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部编版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己》课时练习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语段,完成下面的小题。
①《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②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让我们看到这一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③他好吃懒做,胡子乱蓬蓬,脸上常带伤疤,(kuò chuò)时来酒店便会 (掏 付 排 拿)出九文大钱,要一(dié)茴香豆,温两碗酒;他最落魄时,双腿被打折,用手“走”来,被取笑时,却说是跌断的。④他是一位在科举制度下落败的迂腐可笑的知识分子,鲁迅用“孔乙己”这个叫人半懂不懂的绰号作为主人公的名字,既是对人物性格的嘲弄,又是对封建社会的蔑视和讽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字词。
一(dié) (kuò chuò)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打折( ) 跌断( )
(3)语段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你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病句:第 (填序号)句,有 的语病。
修改意见: 。
(4)选择恰当的词填写在语段横线处。
(5)找出第④句画波浪线句子的定语部分。
2.阅读《孔乙己》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①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②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③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④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下面句后括号内对该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B.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仍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说明掌柜没有丝毫同情心。]
C.孔乙己道:“跌断,跌,跌……”,他的脸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断断续续的回答主要说明孔乙己屡遭折磨,因身体衰弱而说话有气无力。]
D.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我”毕竟入世未深,不像别人那样冷漠,表现了“我”对孔孔乙己的怜悯。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夕,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用孔乙己的悲剧抨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B.《孔乙己》以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撷取孔乙己人生中的几个典型片段构成情节,布局精巧。
C.《孔乙己》中,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对比,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病态,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D.《孔乙己》中既有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也有对自然环境的描写。
4.下列文化常识、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中小福子的死是压倒祥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后,样子便屈服于命运,成了好占便宜、麻木潦倒的行尸走肉。
B.《简·爱》中简·爱强烈自卑,不懂反抗,被其他的女性戏弄、嘲笑。
C.《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列子》中还有很多寓言,如“夸父逐日”等。
D.小说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往往能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世态人情。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莫泊桑笔下的于勒、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都让我们难以忘记。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对那些诽谤、诅咒的言论不屑置辩。
B.读到“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的情节,小雅同学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C.人的一生,有艰难困苦的逆境,也有峰回路转的风景。
D.老王下班回家后仍然琢磨厂里的工作,全然不管妻子在旁边如何唠唠叨叨。
二、综合性学习
6.为引领同学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小说世界,学校拟举行“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活动一:以书为乐】请把下面句子中画横线的文字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小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表现现代生活比建筑、绘画、诗歌、音乐表现得更好。
——[美国]弗兰克·诺里斯《小说家的责任》
(2)【活动二:拟写标语】为烘托活动气氛,请你参考对联的格式要求,仿照上半句,完成标语的拟写。
上半句:沉醉小说世界
下半句:
(3)【活动三:设计活动】为丰富活动形式,请再设计两个活动项目。
项目一:介绍小说知识
项目二:
项目三:
(4)【活动四:畅说人物】请从“杨志、孔乙己、范进、于勒”中挑选一个人物,仿照示例写心得,不超过60字。
示例:祥子,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拉着一辆黄包车在烈日和暴雨下四处奔跑,我从中读出了下层百姓生活的辛酸苦难。
三、语言表达
7.下列语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刻画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
(3)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四、现代文阅读
还 债
肖曙光
①驴蹄声由远及近响起,常公子知道宁掌柜来了,他心里一阵发慌,连忙迎出门去。矮瘦的宁掌柜撇脚从草驴上下来,定定地看着常公子,看得他面红耳赤。
②宁掌柜,能不能再宽恕几天?
③又去赌了?有钱赌博,无钱还债?
