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速览·第二单元
(全新教材全面汇总)
《黄河颂》
一、教材知识清单
(一)文学常识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他的诗作多以抗日救亡为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战斗性。
(二)易错读音
巅(diān)、澎湃(péng pài)、狂澜(lán)、屏障(zhàng)、哺育(bǔ)、九曲连环(qū)。
(二)易错字形:
摇篮、体魄、赞歌、浩浩荡荡、澎湃、狂澜、屏障、哺育
(三)词语理解
1.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
2.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3.狂澜:巨大而汹涌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4.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遮挡。
5.哺育:喂养;培育教养。
(四)文章主题
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对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的赞美,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二、教材内容详解
句子 详解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开篇点明黄河的英雄气魄,奠定了全诗豪迈激昂的感情基调,展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为下文歌颂黄河做铺垫。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黄河波涛汹涌、水流湍急的雄伟景象,突出了黄河的气势磅礴。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哺育作用,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将黄河比作巨人,赋予黄河人的形象,体现了黄河的雄伟壮观和伟大坚强,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表达了对黄河的崇敬。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直抒胸臆,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强化了诗歌的主题,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核心问题质疑
(一)意象运用方面
诗歌中反复出现 “啊!黄河!” 这一语句,这样写会不会显得单调?有什么作用?
答案:不会显得单调。“啊!黄河!” 在诗中反复出现,构成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从结构上看,它将诗歌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屏障、是民族的伟大精神象征等方面进行歌颂,使诗歌层次分明。从情感表达上看,这种反复咏叹强化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使情感更加充沛、强烈,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抒情方式方面
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有什么效果?
答案: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和借物抒情相结合的抒情方式。诗人通过直接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伟大坚强等,如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 等语句,直接抒发了对黄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人借黄河这一意象,将对黄河的赞美与对中华民族的赞美融合在一起,借黄河的伟大形象来抒发对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精神和不屈意志的歌颂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含蓄,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老山界》
一、教材知识清单
(一)文学常识
陆定一,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革命斗争生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易错读音
惊惶(huáng)、苛捐杂税(kē)、缴租(jiǎo)、攀谈(pān)、峭壁(qiào)
骨碌(gū lu)、咀嚼(jǔ jué)、呜咽(yè)、督促(dū cù)、灌输(guàn shū)
(三)易错字形
黎明、惊惶、道歉、篱笆、峭壁、骨碌、咀嚼、呜咽、督促、灌输。
(三)词语理解
1.惊惶:惊慌,恐惧。
2.苛捐杂税:指反动统治下苛刻繁重的捐税。
3.攀谈:拉扯闲谈。
4.峭壁:像墙壁一样陡立的山崖。
5.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6.呜咽:低声哭泣;形容凄切的水声或丝竹声。
7.督促:监督催促。
(四)文章主题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材内容详解
句子 详解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火把比作 “之” 字形,形象地描绘出了红军战士夜间行军时火把蜿蜒曲折的壮观景象,体现了山路的陡峭和行军的艰难,同时也展现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通过环境描写,从触觉、视觉等角度,写出了夜晚的寒冷和山谷的险峻,“像巨人一样矗立”“像一口井” 等比喻,突出了山势的雄伟和山谷的幽深,衬托出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下的坚强意志。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敌人飞机以人的 “叹息” 情感,既表现了敌人的无奈和无能,又从侧面反映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以及对敌人的嘲讽。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直接点明主题,突出了红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翻越老山界的伟大胜利,表现了红军战士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大的战斗力。
三、核心问题质疑
1.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叙述翻越老山界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叙述,使文章叙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读者能够跟随红军战士的脚步,清晰地了解到他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经历的事情和遇到的困难,如从山脚到山腰再到山顶的行程变化,以及夜晚在山腰宿营的经历等。这种叙事顺序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艰难过程,感受到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2.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如对红军战士睡觉姿势、吃东西等的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红军战士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对睡觉姿势的描写,“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体现了夜晚的寒冷和战士们住宿条件的艰苦,突出了他们不畏艰难的精神。对吃东西的描写,“我们的战士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展现了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下的乐观和满足,表现了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团结互助的精神,使红军战士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让读者更能体会到革命的艰辛和伟大。
《谁是最可爱的人》
一、教材知识清单
(一)文学常识
魏巍,当代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以及对革命英雄的赞美。
(二)易错读音
