫立。
邓丽君歌声甜美,温柔几代人。
琼瑶妙手一点配上优美乐曲。
凄美。
二、导入:很容易发现:在水一方歌词改编自《诗经·蒹葭》。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诗经,走近蒹葭。学生齐声诵读一下《诗经·蒹葭》
活动3【活动】品读三美:景美、人美、情美
三、品读:读出三美:景美、人美、与情美。
1、 读出景美:
时间,秋,晨
景物,芦苇,白露,秋霜,道路,秋水,晓雾
氛围:清冷,孤寂,凄美,迷离
1、本诗以“蒹葭”起兴,由看见河岸边芦苇的绵长细韧想到了对“伊人”的感情,使诗人如痴如醉之情与秋雾迷离之景浑然合一;结合下文的反复追寻而不得,非常成功地营造出一种萧疏清冷、彷徨凄切的意境,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创了蒹葭悲凄肃杀的意象,为后人所师法。
2、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结合《诗经》其他篇目(如《周南》的《汉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成功地创造了无情水阻隔有情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设天堑的意象,东汉之《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即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同时更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滥觞。
3、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西方近现代艺术极其注重意象的营造:绘画、音乐都有“印象派”、诗歌有“意象派”,中国古代文学评论也有“兴象万千”之说。
4、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读出人美:
形象:伊人和“我”抒情主人公:
伊人:
这是一位怎样的伊人 伊人美吗?答案是肯定的。伊人的美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景物把她衬托得很美很美。
2、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高贵,高洁。“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3、三个“宛在”——难于补捉朦胧之美:很近却够不到。飘渺的,一会在这,一会在那,四处飘荡。可望不可即。这里可能隐藏着一种美学思想,那就是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是感觉美丽。
4、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距离产生美
“我”抒情主人公: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抒情主人公:这是一个什得托附女人终身的男子,不会始乱而终弃。
时而痴望,上下追求,专一,钟情,执着。
1、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2、师:古人说情动于中才能发之于外,你在哪些字眼中感受到诗人的如痴如醉的追寻
生:道阻且长,道阻且……中看出,道路这么艰难还要追寻。
生:在水一方,在水之湄,永远都坚持着,虽然相隔很远。
生:蒹葭苍苍,白露未霜,未息,这就表达诗人追求伊人的心一直未被磨灭。没有随时间时间的流逝而流逝。
生:宛。 很近很惊喜、惆怅,但是又渴望不可及。
3、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三、读出情美:纯洁的爱情
1、当事人(主角)主人公的美丽外表与人格,决定了这个爱情故事是美丽的。
2、氛围:清冷,孤寂,凄美,迷离和主人公内心的火热与温暖开成对比——突出了爱情之美
3、伊人:美丽,抒情主人公:专一执着
这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追求,有没有结果呢?
过程已经很美,结果已经不很重要。
这可能也是诗人想启发我们:恋爱的美在于过程,不在于结果。
点评:我们看到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守望者形象,我们看到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相思者形象,我们是多么期盼他能“蓦然回首,伊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活动4【活动】探究重点
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特点是什么?
1、蒹葭、霜露、秋水 —— 凄清的秋景(渲染气氛)
2、伊人在水中央——可望不可及
3、上下求索的青年——执著追求
二、“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1、情人、恋人说——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2、是贤才、友人说——
3、功业、理想、前途说——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筹。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三、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四、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五、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注意起兴)
全诗三章:
1、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2、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3、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六、这首诗除表现男女爱情之外,还有什么暗示吗?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钱钟书在《管锥篇》中引用陈启源“夫说之必求之,然为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的观点,解说了《蒹葭》的这一艺术情境。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总结:
一、诗的写作特色:
1、情景交融
2、虚实相生
3、重章叠句
4、起兴手法
活动5【练习】作业
二、请同学们讨论所知道的中国文学中的意象并解释。
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