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列夫·托尔斯泰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列夫·托尔斯泰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5 18:4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列夫·托尔斯泰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胡髭(zì)   尴尬(ɡà)  粗劣(liè)  两颊(jiá)
B.侏儒(zhū) 蒙昧(mèi) 甲胄(wèi) 纠缠(jiū)
C.广袤(mào) 无垠(ɡēn) 掩饰(shì) 鬈发(quán)
D.敦实(dūn) 颔首(hàn) 乡绅(shēn) 长髯(rán)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黝黑   覆盖   意趣昂然   粗制滥造
B.愚钝   摧毁   郁郁寡欢   暗然失色
C.缰绳   催眠   微不足道   麻木不仁
D.器宇   弥补   诚皇诚恐   神秘莫测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________了过来,又稳又准,________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________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________,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A.刺  切中  控制  探索
B.刺  击中  控制  探寻
C.扎  击中  抑制  探寻
D.扎  击中  抑制  探索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B.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看透并能观察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
C.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条条的真相来。
D.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即使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
5.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实力,信心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信心,拼搏只能是无本之木.
B.雨果说:“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
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给人类埋下了隐患?
D.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设计方案,融入了海洋、森林、高山、沙漠…等六大元索.
6.下列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   ?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A.他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B.这怎么会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呢
C.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D.他不会就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吧
7.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列句子。
(1)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2)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8.某班举行以“走近名人——托尔斯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为了营造活动气氛,请你紧扣活动主题,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一本好书,一生财富”,我们所学的教材及荐读名著中的人物,有许多都能给予我们积极的影响。请从下列作品人物中任选一位,根据例句在横线上仿写一句。
诸葛亮  藤野先生  托尔斯泰  贝多芬
例:我从诸葛亮身上,学到了公正无私,忠诚敬业。
我从 身上,学到了 .

(3)在介绍列夫·托尔斯泰时,一位同学列举了如下几部作品,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战争与和平》    B.《安娜·卡列尼娜》
C.《复活》 D.《简·爱》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这道目光就像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③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
(选自《列夫·托尔斯泰》有删改)
三段文字都在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但各有侧重,其重点分别是什么?
10. 第二段末引用高尔基“托尔新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的描述,有何作用?
11. 从选文中看出托尔斯泰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乔 叶

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咸,再无旁忧。
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走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者”,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盏互丘连,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寥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內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粤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于知晓学习的人的一种额外的奖赏。
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
12.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一句话概括。

