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3 21:4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情感与价值目标:
了解寓言的寓意;
3、目过程与方法标:
体会课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2重点难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好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找上门去不可。
——南怀瑾
活动2【讲授】二、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活动3【讲授】三、《庄子》故事
视权贵如腐鼠
《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快要死的时候,他的弟子们准备厚葬自己的老师。庄子知道后用幽默的口气说:“我死了以后,大地就是我的棺椁guǒ ,日月就是我的连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丰厚么!你们还能再增加点什么呢?”学生们哭笑不得地说:“老师呀!要那样的话,我们还不是怕乌鸦老鹰把老师吃了么?”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乌鸦老鹰吃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么?你们把我从乌鸦老鹰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为什么那么偏心眼呢?
活动4【讲授】四、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
【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
活动5【活动】五、、整体感悟 ,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给下列 汉字注音。
沌 倏
窍 凿
解释下列红体字
为倏 日凿 谋报
七窍 以视、听
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把下列意义相同的“之”归成两类。
南海之帝 待之甚善 浑沌之地
浑沌之德 尝试凿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熟读课文,直至背诵。
活动6【活动】六、研读文章。
1、概括故事,了解故事的原因、行动、结果。
原 因 行 动 结 果
倏、忽报德 日凿一窍 浑沌死
2、体会故事中“倏、忽、浑沌”命名的意义。
文中的“倏、忽”意思是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浑沌”,聚合不分的样子,指天地未开辟之前的自然状态,代表“无为”,以人的有为来凿就自然的无为,有为的所谓成就,就是无为的死亡了。
研讨本文寓意
对客观事物不去做认真分析,调查研究,单凭主观热情,盲目好动,反而引出坏的结果。
做事快而不加思索,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3)告诫人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尽量减少和避免决策上的失误。
4)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
5)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活动7【活动】七、拓展延伸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故事中的这种现象?
活动8【作业】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课外阅读《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