④常公子低着头,一脸窘态。
⑤常家先前是大户人家,在都梁城里有十余间绸缎铺。常公子参加过几次乡试,都名落孙山,就淡了心,不再考取功名。无所事事的常公子爱上赌博。常老爷多次劝说无效,一怒之下把他从赌场绑回来,吊在屋梁上一顿毒打。伤好之后,常公子又偷偷去赌博。常老爷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家道从此败落。
⑥船漏偏遇顶头风,宁掌柜偏偏在这时候上门讨债。虽说宁掌柜在都梁城开了几间饭铺,但比起常家还是小生意人,常家何曾欠他的银子?宁掌柜拿出张字据晃了晃,说是常老爷欠下的。常公子想起父亲临终前,交代要他还宁掌柜的银子,那这就是千真万确的事。常公子认了,父债子还,天经地义。一百两银子搁过去根本不算事儿,但现在就像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⑦常公子昨晚又去赌了一把,把家里仅有的十两银子输光了。面对宁掌柜,他的头摇得像拨浪鼓,没有了,都没有了,连买米的钱也没有了。
⑧也罢,再宽恕你几天。宁掌柜说完,掏出几枚铜钱撒在地上,拿去,免得饿死没人还债。
⑨嫌少?看着像木桩样戳在那里的常公子,宁掌柜阴着脸呵斥道。常公子按捺住心里的怒火,蹲下身子,将铜钱一枚枚捡起。一枚铜钱滚到宁掌柜脚边,常公子想上去捡,宁掌柜一脚把那枚铜钱踩住。常公子想捡又捡不了。常公子被戏弄了一番,灰头土脸地蹲在那里。街坊们指指点点,常公子的颜面丢尽了。
⑩常公子一咬牙,不再去赌博。他脱了长衫,换上短褂。当了家里仅有的一根银簪子,在十字街头开了家烧饼铺。生意不温不火,常公子焦灼不已。
一天,驴蹄声再次响起,宁掌柜又来。
宁掌柜不说话,径直走进铺子。拿起一个烧饼,闻了闻,说,香。又撕下一块,送进嘴里,慢慢细嚼起来。然后,冲常公子微微一笑,还挺酥脆,只是……他扭头四周看了看,说,为何这般冷清?
常公子低着头,长叹一声。
宁掌柜摇摇头,撇脚上了草驴,驴蹄声声像是踏在了常公子心里。
烧饼铺的生意一直不见起色。这天,常公子烤了两笼烧饼。一直到下午,只卖出了三个。他心灰意冷,心里盘算着明天不开市了。
正要离开铺子,几个人一边走过来,一边嚷嚷道,买烧饼!买烧饼!
不卖!不卖!常公子冲他们回道。
一个人拉住他,说,我们要买你的烧饼,去饭铺喝羊汤。宁掌柜说了,汤不单独卖,必须拿上烧饼,才能买羊汤。
另一个人说,你的烧饼酥脆,饭铺的羊汤鲜香,吃烧饼喝羊汤,绝配!
还有这等事?常公子不敢相信。
烧饼铺的生意一天一天兴旺。
烧饼铺外,又响起了驴蹄声,常公子知道宁掌柜讨债来了。
不过,这次常公子不再慌张,他把早已准备好的银票递给宁掌柜。宁掌柜捋着胡须,冲他微微一笑,却不接银票,而是掏出一张字据给他。字据上写道:宁三坤借常云恺白银一百两。
趁着常公子发愣的当口,宁掌柜道出了事情原委。那年,宁掌柜家遭遇劫匪,常老爷慷慨解囊,借给宁掌柜一百两银子,让他重整家业。后来,宁掌柜要还银子,常老爷不仅不要,还把借据还给了他。
银子你想要,随时可以来拿。宁掌柜对常公子说,又递给他一张纸,这是羊汤的配方。以后你卖羊汤配烧饼,鲜汤酥饼不分家。
宁掌柜撇脚上了草驴,瞥见常公子眼中的感激,宁掌柜一阵感慨:常老爷,您生前托付的事总算完成了,没辜负您呀。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3月)
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公子知道宁掌柜来了,他心里一阵发慌。”此处交代,给读者制造悬念。
B.宁掌柜的每次出场总是未见其人,先闻驴蹄声。这种写法既符合认识人物的步骤,也符合常公子当时的心理状态。
C.第 段,宁掌柜“冲常公子微微一笑”;第 段,“宁掌柜捋着胡须,冲他微微一笑”。两次“微微一笑”,宁掌柜的心态是完全一样的。
D.结尾轻松自然,水到渠成,比较合情合理。
9.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百两银子搁过去根本不算事儿,但现在就像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宁掌柜说完,掏出几枚铜钱撒在地上,拿去,免得饿死没人还债。
10.请分析第⑤段在小说中的作用。
11.第⑩段中有句“他脱了长衫,换上短褂”,《孔乙己》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试分析这两句话在两篇小说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②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③“阿!闰土哥,——你来了?……
④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⑤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⑥“老爷!……”
⑦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⑧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⑨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⑩“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闫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乙】
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②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③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④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12.请分别概括选文中闰土和孔乙己的形象。
13.请按要求品味下面的句子。
(1)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3分)