13.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

14.第二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5.第四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6.联系第五段内容看,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挂在墙上的弦子
刘庆邦
高新月家里的墙上挂的弦子是一把曲胡。曲胡没有被装进琴盒,也没有被装进布袋,就那么无遮无盖地挂在床边的北墙上。
弦子属于高新月的丈夫潘明华,全家只有潘明华一个人会拉。如今潘明华外出打工去了,高新月不会拉,女儿更不会拉,弦子便上了墙,闲置下来。
当年潘明华要出去打工时,对他的弦子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似乎有些不舍。
高新月看出了他的不舍,问他:“怎么,你想带着你的弦子吗?”
潘明华明白妻子的意思,承诺说:“你在哪里,弦子就在哪里,弦子我只拉给你一个人听,一辈子都是这样。”
潘明华在外面打工没有固定的地方,每年只有在过中秋节或过春节的时候,才回来一次或两次。潘明华每次回家,都会主动把弦子从墙上取下来,转一转轴子,调一调弦,为妻子拉上一曲两曲。
这年离中秋节还有三天,老天爷下起了雨。雨是秋雨,也是连阴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雨下得没黑没白,到处都湿漉漉的。地是湿的,天仿佛也变成了湿的。石榴树的叶子是湿的,连院子里那根晾晒衣服的铁丝,都挂满了晶亮透明的水珠。高新月转脸看见了挂在墙上的弦子,翻身起来,拿起鸡毛掸子,着手清理弦子。其实弦子干净得很,称得上一尘不染。因为她过一两天就用鸡毛掸子上上下下掸一遍,决不允许灰尘在弦子上停留。鸡毛掸子不是弓子,但高新月仿佛产生了幻觉,竟然听到弦子悠悠地响起来,一响就响得很远……
回过眼来,高新月看了一眼挂在墙上的弦子。琴码是用高粱莛子做成的,那么响在她脑子里的乐曲就是高粱曲。油绿的高粱苗子一天一个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满地嗞嗞作响,都是高粱拔节的声音。风来了,演奏正式开始。风小的一阵,它们的演奏嘈嘈切切,如同爱的低吟浅唱。风大的一阵,整块地里的高粱叶子哗哗作响,如千众欢呼,万众鼓掌。更大的一阵风来了,高粱叶子一路翻卷着向远方涌去,把乐曲带到了天边。雨来了,当密集的、珍珠般的大雨点子打在高粱叶子上时,每片高粱叶子无不欢快得浑身哆嗦,好哇,好哇,痛快,太痛快了!在大雨中,它们全身的每一个细胞似乎都跳起了舞蹈。随着夏天过去,秋天到来,高粱的穗头逐渐变红。当高粱的面孔红得像饱经风霜的老农,它便沉静下来,低下了头。至此,高新月脑子里响起的高粱曲就接近了尾声。
过了八月十五,月亮一天比一天升起得晚,到了八月十九这一天,高新月和女儿都吃过了晚饭,女儿都睡着了,月亮才慢慢地从东边升起来。月亮照得院子里白花花的,像撒了一地碎银。人间月亮共一轮,乡下有月光,城里也会有月光,她猜不着潘明华这会儿在月光下干什么。
入冬下第一场雪的时候,高新月收到了潘明华的一封信,说等他回家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拉弦子给她和女儿听。高新月把信读了两遍,到墙边把琴杆摸了摸。琴杆十分光滑,比琢玉还要滑手。琴杆除了光滑温润如玉,还有些发红。高新月知道,琴杆如此光滑,都是潘明华的师傅和潘明华用手磨出来的。琴杆有些发红,那是因为琴杆里渗进了他们师徒的汗水和血液。看到梨木琴杆,高新月脑子里响起了梨花曲。因窗外下着雪,梨花曲自然而然地就过渡到了雪花曲。雪花不开则已,一开就是天也白,地也白,房也白,树也白,白得混混沌沌、苍苍茫茫。潘明华说了,过年要回来,雪花曲没让高新月觉得冷,反而让她感到了融融的暖意。
潘明华到家的时间是腊月二十八的晚上,他放下行李,拉开拉杆箱,从箱子里取出给妻子和女儿买的新衣,还有过年用的烟、酒、糖等,就去里间屋看那只挂在墙上的弦子。林高新月注意到,潘明华进家时,手上戴着一双黑色的皮手套。直到他用右手从墙上取下弦子,仍没有脱下手套。
“你的手怎么啦,没事吧?”
“没事儿,不耽误拉弦子。”
潘明华这才把手套摘下来了。
高新月一看见潘明华的手,顿时打了一个寒战,原来潘明华的右手残了,五个指头中,小拇指没了,无名指没了,中指只剩下半根。
“我的老天爷,你的手咋成了这样子!”
“没事儿,右手在工地上受了点儿伤,不耽误给你拉弦子听。幸亏没伤到左手,要是伤到左手就坏了,就拉不成弦子了。”
潘明华在床边坐下,为拉弦子移了码子,转了轴子,调准了弦音,右手两根半手指捏住弓子,左手在琴杆上下移动,就拉了起来。他拉了一会儿,眼泪从眼角涌出,顺着两边的鼻凹流了下来。
高新月的鼻子一酸,也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她对潘明华说:“明华,咱不拉了好吗?不拉了好吗……”
潘明华没有中断拉弦子,他把弦子一直拉下去,拉下去。
(选自《小说月报》2022年第3期,有删改)
1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新月清扫一尘不染的弦子,一方面是因为勤劳,另一方面是因为她百无聊赖,以此打发时间。
B.“没有被装进琴盒,也没有被装进布袋”“无遮无盖”等细节为下文睹物思人的情节作铺垫。
C.小说通过描写高粱的情状,生动地表现了高粱曲张弛有度的美,侧面塑造了高新月热爱音乐的形象。
D.小说开头交代了潘明华打工的相关情况,表现了他谋生的艰难,为下文手指因工折断埋下伏笔。
1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对雨、石榴叶、铁丝等的描写,突出了环境的“湿”,既表现了秋雨的连绵,也烘托了高新月孤独落寞的心境。
B.小说以潘明华“把弦子一直拉下去,拉下去”作结,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C.小说的语言通俗又不失细腻隽永,对月光、冬雪的描写富有诗意,主人公的名字“新月”“明华”彼此呼应,美好且有寓意。
D.小说意蕴丰富,既有对以潘明华为代表的农民工命运的同情,还通过潘明华及其师傅对弦子的珍爱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19.请简要分析“弦子”在小说中的作用。
20.你认为潘明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D 2.C 3.B 4.A 5.D 6.C 7.(1)用两个比喻,形象地写出托尔斯泰目光犀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托尔斯泰的眼睛具有人类面部最丰富的情感,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通过他的作品准确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8.(1)示例:读巨人著作,做时代先锋。(2)示例:藤野先生/托尔斯泰 生活简朴,治学严谨,公平正直,待人热情/直面人生,勇斗苦难,为人类奉献不朽杰作 (3)D
9. ①突出其犀利,有穿透力;②侧重其丰富多样性;③彰显其天赋和看透真相的洞察力。
10. 采用夸张的手法,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增强生动性和感染力。
11. 既森严可畏,又和蔼慈善,既多情伤感,又思想深邃。
12.成长是一件最漫长、最丰饶、最深情的事情。 (意思对即可)
13.说明对“成长”持不正确的认识具有普遍性,含蓄表明了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
14、内容上,强调小时候对“成长”的认识是错误的。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15、必要的积蓄过程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16、让知晓学习的人永远在成长,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
17.B 18.D
19.①是行文线索,贯穿始终,串联起高新月与潘明华的相思相守的故事。
②有利于丰富人物形象,夫妇俩爱弦子,体现了他们有高雅的情趣。
③具有象征作用,象征着夫妻二人琴瑟和谐、相濡以沫的感情。
④有利于凸显主题,表现对潘明华、高新月的坚韧品质、热爱生活的赞美。
20.①热爱音乐(弦子)。潘明华每次回家都要拉弦子,他的手把琴杆磨得光滑如玉。
②坚韧。潘明华为了家庭外出务工,手指伤残,“他把弦子一直拉下去”体现了他在苦难前坚韧的态度。
③热爱生活。潘明华爱拉弦子,生活富有情趣,手指伤残后“把弦子一直拉下去”体现了他在苦难前仍热爱生活的态度。
④关爱家人(有家庭责任心)。为了谋生,潘明华常年外出打工,打工回来即从箱子里取出给妻女买的新衣,还有过年用的年货。
⑤深爱妻子。把弦子留在家中,承诺只为妻子拉弦子,可以看出对妻子的爱和忠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