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词四首《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词四首《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5 21:2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新课导入
猜一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其词悲壮豪放,词风慷慨悲壮,抒发爱国精神,且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 chuǎn )、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把英雄的豪情和悲愤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兵占领,北方人民的深重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记。青年时代,词人就积极投身军事斗争,他集结两千余人起义,投奔抗金将领耿京部下,抗击敌人。在他率众投归南宋途中,辛弃疾亲自带领五十轻骑长驱直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立下卓著的功勋。回归南宋后,他历任湖北、江西、浙东等地安抚使,但朝廷没有再让他到抗金的前线。他一生反对和议、盼望早日恢复中原的主张,也未能为南宋小朝廷所采纳,而且两次被弹劾革职。
从42岁至68岁的漫长岁月,词人主要在江西上饶一带的农村中度过,把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情,都寄托在所写的词里。
题解: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词牌名
陈同甫,名亮,是辛弃疾的朋友。
赋,写作。
唐代乐曲中有《破阵乐》。《旧唐书· 音乐志》载:“《破阵乐》有象武事”,“舞者至百二十人,被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
解读文题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陈亮来访稼轩,两人痛饮。谈起了时局形势。陈亮气愤异常,朝廷权贵只知歌舞升平,苟且偷安。中原沦陷已历经六十余年,再不北伐讨虏,收复失地,中原百姓就难见复国的一天了。提起中原百姓,辛弃疾不禁想起了当年在山东沂蒙山的战斗生活,想起了豪爽的耿京。便取出宝剑,递与陈亮看,并给他讲述耿京的事情。陈亮不禁赞道:“想不到草莽之中竟有如此豪杰!”大有恨不相识之感。酒至酣处,陈亮舞起宝剑,辛弃疾引吭高歌,歌的便是此词《破阵子》。
解读文题
一生力主抗金。
下笔数千言立就,所作文章,笔力纵横驰骋,气势慷慨激昂。
为人豪迈,喜谈兵,曾多次上书,痛斥秦桧奸邪,倡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曾两次被诬入狱。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词作豪迈、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
两人才气相仿,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
陈亮
辛弃疾
思考:题目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词人豪放的词风。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初读感壮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壮在哪里?
从词中找出你能体现“壮”的词句,并谈谈你的理解。
再读明壮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五十弦,典故名,典出《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 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后常用以称瑟,亦指悲哀的乐曲、音乐。
出自《世说新语.汰侈》记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驳(bó)”,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再读明壮
用典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从分食牛肉、翻奏战歌、检阅军队具体描绘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壮观、豪迈,表现了官兵们昂扬的斗志。
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渲染了肃杀的气氛。
听觉角度,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
“秋”:
“翻”:
从形、声(视、听)两方面着笔,写吃肉奏乐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壮热烈的气氛。
再读明壮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运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惊险豪壮的战斗场面。
“马”和“弓”,这是战场上使用的东西。马飞快,追杀之速;弓如霹雳,杀敌之猛。
这两句让我们仿佛看到敌人狼狈溃逃,瞬间成为残兵败将,辛弃疾身先士卒,奋勇追杀,敌人纷纷落马,宋军大获全胜。
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激情,大气磅礴,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天下事”
指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大业。
“生前身后名”
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家、民族建立功勋的美名。
可怜白发生!
可怜:
1、诗人毕生的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
2、诗人的杀敌之策不被统治者采纳,致使收复中原大业不成,想要杀敌报国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愤懑。
3、诗人身已老迈,鬓已如霜,虽仍有杀敌报国之志,但仍赋闲在家,不得其用,壮志难酬。
4、诗人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杀敌报国的情景。
5、理想和现实尖锐对立,希望与失望的矛盾。
可叹。
词人因什么而“可怜”?
可怜白发生!
这一句词意急转,与首句相呼应,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沉痛的写出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这也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词尽而意不尽。
这是梦醒后的叹息, 直抒胸臆,欲抑先扬,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感慨。
军旅生活
战斗场面
远大志向
英雄迟暮
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豪壮
雄壮
悲壮



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感慨
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豪壮的军容
战争的激烈

醉里挑灯看剑
①作者闲居在家,内心愁闷,借酒浇愁,渴望重上前线,挥师北伐,只能带着这样的渴望在梦中回到连营。②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的场景。通过“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③连用三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心情苦闷、时刻不忘杀敌报国的壮士形象。④醉里挑灯看剑:动作描写、神态、细节描写,写出词人在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表达词人渴望早日奔赴杀敌战场的急切心情。
作者为什么“醉”?醉后为何“挑灯看剑”?体现出什么?
闲居在家,没机会去战场,只能在梦中回到连营。宝剑伴着他征战杀敌,是曾经的戎马生涯的见证。 表现出诗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现 实
梦 境
现 实
结构奇特巧妙
虚实结合
总结
本词通过巧妙的结构和虚实结合、对仗、用典、比喻等手法将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词人通过追忆当年的军营生活和战斗场景,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和悲愤。
主题
巩固练习
1.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充分表达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2.从形、声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的句子是:
3.诗人大气磅礴描写出将军率领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的场景的句子是:
4.词中抒发了诗人梦想力挽狂澜、希望恢复祖国河山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慨的句子是: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志同道合的朋友陈同甫的,“壮词”即豪放之词。
B.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生动。
C.上片实写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D.下片一、二句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从侧面衬托了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事的胜利。
C
C.有误,上片是作者回忆自己的军旅生活,是虚写,不是实写。
2.诗多偶句,词则有奇句。以奇句作结往往能起到一种突出点化的作用。请赏析这首词的最后一句。
词意急转,与首句相呼应,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阅读《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问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本词画横线红色的句子使用了 手法,抒发了词人 却 的抑郁与愤慨之情。
对比
忠心报国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2.阅读划直线句子,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句诗在你头脑中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
战士们欢心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大雪满弓刀(将军夜引弓)
3.除了《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之外,你读过的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有“弓”的诗句,请你写出一句 。
请以“致稼轩” 为题,为辛弃疾写一则颁奖词。
拓展写壮
为辛弃疾所写的颁奖词
也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只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却命运多舛,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虽已白发苍苍,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统一中原。长短句倾诉爱国情,豪放词抒写英雄志,他就是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
赏析:
“醉”表达了此人此时内心的愁闷,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他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剑”,是一种兵器,可见他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1、 “醉里挑灯看剑”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可怜白发生
词人的抱负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可怜白发生!
可怜:可惜。
直抒胸臆,欲抑先扬,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感慨。
1、诗人毕生的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
2、诗人的杀敌之策不被统治者采纳,致使收复中原大业不成,想要杀敌报国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愤懑。
3、诗人身已老迈,鬓已如霜,虽仍有杀敌报国之志,但仍赋闲在家,不得其用,壮志难酬。
4、诗人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杀敌报国的情景。
5、理想和现实尖锐对立,希望与失望的矛盾。
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醉梦中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词意急转,与首句相呼应,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沉痛的写出词人壮志难酬的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这也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词尽而意不尽。
这是梦醒后的叹息,表达了壮志未酬而人易老的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