摁倒(èn)、迸裂(bèng)、掰断(bāi)、过瘾(yǐn)、犁耙(lí pá)、豁亮(huò )、坚韧(rèn)、淳朴(chún pǔ)、谦逊(qiān xùn)、覆灭(fù )。
(三)易错字形:
胸膛、熄灭、迸裂、掰断、过瘾、犁耙、豁亮、坚韧、淳朴、谦逊、覆灭。
(四)词语理解
1.坚韧:坚固有韧性。
2.淳朴:诚实朴素。
3.谦逊:谦虚恭谨。
4.覆灭:全部被消灭。
(五)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记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崇高品质,歌颂了他们是 “最可爱的人”,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二、教材内容详解
句子 详解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四个方面高度概括了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二十一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马玉祥比作秋天田野里的红高粱,形象地写出了马玉祥淳朴可爱的形象,体现了他的质朴和充满活力,为下文叙述他的英勇事迹做铺垫。
“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 通过语言描写,直接表现出马玉祥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对敌人的仇恨,突出了他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的革命热情和战斗意志。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引发读者的思考,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志愿军战士的可爱和伟大,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效果。
三、核心问题质疑
1.文章选取了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救朝鲜儿童、防空洞谈话这三个事例,这些事例有什么代表性?
答案:松骨峰战斗体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是对敌人的顽强抗击,展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残酷,突出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马玉祥救朝鲜儿童,体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无私救助,彰显了国际主义精神,展现了他们善良、勇敢、富有爱心的品质;防空洞谈话则从战士们的内心世界出发,表现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突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三个事例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使 “最可爱的人” 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2.本文在叙事中穿插了大量的抒情和议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在叙事中穿插抒情和议论,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抒情和议论能够直接表达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之情,如 “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志愿军战士的伟大。同时,抒情和议论还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志愿军战士行为的意义和价值,使读者对 “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一主题有更深入的认识,提升了文章的思想境界。
《木兰诗》
一、文学常识
1.乐府诗: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诗是由乐府机关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2.《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 “乐府双璧”。这首诗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二、原文翻译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可汗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代替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东阁的门,坐在我西阁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三、重点实词
1.当户织:对着门织布。“当” 意为对着。
2.军帖:征兵的文书。
3.可汗: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4.市鞍马:买马鞍和马匹。“市” 是买的意思。
5.鞯:马鞍下的垫子。
6.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7.万里赴戎机:奔赴万里之外的战场。“戎机” 指战争。
8.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 是越过的意思。
9.朔气:北方的寒气。
10.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11.策勋:记功。
12.强:有余。
13.郭:外城。
14.扶将:扶持。
15.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16.霍霍:磨刀的声音。
17.著:穿。
18.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19.帖:同 “贴”。
20.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四、重点虚词
唯
只。如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但
只。如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何
什么。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五、重点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展现了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英姿。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北方寒冷的气候和艰苦的战斗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过对木兰回家后梳妆打扮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木兰恢复女儿身的喜悦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以比喻作结,巧妙地解答了伙伴们的惊奇,同时也表现了木兰的机智聪慧,富有生活情趣。
六、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叙述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善良、不慕名利的巾帼英雄形象,歌颂了木兰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七、现实意义
1.树立榜样
木兰的形象为现代女性树立了榜样,鼓励女性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敢坚毅,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2.弘扬传统美德
木兰替父从军体现了她的孝道和责任感,这种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价值,提醒人们要关爱家人,勇于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3.倡导平等观念
木兰诗打破了古代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强调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它激励着人们追求性别平等,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
4.培养爱国精神
木兰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奔赴战场,保家卫国。这种爱国精神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鼓励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