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以“读”促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画面美、感情美。 2、培养学生抓景物描写体会古诗感情的基本方法。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描绘 《蒹葭》 画面美,通过画面美和景物描写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
2、 培养学生诵读、想象、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味描写,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蒹葭》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相结合,注重多形式以“读“悟诗,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黑板板书,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歌的国度,五千年的历史许多宝贵的文化在风雨飘零中渐渐沉没,而诗歌却如一叶扁舟轻盈地飘荡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在人们的心底深处回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千年古诗的境界,去品味和感受古老诗歌的魅力。 在品诗之前,先听一曲歌。诗歌诗歌,诗与歌本身就一脉相连。
一、导入: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再现歌词。请同学说出该歌曲名,来源和感受。 明确:刚才欣赏的歌曲为《在水一方》,由台湾女作家琼瑶作词。歌词就是由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改编而来的。 《蒹葭》被誉为“诗三百”中最优美的诗篇之一,千百年来它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动了无数的读者。秋水蒹葭,千古绝唱。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千年前古诗的境界,感悟秋水蒹葭的醇厚韵味。
一、快乐自学,读懂诗意。
1、我会给下列字词注音。
蒹葭( ) 跻( ) 晞( ) 湄( ) 溯洄( ) 坻( ) 涘( ) 沚( ) 2、我会解释下列字词。
(1)苍苍: (2)溯洄: (3)从: (4)阻: (5)溯游: (6)宛: (7)凄凄: (8)晞: (9)湄: (10)跻: (11)坻: (12)采采: (13)未已: (14)涘: (15)右:(16)沚
3、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译读全诗。
二、听读诗歌,感受音乐美
1、听配乐朗读,感受诗歌中的真情,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语调。 2、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读,推举出色同学示范读。 点评,读是否到位?评选出最佳者,说出理由(要读出节奏、感情。)
3、全体齐读,体会《蒹葭》的音乐美。从韵脚、句式字数、词语章节结构,说说诗歌的音乐美。 *押韵: *句式: *结构: 小结过渡:诗歌正因为它的音乐美带给我们“余音绕梁”的无穷回味,诗歌还会带给我们诗情画意的享受。人们常誉好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诗情画意常常就是密不可分的,而《蒹葭》正是这样一幅精美的图画。
下面,就进入下一个环节:
三、 想象画面 描绘画面美
1、运用联想和想象,用一句话描述最精彩或最喜欢的画面。 小组讨论、沟通、交流描绘画面。 一位----------的人物,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他(她在干什么----------------。
2、合作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中的伊人。那伊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孤独寂寞,不可言状。
3、分析诗中的画面美(表现在景美、人美) 提问:诗中哪几句是写景?写了什么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里的景物描写运用了《诗经》中哪种表现手法?[明确]: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几句是写景. B、“蒹葭”——凄凉萧瑟、迷离朦胧的意境。(蒹葭茂盛,到秋天会泛黄,经霜袭会泛白,在秋风萧瑟中更添凄冷迷蒙) “白露”——清凉(触感) “ 秋水”——苍茫浩渺,雾霭迷蒙 C、运用的是起兴手法,“兴”是《诗经》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多为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营造一种凄冷、迷离、朦胧的意境。
提问: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学生畅谈自己心中的伊人形象) 刚才同学的各自精彩的描绘,再一次证明了“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千个哈姆雷特”。之所以产生这么丰富的联想,在于作品本身朦胧美! “所谓伊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清晰过她的面容,从来都没有正对过读者;她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远在天边;她似乎无影无踪,又忽然出现在水中的小洲。这简直像镜中花、水中月,她如梦似幻,若隐若现。她有一种朦胧美、神秘美、含蓄美。 (板书) 伊人——朦胧 神秘 含蓄 而诗又贵在含蓄,简单的描述、简单的话语与句式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想象,不愧为诗歌的精品!而秋水、蒹葭、伊人也就构成了一个唯美的艺术境界。
