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蓦然(mò) 磅礴(bó) 铿锵(kēnɡ)
B.战栗(lì) 戛然(gā) 晦暗(huì)
C.羁绊(jī) 冗杂(yǒnɡ) 烧灼(zhuó)
D.瞳仁(tónɡ) 恬静(tián) 亢奋(kā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幅射 渺远 明淅 凝聚
B.严俊 搏击 淋漓 燥热
C.束缚 恬静 闭塞 困倦
D.蹦跳 闪射 瞳仁 震憾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22年北京冬奥会,让世界领略了中华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和合共生,感受到新时代中国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形象。
B.最近,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走红,读完此文我终于大彻大悟,在求学路上,苦难不能阻碍一个有志气的人。
C.从高空俯瞰正解冻的纳木错,漂浮的冰块散落在碧绿的湖面上,与远方的雪山相互辉映,这样的美景让人叹为观止。
D.政策一落地,校外培训机构开展的学科类培训就戛然而止了。
4.下面是李鑫同学写的一篇新闻报道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
2024年7月6日,“意象徽州——安徽省第一届油画写生展”在合肥时代美术馆开幕。
【甲】本次展览历经征稿、初评、收稿、复评和终评多个环节,共评出135幅入选作品,32幅获奖作品。旨在共同推动油画展览活动,助力形成展览活动的业界导向性和品牌效应,【乙】提高发现新生力量力推新人,持续推进安徽油画艺术事业的新发展。
(1)【甲】处有语序不当的语病,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处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B.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C.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D.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腰鼓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它来源于生活,又很好地表现了生活。
②腰鼓最初流行于陕西,后来在全中国流行。
③鼓框上有环,用绸带穿过使鼓悬挂在腰间,演奏时双手各执一鼓槌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
④腰鼓属打击乐器,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鼓长约30厘米,两面蒙皮。
⑤其在表演的形式和技巧上,变化极为丰富,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
A.②⑤④③① B.①④③②⑤
C.①②④③⑤ D.②①⑤④③
7.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 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2)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3)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A.拟人 排比 比喻
B.比喻 夸张 拟人
C.拟人 排比 夸张
D.拟人 夸张 拟人
8.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自成一段,将人物直接推到读者面前,兀立于天地之间,令人为之震撼。“茂腾腾”沸腾着生命的热烈,为下文写安塞腰鼓的粗犷、豪放奠定了基础。
B.“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按从小到大、从中心到四周、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表明鼓声给人们带来的刺激越来越强烈,直至最后达到人鼓合一的最高境界。
C.本文运用联想和想象,在描摹声音、舞姿的基础上,激情满怀地赞颂表演者的气质和伟力,赞颂黄土高原世世代代人民群众不屈追求和奋力拼搏的精神。
D.《安塞腰鼓》是一篇通过描绘西北“地域风情”来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和时代精神的叙事散文。
9.仿写句子。
例句: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仿句:这微笑,使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_____。
10.学习了《安塞腰鼓》,班里开展“中国鼓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成语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鼓”的成语。
(2)【材料探究】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请根据课文内容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几”的原因。
阅读理解
(一)阅读《安塞腰鼓》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看!——
②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④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⑤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⑥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⑦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⑧好一个安塞腰鼓!
⑨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⑩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11. 下列对选文的语言风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浪漫飘逸,灵动奔放
B.气势恢宏,节奏明快
C. 铿锵短句,激情澎湃
D.善用修辞,生动形象
12. 选文第②段第一句中“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三个词语可以调换顺序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13. 选文第⑨⑩段中,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和“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14.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请从结构和情感方面指出它的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冰灯
韩静霆
是绿蒙蒙的春天了,我还是执拗地想着哈尔滨严冬的冰灯。想起来,就仿佛又重新在那儿生活了一回似的,迷失在晶莹剔透的宫殿里了。
冬天也能燃烧呀,瞧着巧夺天工的冰灯,心不是热得像要化掉吗?在这儿,冰,与那个肃杀的“冷”字绝缘了。冰灯是足以在凄凄厉厉的北风中温存人们心灵的东西。望着活灵活现的冰雕小鹿,怎能怀疑它没有热烘烘的心脏?观赏冰琢的梅花,也分明感受到暖融融的春风的消息。描绘冰灯的美丽,语言显得多么乏力。“雪骨冰姿”似乎是可以入诗的,在这里不过是句大实话。世间又有什么东西能把冰灯比拟呢?水晶啦,白玉啦,全都在它面前黯然失色。谁见过水晶砌成的九级玲珑塔?谁听说过白玉堆出的插云仙女峰?再说画它更是不易讨好。你只能用背景去反衬冰灯,它本身是无色的透明体。可是,当月儿初上,冰灯就是凝固的月光了。白天呢,它又抱住冬天懒洋洋的太阳,闪烁着扑朔迷离的光彩。
赶到天暖了,冰融了,窄瘦的松花江结束了凝固的冬眠,变丰满了,粼粼的波涛载着桃花瓣儿流向远方了,冰灯又如何呢?它曾经是从松花江来的,它是江水的精魂,可它融化之后,无声地滋润了泥土,再也寻不到它的踪迹。
遗憾吗?
