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第2课时 课件(共3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第2课时 课件(共3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5 18:2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乡土中国》第2课时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特点:
①扎根土地、依附土地;
②世代黏着、历世不移;
③聚村而居、熟人社会。
《乡土中国》阅读建议
1.有概念意识,抓住核心概念;
2.有结构意识,厘清行文思路;
3.有关联意识,章节之间,书本与现实; 4.有语言敏感性,透过现象看本质;
5.乐于表达,多与老师同学交流。
上节内容回顾
概念
诠释
社区
在一定区域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群
社会群体。
礼俗社会
即传统的社会,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少。人的行为 受习俗传统的约束。
法理社会
现代工业社会,规模大,有复杂的分工和角色分化,人 的行为受规章法律的制约。
概念诠释
1.勾画重点语句,提取核心概念;
2.做好读书批注,记录思考的痕迹;
3.梳理行文脉络,绘制思维导图。
课前预习提示
学术著作的读书批注
重要概念及其诠释、
语言独到精彩之处、
解读困惑质疑之处、
与个人经验印证处……
思维导图——
本节学习目标
《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1.能理解基本概念及文章大意,把握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探讨乡土 社会怎样传情达意、传递经验等重点问题;
2.能探究文字背后的乡土本质,整体把握前三章的逻辑关系,并联系 实际进行拓展,学以致用。
概念理解
文字: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阻碍,而产生 的代替语言的书写符号。
语言:用声音表达的象征体系。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 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特殊语言: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在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 象征体系,可以是声音,如行话,也可以是表情、动作。
文化: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 经验。
学习任务一:精读——文意理解
第一部分(1—5段)就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这 一现象进行剖析和驳斥;
第二部分(6—12段)阐述了文字的产生及受到空间阻隔 时传情达意上的不足;
第三部分(13—18段)语言的产生及在面对面的熟人社 会里,文字乃至语言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必要工具;
第四部分(19段)重申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是“愚”, 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决定的。
文字 下 乡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段)阐述文字在传情达意的过程中不仅受到 空间的阻隔还受到时间的阻隔;
第二部分(3—7段)剖析了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关联,如 何打破乡土社会中的个人今昔之隔;
第三部分(8—15段)在历世不移的乡土社会,如何打破 社会的世代之隔;
第四部分(16段)乡土社会有语言无文字的现象,是因为 人们没有用字来帮助生活的需要。不是因为“愚”
再论文字 下 乡
结论: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群,不用文字来沟通,乡土社会的 文盲不是因为“愚”,而是乡土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提出问题:乡下人不识字是“愚”吗?
群体越大--经验越复杂--语言趋于简单化
只能在同一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发生
像社会定下的筛子,永远都在削足适履
间接说话 文字传情达意是不完全
无法当面交流,需用别的东西替代
文法和艺术为了减少文字的“走样”
文字下乡
用声音表达的象征体系
论证思路
产生
容易产生理解偏差
l
论证
文字
语言
产生
局限
局限
都市社会 丰富、多变
结论:若要文字下乡,需要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先发生变化
昔之隔 语言

乡土社会 安定、
历世不移
时间 阻隔
基层社会
决定
庙堂社会
论证思路
社会世 代之隔
再论文字下乡
文字
个人今
不定型
决定
需要
需要
《文字下乡》:从论述乡下人的“愚”引入关于乡土社会中文
字和语言的讨论,作者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论证了文字在 乡土社会这个熟人组成的面对面社群中没有广泛的使用基础。
(空间维度)
《再论文字下乡》:承接第二章内容,对乡土社会中的文字生
态作进一步论述,从时间维度上分析了历世不移的中国基层社会 没有文字基础的深层原因。
内容概要
问题探讨
1. 城里人为什么认为“乡下人是'愚'的”?费孝通又是如何 看待呢?
“其实做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 们称之曰‘文盲’ ,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
“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
“乡下人不识字,不代表识字的能力不如城里人”
不同环境下表现出的不同 优势。
客观公正的立场和众生平 等的意识。
认字
捉蚱蜢
教授的孩子
笨拙
乡下的孩子 慢
“乡下人不识字,不代表没有识字的能力, 而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的眼睛”。
“乡土社会中的文盲,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 质决定的”。
2.在费孝通看来乡下人不识字,多文盲的原因是什么?
产生
特点
文字
语言
3.请你从文字与语言的功用及乡土社会的本质来分析 乡下多文盲的现象。
产生
特点
文字 空间和时间中接触发 生阻碍,代替语言的 书写符号。
①词不达意可能会产生误会;②传情达 意不完全;③要讲究文法和艺术,否则 会走样;④间接的说话,是不太完善的 工具。
语言 用声音表达的象征体 系。在一个社群所有 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 发生。
①只能在同一社群所有相通经验的一层 发生;②群体越大,语言越趋于简单化; ③亲密社群中的特殊语言,如表情、动 作、行话。
3.请你从文字与语言的功用及乡土社会的本质来分析 乡下多文盲的原因。
乡土 社会
历世 不移
空间
维度
乡土社会的本质
依赖 土地
熟人 社会
聚村 而居
“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用文字呢? ”;
“在‘面对面的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
“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 、 ‘指石相认’”;
“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 系”。
“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
“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报名’”;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归有光《项脊轩志》)
打破空间之隔 语言传情达意
《文字下乡》——熟人社会——空间维度

