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 课件(共33张PPT第二课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 课件(共33张PPT第二课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5 18:3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二课时
从课文的题目来看,你觉得这篇文章会写些什么呢?
2.《山海经》是一本什么书?
解题
阿长与《山海经》
1.阿长是谁?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姓名不详。浙江绍兴东浦人夫家姓徐,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做裁缝;她只生了一个女儿,后招进了一个女婿。在鲁迅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山海经》是我国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走近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2.《山海经》
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18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
骇    掳    震悚   惶急   
灸疮疤   诘问  渴慕   疏懒  
霹雳  孤孀 絮说  书斋  粗拙  
切切察察
读准字音
hài

sǒng
huáng
chuāng
jié

shū
Pī lì
shuāng

zhāi
zhuō
qièchá
jiǔ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
1.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重点写的是什么
称 呼 的 由 来
喜 欢 切 切 察 察
摆成“大”字的睡相
懂 得 许 多 规 矩
讲 长 毛 的 故 事
给“我”买《山海经》
重点
拓展延伸
姓名
不详
年龄
不详
籍贯
性别
昵称
阿长/长妈妈

不详
工作经历
喜 欢 切 切 察 察
睡成大字
懂得许多规矩
讲长毛故事
给我买山海经
阿长小档案
姓名:
身份:
文化程度:
人生经历:
综合鉴定:平凡的苦人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没文化的保姆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阿妈,恭喜......”“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
青年守寡的孤孀
“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永恒的敬意
环节一:情境导入
1. 检查预习:
课文写了阿长的哪些事件?作者对她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绘制情感变化曲线图)。
新的敬意
敬意淡薄
完全消失
不耐烦
不大佩服
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
憎恶
怀恋
先抑
后扬
空前的敬意
环节一:情境导入
2. 引入新课:
聚焦核心事件“买《山海经》”,思考:《山海经》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何这一事件让作者对阿长产生‘新的敬意’?
环节二:重点研读,剖析细节
1.学生速读第18-28段,概括“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 阿长买书的困难(如不识字、误称书名等)。
2.品析语言与情感:
(1)我得到阿长给我的《山海经》后有何表现?“霹雳”“震 悚”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2)为什么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并认为“她确有伟大的 神力。”
(3)“神力”指什么?联系阿长的身份,理解其“平凡中
的伟大”。
环节二:重点研读,剖析细节
3. 角色代入,深化共情:
学生活动1:学生模拟表演“阿长买书”场景,想象她与 店家的对话(如反复确认“有画的三哼经”),体会其
执着与爱心。
环节二:重点研读,剖析细节
3. 角色代入,深化共情:
学生活动2.学生品读课文“元旦吃福橘”部分,
同桌分角色表演这一场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
人物各自的心理和阿长的个性特点。
阿长是一个 的人?
请用“阿长虽然 ,但是 ”的句式
说一说你对阿长的认识。
环节三:探究写法,感悟主题
1. 分析“先抑后扬”手法:
2.语言特色鉴赏:了解文中用白描写人的手法。
3.主题升华:
提问:为什么那么一本刻印十分“粗拙”的《山海经》
却成为鲁迅“最心爱的宝书”?
环节四:联结生活,文化传承
你身边是否有类似阿长的“小人物”?他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
结合鲁迅文末的祈愿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感悟对
平凡人的深切关怀。
2.作业布置:
基础巩固: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谈谈你对阿长的认识。
能力提升:以《我生命中的“阿长”》为题,用典型 事件和细节描写一位平凡而温暖的人(300字)。
阿长与
《山海经》
略写
无名无姓,切切察察→饶舌多事
日常粗俗,睡成“大”字→不拘小节
元旦塞橘,规矩烦琐→关爱孩子
长毛故事,伟大神力→淳朴善良
先抑
详写:为“我”买《山海经》→真诚热情
后扬
感激
怀念
敬佩
一、人物形象分析:阿长是一个 的人?
请用“通过课文 的描写,我看到了一个 的阿长”句式表达。
她是一个连真正名字也没有相貌平平甚至有些丑,饶舌多事、有许多麻烦的规矩、愚昧无知而又迷信的农村劳动妇女,但又有着淳朴、善良、和关心爱护孩子的美德。
第三课时:人物形象分析及写法探究
去掉阿长的缺点,不仅不能使阿长的形象更加完美,反倒大大削弱了形象原有的生命力。
阿长不识字、没有文化,不免粗俗,性格上有很多愚昧、迷信、落后的东西,这确实是她的缺点,究其原因,她享受不到教育的权利,不正是封建社会造成的吗?与其说是她的过错,不如说是她的不幸。
历史时代的原因,她不可能完美。但她性格的内核却是淳朴、真诚、热心、善良的,表明她身上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只有真实,形象才有生命气息,才能打动读者。
小贴士:本题可结合人物的时代背景去思考。
本文写了阿长很多的缺点,如果去掉这些缺点,好吗?
二、 合作探究,理解叙述视角
回忆性的散文一般采用两种写作视角:一是回忆中的视角;
二是写作时的视角。有时这两种视角会交织在一起。
《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两种叙述视角:
一是写作时成年鲁迅的视角,二是回忆中童年鲁迅的感受。
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妙处呢?
1.在回忆阿长的这篇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词语,体会文中“成年的我”与“童年的我”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品味视角之妙:
(1)“童年的感受”:
幼年鲁迅的童真表达
例如:第3段、5段、11段、14段、15段、17段、22段、25段、26段、27段。
从童年的“我”的视角叙述事件,充满了童真童趣,符合儿童心理,情感表达真实真诚、直白外露。
(2)“写作时的回忆”:
成年鲁迅的温馨回忆
例如:第1段、2段、12段、28段、29段、30段、31段
当时外界的黑暗让鲁迅先生感到压抑和悲哀,所以,从成年鲁迅的角度叙述事件,充满一种温情,这中温情有对阿长的怀恋和感激,愧疚与同情,也让鲁迅先生得以从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从温暖的回忆中汲取继续战斗的力量。
2.在文中,“童年的感受”和“写作时的回忆”有时又交织在一起,请找出来品一品。
品味视角之妙:
作者在文本中,常常用“大词小用”,既展现了童年的“我”的真实感觉,又包含着成年鲁迅对儿时的自己、对阿长的调侃。两种叙述视角的交织或交织使用,形成一种对比,产生一种幽默的效果。
例如:第1段、17段、19段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
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
妈说些话。
假如阿长现在还健在,她知道了鲁迅写的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 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 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 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证件照
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