(2)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3分)
14.“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一句在乙选文中反复出现,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15.如果能穿越时空和鲁迅先生对话,你会对这位先驱者说些什么呢?请联系选文内容和链接资料说一说。(50字左右,3分)
【链接资料】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睡熟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呐喊>自序》
五、作文
16.课文中写到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走时他“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文章结尾又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请根据课文内容,并发挥你的想象,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再续写一个小说结局,200字左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己》课时练习》参考答案
1.(1) 碟 阔绰
(2) shé diē
(3) ① 搭配不当 应删去“和强烈的呐喊”
(4)排
(5)一位在科举制度下落败的迂腐可笑的
2.C 3.A 4.B 5.B
6.(1)小说之所以重要
(2)示例:品味人物悲欢
(3) 示例:项目二:表演小说剧情 项目三:猜想小说中的经典人物
(4)示例一:杨志,一个梁山泊的英雄,挥着一把朴刀在刀光剑影中搏杀,我从中读出了一个豪迈英雄的赤子之心。
示例二:孔乙己,一个旧社会的读书人,摇晃着脑袋在酒馆里数着茴香豆喝酒,我从中读出了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的迂腐与自命清高。
7.(1)肖像描写。写出了他尚有劳动能力但又不肯劳动、好逸恶劳的性格特点,以及精神萎靡颓唐、生活穷困潦倒、因偷窃而经常挨打的现状。(2)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刻画了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3)动作描写。“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生活境地,说明他穷困潦倒到了极点。
8.C 9.(1)①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②形象地写出常公子极其贫困的现状,表现出宁掌柜提出的欠债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
(2)①采用动作描写,②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宁掌柜为了逼迫常公子自己谋生,而故作傲慢无礼(轻视、瞧不起)的情态。 10.①第⑤段属于插叙,②介绍了常公子身份、家庭现状,③为下文宁掌柜讨债、常公子不得不自谋生路铺垫、蓄势。 11.本文:①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②“长衫”表明常公子原先是读书人,生活舒适,承接上文内容;“脱了长衫”说明常公子放下读书人的架子,摆脱无所事事的状态。③“换上短褂”表明常公子决心自食其力,靠劳动谋生,引出下文他自己创业开烧饼店的情节。《孔乙己》:①“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的生活经济情况和社会地位,与小说开头所说的喝酒主顾中的“短衣帮”差不多。②但孔乙己又是“穿长衫”的,这又含蓄说明了他是“读书人”,虽穷可又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死要面子,受封建文化教育之毒很深,不愿与“短衣帮”为伍。③“唯一”就标示了他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独特的性格、身份,他欲“上”不能,居“下”又不甘心,与酒店主顾中的上层人和下层人都不一样,引出下文对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讲述。
12.闰土是一个贫苦善良、麻木迟钝、沉默寡言、历经风霜、深受等级制度影响的木偶人形象。孔乙己是一个迂腐可笑、自欺欺人、穷困潦倒、饱受凌辱摧残的苦人形象。 13.(1)这里的“厚障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社会和生活的重压、封建等级观念造成“我”和闰土之间心灵上的隔膜,让“我”觉得可悲。
(2)点明时令,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孔乙己的再次出场作铺垫,同时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结局。 14.充分表现了掌柜的唯利是图、冷酷贪婪,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国民的麻木愚昧、冷酷无情。 15.能用第二人称,结合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和精神品质,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鲁迅先生,您以犀利之笔刻画闰土和孔乙己,让我们洞见旧时代的黑暗。您大嚷着欲破铁屋,给人希望。吾辈当承您之志,为光明未来奋力前行。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