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时练习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zūn)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kǒng)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zūn) 照 彷( )徨 (kǒng) 慌 埋( )头读书
(2)文段中意思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的词语是 。
(3)文段中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2.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断定他大概是小红的哥哥。(删去“大概”)
B.他经常回忆过去的往事。(删去“过去的”)
C.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将“改进”改为“提高”)
D.我们要认真克服并善于发现学习上的困难。(将“克服”与“发现”调换位置)
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②《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③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④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⑤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A.④③②⑤① B.④⑤③①② C.①④③②⑤ D.①②④③⑤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全球蔓延的疫情,中国没有袖手旁观,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有需求的国家伸出援助之手,展现出我泱泱大国的博大胸怀。
B.一些“吃播”标榜“大胃王”吸粉,实则暴饮暴食、假吃真吐,如果主管部门对这一现象不知所措,势必造成大家对餐饮浪费现象见怪不怪。
C.奋斗的道路往往荆棘丛生,青春的旅途也不会一帆风顺。
D.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
5.下面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B.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C.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D.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二、综合性学习
6.学习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后,八年级(1)班班委拟组织“学科学精神,强实践能力”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班长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行动起来,积极参加科学实践活动!”而小明却说:“实践活动太浪费时间,还不如在教室里背实验过程呢。”针对他的观点,请你对他加以劝说,让他积极参加科学实践活动。
(3)班级拟出一期主题为“强实践能力”的黑板报。请你写出你参与活动的心得,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30字左右)
7.学习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后,八年级(1)班班委拟组织“学科学精神,强实验能力”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请你为这一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班长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行动起来,积极参加科学实践活动!而班上的小明却说:“实验太浪费时间,还不如在教室里背实验过程呢。”针对他的观点,请你对他加以劝说,让他积极参加科学实验。
三、现代文阅读
8.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回答各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
④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⑤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比较选文第⑤段与下面这则材料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并简要分析各自的作用。
1972年丁肇中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曾经比喻道:“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⑦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⑨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⑩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9.1990年,丁肇中的文章《怀念》获得《瞭望》周刊组织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颁奖大会上,丁肇中发表了这篇演讲,请你结合文章①②两个自然段内容,说说丁老先生开场时是如何进入演讲主题的?
10.文章举王阳明和自己的经验两个例子,分别想要印证什么观点?
11.仔细阅读⑥-⑩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层层推进,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这一观点的。
12.从这篇演讲词中,你得到哪些演讲稿的写作启示呢?请列举出四个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章选段,完成题目。
【甲】
节选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①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予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予,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②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乙】
①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丁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做细致的实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②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③那一天他们工作得很辛苦,照道理这两位学者此刻应该休息了。但是比埃尔和玛丽并不总是照道理行事。……几个月以来使比埃尔和玛丽入迷的镭的真相,实际上比他们以前天真地希望着的样子还要可爱。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在这个黑暗的棚屋里没有柜子,这些零星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桌子上;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
节选自《美丽的颜色》
13.根据内容填空
这两段话分别描述了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展示了两种不同的视角。甲段作为一篇大会上的演讲稿,作者重在 ,强调了 ,乙段则主要通过记叙、 等表达方式,展现居里夫妇 。
14.甲段举了中国学生大都功课很好却轻视实验的例子和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目的是为了阐明 ,从而论述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15.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16.结合两篇文章,说说今天的学生应该怎样做研究?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时练习》参考答案
1.(1) 遵 páng 恐 mái
(2)一帆风顺
(3)举例论证
2.D 3.A 4.B 5.B
6.(1)(示例)感受科学魅力,提升操作能力。
(2)(示例)小明,记住实验过程固然重要,但是强化动手能力同样重要。如果只是背诵实验过程,没有动手实践的能力,我们也不会在科学道路上走得远。快来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吧!
(3)(示例)我爱科学实践,它给了我学习的动力,给了我创造的信心,给了我前行的力量。
7.(1)(示例):感受科学魅力,提升操作能力。
(2)(示例):小明,记住实验过程固然重要,但是强化动手能力同样重要。如果只是背诵实验过程,没有动手实践能力,我们也不会在科学道路上走得更远。
8.选文第⑤段运用举例论证,举“我”个人经验的例子,证明了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使论证更具体形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则材料运用了比喻论证,阐释了科学实验虽然艰巨、复杂,却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使论证更生动形象,道理深入浅出。
9.①第①自然段首先表达对活动主办方授其特别荣誉奖的感谢,说明自己写《怀念》这篇文章的初衷;接着由父亲接受的教育谈到自己接受中西方两种教育,自然过渡到谈中国学生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话题;②第②自然段引用传统教育《大学》中的“格物”和“致知”两个词语明确主题——学习自然科学要就要实地探察,进行实验。 10.①举王阳明的例子是为了印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②拿自己的经验是为了印证中国学生往往理论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需要拿主意时不知所措的观点。 11.①首先,以自己对科学研究的认识,提出科学上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这一观点;②其次,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③接着,用竹子性质的探察例子,阐述实验的过程和要求——要求积极的探测,需要细致具体的计划,还要有恰当的目标;④最后,用基本知识的突破不常有,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两大现象来佐证观点。 12.①演讲内容观点要鲜明,最好开头就亮明自己的观点;②可以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进行观点印证;③写作思路要清晰;④演讲的内容要吸引人,迎合听众的需求,讲听众需要的,讲有现实意义的;⑤语言多用口语,易于听众理解;⑥引用难理解的词汇要进行解释,或者讲明出处。
13. 议论(论述、阐述) 强调了实验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地位 描写 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实验研究付出的艰辛) 14.中国传统教育中过分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验)的现象。 1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她“—个人”比作“一家工厂”,形象地突出了玛丽工作之艰巨,所遇到的困难之大,进一步赞扬了她坚定的科学信念和执着的追求。 16.积极的探测;制定细致具体的计划,为实验选定适当的目标,实验中有眼光,勇气,判断力和灵感;献身科学,执着、坚定的科研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