过渡:此诗除了带给我们听觉上的音乐美,视觉上的画面美,还会带来心灵深处的情感愉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合作探究,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四、合作探究,体味情感美 (1)白露“为霜”、“未晞”“未已”从时间变化上说明了什么? (2)“长、跻、右”的反复运用,取得了什么效果? (3)伊人所在地“方”、“湄”、“涘”三字突出地点的变化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整理板书出来。] 白露为霜 未晞 未已—时间漫长 爱念向往 道阻且长 且跻 且右—道路艰险 执著坚贞 宛在水中央 坻 沚—望而不得 失望惆怅 男子用情很深,这种痴情令人感慨,尽管追寻而得不到,依然在水一方苦苦寻觅,惆怅中依然执著,失望中依然深深爱念。一曲蒹葭已然远逝,可诗歌带来意境美依然荡漾在心中。让我们再一次吟唱这古老的歌谣,感受诗经带给我们的优雅感动。 五、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蒹葭( ) 跻( ) 晞( ) 湄( ) 溯洄( ) 坻( ) 涘( ) 沚( ) 2、填空题。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 3、能力提升 1、诵读这首诗,简要说说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六、学后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课件16张PPT。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绿草萋萋 白雾迷离有位佳人 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他身旁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他的方向却见依悉彷佛 他在水的中央
在水一方诗经 蒹葭一、快乐自学,读懂诗意。1、我会给下列字词注音。蒹葭( jiān jiā ) 跻( jī )
晞( xī ) 湄(méi )
溯洄( sù huí ) 坻( chí )
涘( sì ) 沚( zh? ) 2、我会解释下列字词。 (1)苍苍:茂盛的样子。 (2)溯洄:逆流而上。 (3)从:追求。 (4)阻:险阻。(5)溯游:沿着直流的河道。(6)宛:仿佛。 (7)凄凄:?茂盛的样子。 ???(8)晞:干。(9)湄:岸边。 (10)跻:高。 (11)坻:水中小洲。 (12)采采:茂盛的样子。 (13)未已:没有变干。 (14)涘:水边。
(15)右:弯曲。 (16)沚:水中的小陆地。二、听读诗歌,感受音乐美1、听配乐朗读,感受诗歌中的真情,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语调。2、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读,推举出色同学示范读。请同学点评,读是否到位?评选出最佳者,说出理由(要读出节奏、感情。)3、全体齐读,体会《蒹葭》的音乐美。从韵脚、句式字数、词语章节结构,说说诗歌的音乐美。3、说说音乐美*句式:都是四言句,“二二”拍
*押韵:
第一章押“ang”韵,
第二章押“i”韵,
第三章押“i”韵,
*结构:词语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 。
章节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从韵脚、句式字数、词语章节结构,说说音韵美。整齐,有音韵一唱三叹三、 想象画面 描绘画面美2、小组讨论 描绘画面运用联想和想象,用一句话描述最精彩或最喜欢的画面。
小组讨论、沟通、交流描绘画面。
提示: 一位----------的人物,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他(她)在干什么------。
3、分析诗中的画面美(表现在景美、人美)
思考:诗中哪几句是写景?写了什么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里的景物描写运用了《诗经》中哪种表现手法?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几句是写景.
B、“蒹葭”——凄凉萧瑟、迷离朦胧的意境。(蒹葭茂盛,到秋天会泛黄,经霜袭会泛白,在秋风萧瑟中更添凄冷迷蒙)
“白露”——清凉(触感)
“ 秋水”——苍茫浩渺,雾霭迷蒙
C、运用的是起兴手法,“兴”是《诗经》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多为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营造一种凄冷、迷离、朦胧的意境。 朦胧美
神秘美
含蓄美 畅谈: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1)白露“为霜”、“未晞”“未已”从时间变化上说明了什么?
(2)“长、跻、右”的反复运用,取得了什么效果?
(3)伊人所在地“方”、“湄”、“涘”三字突出地点的变化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 四、合作探究,体味情感美根据提示 概括情感白露为霜 未晞未已—时间漫长
爱念向往道阻且长 且跻且右—道路艰险执著坚贞宛在水中央 坻 沚—望而不得失望惆怅五、当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蒹葭( ) 跻( ) 晞( ) 湄( )
溯洄( ) 坻( ) 涘( ) 沚( )
2、填空题。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3、能力提升
(1)诵读这首诗,简要说说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