“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
“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然是世代的黏着”;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长大”;
“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戏班子里的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
“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是子孙所会得到的经验” “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条道路,全部文化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
打破时间之隔 语言传递经验
《再论文字下乡》——历世不移——时间维度
×
世 文字

熟人 社会

语言


学习任务二:重读——关联拓展
1.请你用《文字下乡》中的相关概念来解释
“冬天,我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在背后喊:“ 怎么不关门呀? 怕把尾巴夹着了吗 ”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
喊 :“尾巴, 尾巴!”就这样渐渐养成了我冷天进出屋子随手关门的习 惯。” ——叶至善《几件小事——忆父亲叶圣陶》
——“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
得。”
你与父母,或者好朋友之间有着怎样特殊的“行话” ?能跟同学们
分享一下么?
早起浮云走, 中午晒死狗。日落红云升, 则日是睛天。 天上钩钩云, 地上雨淋淋。黑云起了烟, 雹子在当天。 喜鹊搭窝高, 当年雨水涝。久雨闻鸟鸣, 不久即转晴。 蚊子咬的怪, 天气要变坏。蜻蜓千百绕, 不日雨来到。 蜜蜂采花忙, 短期有雨降。腰酸疮疤痒, 有雨在半晌。
2.下面是民间流传到今天的谚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往往能够应验。结合《再论文字下乡》的内容,用相应的知 识分析其应验的原因。
在乡土社会,语言就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
①促进城乡互动,打破乡土社会单一的“面对面社群”结构,为乡土社会 注入新鲜的血液;
②丰富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送文艺节目下乡等活动(如: 乡村大舞台节目);
③普及教育,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拉近乡土社会中人们与文字的距 离(如:推广普通话、智能手机使用培训、预防电信诈骗宣传);
④考虑文字供给的方向,要瞄准乡土社会中所需要的文字,内容贴近乡土 生活(如:农业方面的书籍)
3.70多年前,费孝通先生说: “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
文字才能下乡” 。7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社科院发 布的《202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我国乡村振兴规划落地见效,城镇化水平跨过 60%的门槛。意味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城镇化,初步完成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 的转型。据统计,我国文盲率已经从建国初期的60%多下降到如今的2.67%,文字 早已下乡。然而,在此振兴乡村的进程中,也会发现一些地方的乡镇图书馆、乡 村综合文化站的利用率却不容乐观。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建议?
这两章表面上是 写文字下乡的问题, 实际上是通过这个问 题来分析乡土社会的 特征的,是对第一章 乡土性特征的进一步 阐释和乡土性内容的 进一步补充。
历世不移
聚村而居
依附土地
熟人社会
第一章:乡土本色
小结:把握篇章联系,建立整体逻辑
时间维度:不阻断 经验积累,口口相传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空间维度:面对面 直接接触,语言交流
第二章:文字下乡
!
!
!
!
论证方法 例句 修辞手法
例句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课后学习任务
课后品读文章,完成学习任务表格
群文阅读推荐
影视作品: 《秋菊打官司》
文学作品: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熊培云)
《平凡的世界》前四章(路遥)
学术论文: 《晚清及民国时期扫盲运动的传播社会学考察》 (潘祥辉)
官媒时评: 《从“文字下乡”到“文学下乡”》 《光明日报》20200101
思维拓展
结绳记事:结绳记事是远古时代人类为摆脱时空限制 而记录事实、进行传播的一种手段。它发生在语言产生以 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一些部落为把本部落的 风俗传统、传说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便用不 同方法把粗细不一的绳子结成大小、距离不同的结,以此 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一般是酋长和巫师)循一定规则 记录,代代相传。
1. 如何理解“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
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找一些东西来代话” ?什么 是“结绳记事”?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
中国目前有129种方言(《中国的语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
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编写)。
同一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方言
群体越大,语言越趋于简单化、同质化——普通话
2.如何理解“语言只能在同一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
上发生” ?为什么“群体越大,语言越趋于简单化;”?
都市社会的特征:丰富多样、流动性大、资讯发达
——生活方式丰富、接受度高
乡土社会的特征:熟人社会、历世不移、信息闭塞
——生活方式单一、循规蹈矩
“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
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 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 ”
——《阿Q正传》
3.如何理解“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
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在乡 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