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二课时
从课文的题目来看,你觉得这篇文章会写些什么呢?
2.《山海经》是一本什么书?
解题
阿长与《山海经》
1.阿长是谁?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姓名不详。浙江绍兴东浦人夫家姓徐,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做裁缝;她只生了一个女儿,后招进了一个女婿。在鲁迅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山海经》是我国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走近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2.《山海经》
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18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
骇 掳 震悚 惶急
灸疮疤 诘问 渴慕 疏懒
霹雳 孤孀 絮说 书斋 粗拙
切切察察
读准字音
hài
lǔ
sǒng
huáng
chuāng
jié
mù
shū
Pī lì
shuāng
xù
zhāi
zhuō
qièchá
jiǔ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
1.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重点写的是什么
称 呼 的 由 来
喜 欢 切 切 察 察
摆成“大”字的睡相
懂 得 许 多 规 矩
讲 长 毛 的 故 事
给“我”买《山海经》
重点
拓展延伸
姓名
不详
年龄
不详
籍贯
性别
昵称
阿长/长妈妈
女
不详
工作经历
喜 欢 切 切 察 察
睡成大字
懂得许多规矩
讲长毛故事
给我买山海经
阿长小档案
姓名:
身份:
文化程度:
人生经历:
综合鉴定:平凡的苦人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没文化的保姆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阿妈,恭喜......”“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
青年守寡的孤孀
“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永恒的敬意
环节一:情境导入
1. 检查预习:
课文写了阿长的哪些事件?作者对她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绘制情感变化曲线图)。
新的敬意
敬意淡薄
完全消失
不耐烦
不大佩服
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
憎恶
怀恋
先抑
后扬
空前的敬意
环节一:情境导入
2. 引入新课:
聚焦核心事件“买《山海经》”,思考:《山海经》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何这一事件让作者对阿长产生‘新的敬意’?
环节二:重点研读,剖析细节
1.学生速读第18-28段,概括“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 阿长买书的困难(如不识字、误称书名等)。
2.品析语言与情感:
(1)我得到阿长给我的《山海经》后有何表现?“霹雳”“震 悚”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2)为什么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并认为“她确有伟大的 神力。”
(3)“神力”指什么?联系阿长的身份,理解其“平凡中
的伟大”。
环节二:重点研读,剖析细节
3. 角色代入,深化共情:
学生活动1:学生模拟表演“阿长买书”场景,想象她与 店家的对话(如反复确认“有画的三哼经”),体会其
执着与爱心。
环节二:重点研读,剖析细节
3. 角色代入,深化共情:
学生活动2.学生品读课文“元旦吃福橘”部分,
同桌分角色表演这一场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
人物各自的心理和阿长的个性特点。
阿长是一个 的人?
请用“阿长虽然 ,但是 ”的句式
说一说你对阿长的认识。
环节三:探究写法,感悟主题
1. 分析“先抑后扬”手法:
2.语言特色鉴赏:了解文中用白描写人的手法。
3.主题升华:
提问:为什么那么一本刻印十分“粗拙”的《山海经》
却成为鲁迅“最心爱的宝书”?
环节四:联结生活,文化传承
你身边是否有类似阿长的“小人物”?他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
结合鲁迅文末的祈愿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感悟对
平凡人的深切关怀。
2.作业布置:
基础巩固: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谈谈你对阿长的认识。
能力提升:以《我生命中的“阿长”》为题,用典型 事件和细节描写一位平凡而温暖的人(300字)。
阿长与
《山海经》
略写
无名无姓,切切察察→饶舌多事
日常粗俗,睡成“大”字→不拘小节
元旦塞橘,规矩烦琐→关爱孩子
长毛故事,伟大神力→淳朴善良
先抑
详写:为“我”买《山海经》→真诚热情
后扬
感激
怀念
敬佩
一、人物形象分析:阿长是一个 的人?
请用“通过课文 的描写,我看到了一个 的阿长”句式表达。
她是一个连真正名字也没有相貌平平甚至有些丑,饶舌多事、有许多麻烦的规矩、愚昧无知而又迷信的农村劳动妇女,但又有着淳朴、善良、和关心爱护孩子的美德。
第三课时:人物形象分析及写法探究
去掉阿长的缺点,不仅不能使阿长的形象更加完美,反倒大大削弱了形象原有的生命力。
阿长不识字、没有文化,不免粗俗,性格上有很多愚昧、迷信、落后的东西,这确实是她的缺点,究其原因,她享受不到教育的权利,不正是封建社会造成的吗?与其说是她的过错,不如说是她的不幸。
历史时代的原因,她不可能完美。但她性格的内核却是淳朴、真诚、热心、善良的,表明她身上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只有真实,形象才有生命气息,才能打动读者。
小贴士:本题可结合人物的时代背景去思考。
本文写了阿长很多的缺点,如果去掉这些缺点,好吗?
二、 合作探究,理解叙述视角
回忆性的散文一般采用两种写作视角:一是回忆中的视角;
二是写作时的视角。有时这两种视角会交织在一起。
《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两种叙述视角:
一是写作时成年鲁迅的视角,二是回忆中童年鲁迅的感受。
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妙处呢?
1.在回忆阿长的这篇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词语,体会文中“成年的我”与“童年的我”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品味视角之妙:
(1)“童年的感受”:
幼年鲁迅的童真表达
例如:第3段、5段、11段、14段、15段、17段、22段、25段、26段、27段。
从童年的“我”的视角叙述事件,充满了童真童趣,符合儿童心理,情感表达真实真诚、直白外露。
(2)“写作时的回忆”:
成年鲁迅的温馨回忆
例如:第1段、2段、12段、28段、29段、30段、31段
当时外界的黑暗让鲁迅先生感到压抑和悲哀,所以,从成年鲁迅的角度叙述事件,充满一种温情,这中温情有对阿长的怀恋和感激,愧疚与同情,也让鲁迅先生得以从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从温暖的回忆中汲取继续战斗的力量。
2.在文中,“童年的感受”和“写作时的回忆”有时又交织在一起,请找出来品一品。
品味视角之妙:
作者在文本中,常常用“大词小用”,既展现了童年的“我”的真实感觉,又包含着成年鲁迅对儿时的自己、对阿长的调侃。两种叙述视角的交织或交织使用,形成一种对比,产生一种幽默的效果。
例如:第1段、17段、19段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
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
妈说些话。
假如阿长现在还健在,她知道了鲁迅写的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 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 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 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证件照
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