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3 21:3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字词 莺 啄 阴
句子 几树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主旨 本诗淋漓尽致的描绘了西湖春天之美,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语法 修辞 拟人 对偶
写作方法 抓住典型特征写景;即景寓情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古诗的方法,并且具有的理性分析与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的思维、丰富的活动感知诗情、理解诗理,从而完成对本课的学习。www.21-cn-jy.com
3重点难点
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4教学过程
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诗是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 任杭州刺史时所写。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三)教材前后联系
学生之前学过白居易不少诗作,尤其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对写景抒情的古诗也学过不少,这对学生学习本诗会有一定益处。21cnjy.com
二、关于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学生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古诗的方法,并且具有的理性分析与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的思维、丰富的活动感知诗情、理解诗理,从而完成对本课的学习。21·cn·jy·com
(二)教学方法设计
《课标》中明确要求古诗教学要提高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的能力,因此课堂上应让学生用各种方法朗读,如自读,齐读,小组读,挑读等,争取当堂背会。对诗歌的理解赏析,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先说说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然后教师在进行点拨和点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出有关春天的诗句
老师出示《春夜喜雨》
二、学:出示教学双向细目表
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学习目标
三、介绍作者
四、初读诗,学会赏读诗歌
1、听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按照古诗的要求学生集体读课文,四人学习小组互读课文。
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五、探:再读诗,赏美景
请同学们结合节奏的划分,及课文中的注释,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什么时候的景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六、品读诗,赏妙笔
1、“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
2、可不可以把“几处”和“谁家”换成“处处”,“家家”?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结合上面两副图思考:颈联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 什么用意?2·1·c·n·j·y
4、最后两句是怎样结束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七、点:精读诗,悟诗情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表达作者对钱塘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 荫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21教育网
八、练:课堂练习: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21·世纪*教育网
4.全诗以“ ”为线索,从“ ”起,到“ ”终,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九、结:知识树上结硕果
请同学们回忆今天的学习内容,发挥我们的才智,画出自己的知识树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