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3 21:3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过“变形比较法”,让学生感受《钱塘湖春行》的炼字艺术,让学生深入解读诗句意蕴。
2.把握游踪,掌握全篇的内容。
2学情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这首看似简单的诗歌的画面美、意蕴美大多数学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而这首诗歌的炼字艺术恰恰是一个抓手,所以,通过“变形”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本诗的画面美,意蕴美恰恰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点难点
通过变形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炼字艺术,品析诗歌的意蕴。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唐宣宗在《吊白居易》诗中这样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清代评论家胡以梅这样评论白居易的诗歌“先生之诗近于俗哉!”(《唐诗贯珠》)(PPT显示)意思是说,白居易的诗浅显易懂,平民百姓也读得懂。那么,是不是说他的诗是大白话,用词就随意呢?今天,我们来品一品他的《钱塘湖春行》。
活动2【活动】简介白居易:
(PPT显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活动3【活动】写作背景
(PPT显示)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活动4【活动】初读诗歌,领略诗歌韵味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节奏,注意再来齐读一遍,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生:齐读《钱塘湖春行》。【PPT显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师:请同桌之间互读,一人读,一人闭上眼睛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图画。
生:学生互读,互相描述画面。
师:谁来给大家描述一下你心中的画面呢?
生交流
师:我们通过朗读初步领略了诗歌的韵味,了解了诗歌的大致意思。下面,让我们通过比较变形的方式,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蕴。
活动5【活动】变形比较,解读诗句意蕴。
师:同学们,这首诗中白居易用最浅显明了的语言直接抒发了对早春的喜爱之情的句子是?
生: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师:诗人把这种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主要寄托在哪些景物上
生: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师:我们齐读这两联四句诗。(PPT显示)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生:齐读。
问题探究一:
1.师:如果我们把这首七言诗的颔联去掉三个字,变成一句四言诗。你感觉怎么样才会不伤害这首诗歌的美?(PPT显示)
学生交流后回答:早莺争树,新燕啄泥。莺争暖树,燕啄春泥。
师:为何这样来缩?谈谈你的理由。
可以四人一小组进行探讨交流。
生1:“早莺”“新燕”是早春所独有的现象。“争”和“啄”也是早春所特有的自然现象。
生2:“暖树”是向阳的树,黄莺只有在早春还有点寒冷的时候才能争先恐后的争树筑巢。“春泥”则更直接的显示了早春之景。
生3:“争”和“啄”这两个动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早莺争先恐后的抢树筑巢,早春回归的燕子辛勤的衔泥筑巢的忙碌景象。
生4.“争”和“啄”这两个动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体会出了初春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老师在大家分析的基础上,把四言诗改成了五言诗,大家看看有何表达效果?
(PPT显示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生1:“早、争、暖、新、啄、春”几个字既形象的写出了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也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生2:内容更丰富,画面感更立体。
师:下面,我们来读一读原句,加上“几处”和“谁家”后有何表达效果?
(PPT显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齐读: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师:谁来说说?
生3:“几处”“谁家”,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
生4:既准确地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又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看见早莺、新燕的惊喜之情。
师:那么,我们该怎样赏析颔联呢?谁能给大家全面的总结一下。
生1: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生2:“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几处”“谁家”,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既准确地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又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看见早莺、新燕的惊喜之情。
师:大家分析的很全面。
问题探究二:
师:那么,大家能不能用上面的方法,把颈联也去掉三个字,变成一句四言诗。怎样改才不会改变这句诗的主要意思?
生讨论后回答:花迷人眼,草没马蹄。
师:为什么这么来缩句?谈谈你的理由。
生:预设1.从对偶的角度谈。这样能使语句工整,节奏感强。
预设2.从押韵的角度谈。这样能使上下句押韵,韵律和谐,读着朗朗上口。
预设3.从内容的关联上谈,一个“迷”字写出了众多花的繁多,争芳斗妍,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一个“没”写出了小草把马蹄埋没的情态,富有动感,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
师:老师在四言诗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字变成五言诗,大家看看,有什么表达效果?
(PPT显示: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生讨论,交流。
生:
预设1:乱、浅。乱,随意,随性,自然,数量多,品种多,色彩多……
预设2:一个“乱”字,显示出了百花盛开的动感动态,化静为动,表现生命的恣意绽放、生命的张扬。“浅”突出小草刚刚露头,使所写的小草呈现出刚刚钻出来的动态之美。
师:精妙的形容词,能形象地传递出初春之景的动态之美。
师:下面,我们来读一读原句,加上“渐欲”和“才能”后有何表达效果?
齐读
生:
预设1:渐欲,渐渐将要;才能,刚刚,刚好。这两个字把花草逐步向荣的态势表现了出来。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预设2:化静为动,写出了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师:精确的副词,能准确的传递出早春的清新气象。
师:那么,我们再来读读原句。谁来全面的赏析一下这两句诗?
生:“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渐”“才”很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花草向荣的趋势,又把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师:你赏析的很全面。(呀,你真聪明。)事实上,我们把刚才的分析合在一起就是颈联的赏析。
师小结:可见,白诗俗中见雅,雅中现俗,用词通俗却不随意,意蕴浅显却不浅薄。可谓雅俗共赏,深处浅出。正如清人薛雪评价白居易的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一瓢诗话》)。
活动6【活动】掌握行踪,把握全篇内容。
问题探究三:
除了这两联写早春之景外,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词句中看出作者描写的是早春的气象?
生1:水面初平云脚低。
师: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这个画面吗?
生:雨后春水初涨,水平齐岸,与云气相接。
师:你能具体的说一说该句怎样体现了初春之景?
生1:说明湖水刚刚与堤岸齐平,这也是早春的湖面所特有的现象。
生2:水面初平。初,刚刚意思。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师:你很用心,大家说的也很好。白居易把早春的景象用平白如话的语言浅显易通的描绘了出来,然而意蕴丰富,给了我们立体感、动态感、形象感。
问题探究四:
诗中的春景本是一些零散的片断,诗人是如何把它组合成一幅幅流畅的画面的?
生:游踪。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生:首先写了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接着写了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然后写出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最后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师:一个“行”字贯穿全诗,诗人巧妙的以春游钱塘湖为线,从孤山寺贾亭西写起,然后写春行所见之景,最后以白沙堤终结。使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可谓天衣无缝。
(PPT显示:板书)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 | |
水 几 谁 乱 浅 绿
面 处 家 花 草 杨
初 早 新 渐 才 阴
平 莺 燕 欲 能 里
云 争 啄 迷 没 白
脚 暖 春 人 马 沙
低 树 泥 眼 蹄 堤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变形的方式逐步品读了钱塘湖早春的美丽之景,感受到了白居易对早春之景的喜爱之情。通过学习我们发现,白居易的诗虽然用词通俗却不随意,意蕴浅显却不浅薄。正如沈德潜所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好,下面,让我们再次来齐读这首浅显易通,而又意蕴颇丰的《钱塘湖春行》,读出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特点,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活动7【作业】巩固练习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画面。
2.用今天学到的变形方法去欣赏《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