花树有春华秋实,硕果里藏着开花的回忆;人有青年暮年,白发时也能回顾曾经有过的黄金年华。冰灯却似乎只有青春,它来到世界上就美丽非凡。仿佛它鼓足了劲儿,漂漂亮亮装点一下冬天就情愿化为乌有了似的,半点痕迹也不留。
可是冰灯的姿影,却能在人们的心里找到。
所以我说,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
生命原来也同寓言一样呢,不能用长短衡量价值,重要的是内容。长寿的庸人,活着时已经在别人心里死掉了:“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样的人却在人们的怀念中获得永生。哦,说到人生,似乎扯远了。那么,朋友,你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之后,并不能留住那乐声呀,但它永久地强化着你的灵魂;你看罢芭蕾舞剧《天鹅湖》,无法阻止帷幕下落,可它依然在陶冶你的情操;你见过月夜悄然迸放的昙花罢?它拚着生命的全部孕蓄,仅作一次短暂的辉煌表演,可你忘得掉吗?
呵,冰灯,冰灯!它就是一个冬天的芭蕾,一支回旋在脑海里的优美乐曲,一个记忆中永恒的通体透明的生命!
是的,是温润的春天了,可我还是时时想着哈尔滨的冰灯。它给我的昭示是悠远的,假如能让我的生命全都换作青春,而寿命不得不缩短,我愿意。
15.作者旨在赞美“严冬的冰灯”,却从“绿蒙蒙的春天”落笔,这样写意在表明什么
16.将第二段的大致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分两层完整地概括出来:
①
②
17.综览全文,请阐述作者由冰灯的哪些特点,体悟到怎样的人生哲理?
1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在写景状物时,作者先用水晶,白玉作正面渲染,再用月夜、白天等背景作侧面烘托。
B.第三段写到天暖冰融,冰灯无声地融化了,渗入泥土,汇入江水,重作生命的轮回,凸现冰灯的青春活力。
C.文中连用《命运交响曲》《天鹅湖》和昙花三个比喻,意在说明“长寿的庸人,活着时已经在别人心里死掉了”的道理。
D.文章由冰灯的外在形象,写到融化消尽,再写到冰灯的生命永恒,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化地揭示了主题。
E.文章首尾呼应。开头时“执拗地想着”与结尾时“时时想着”突出说明冰灯令作者铭记在怀。
F.本文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将冰灯的温存与凄厉的北风对比,将冰灯的化为乌有与花树、人生的春华秋月、黄金年华对比,将悠远的昭示与缩短的寿命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活着
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 “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也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很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有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退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1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展开故事的方式非常巧妙。在一个充满阳光的下午,老人在树下休息时,向作者讲述了自己,老人歇够了,故事也随即终止,行文流畅自然。
B.福贵买牛时,在新丰市场碰上一头即将被宰杀的老牛,正是老牛的眼泪和伤心换来了福贵的同情,才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C.福贵掏钱买牛时,作者重点刻画了赤膊男人和周围人的哄笑,他们的言行与神态侧面烘托了老人行为的不可理解与他这次买卖的不划算。
D.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点出了老人在乡间生活的环境,增添了小说的意味,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和题目,使文章结构完整。
E.本文通过老人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他年少时的风光与落魄、与老牛的相遇及相依。老人的经历虽坎坷,但全文基调并不悲凉。
20.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21.本文主人公福贵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2.小说描写的对象是“老人和牛”,作者为什么以“活着”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答案
1、A 2.C 3.D 4.(1)本次展览历经征稿、收稿、初评、复评和终评多个环节 (2)提高 提倡 5.A 6.B 7.A 8.D 9.示例:冰冷的心立即变得温暖了 陌生的环境立即变得舒适了 疲倦的身躯立即变得有活力了 10.(1)示例:一鼓作气、重整旗鼓、偃旗息鼓、紧锣密鼓。(2)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具有2 000年以上的历史。原有迎神驱邪之意,逐渐成为习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其所以,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
11. A 12. 不可以调换顺序。因为“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三个词语从语法上来看是并列关系,但从情感表达上来看,一个比一个强烈,因此不能调换顺序。
13. 这是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撼力。(意思相近即可)
14. “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四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这句中的“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15.① 冰灯令作者难忘;② 冰灯给作者启示的久远。
16.① 冰灯给人热烈如火的感受;② 冰灯的美丽连语言和绘画也无法表达。
17.冰灯只能存在一冬,却能给人留下永久的印象,由此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能用长短来衡量,重要的是内容。
18.D E
19、E
20、①老迈年高;②饱尝活着的痛苦与艰辛;③表现出生命的韧性。
21、①乐观。在五个亲人相继离世后,想想还得活几年,就去买头牛与自己相依为伴。②善良。看见老牛辛苦耕耘了一辈子,最后要被宰杀而流泪,心生同情,就买下这头牛。③安然从容。给牛起名字时,心里美滋滋的,别人说他与牛相像时,他也乐得嘿嘿笑。
22、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