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3 21:5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课文 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3.了解寓言的寓意,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是农村九年级,学生基础普遍较差,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基本读懂简单的文言文,大部分同学还需要讲解才能理解,因此,这节课我决定不讲太多的内容,只讲一则,让个别程度较好的同学多做复习巩固,较差的同学也能大概了解,照顾各个层次的同学。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重点难点
重点: 1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
2 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 理解文章所讲的道理及现实意义。21教育网
难点:1 体会文章作者的主张和思想感情。
2了解作品的语言特色。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从鲁迅对庄子的评价:“尚无为而欲治天下,其无为者,以欲“无不为”也。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导入这篇文章的作者-----庄子,而后介绍有关庄子的两则小故事《视权贵如腐鼠》《宁做自由之龟》和庄子的生死观,进而概括庄子的思想特点: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2、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3、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最后,导入今天所要讲的内容《庄子二则》----《混沌之死》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一:作者作品简介: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286年)名 周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文学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庄子的文章特点: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www.21-cn-jy.com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简短,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2·1·c·n·j·y
二:生字
三:翻译课文
四:实词虚词
活动3【活动】问题探究
一: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倏忽报德。
经过:日凿一窍。
结果:混沌死。
二:体会故事中“倏、忽、浑沌”命名的意义。
文中“倏、忽”意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
混沌,聚合不分的样子,指天地未开辟前的自然状态,代表无为。
“倏、忽、浑沌”命名,即生动形象又充满幽默与讽刺,同时也反映了庄子想象的瑰奇。
以人的有为,来凿就自然的无为。有为的所谓成就,就是无为的死亡了。
三:《浑沌之死》蕴含了什么道理?
(1)做事快而不加思索,对客观事物不不去作认真分析,调查研究,单凭主观热情,盲目好动,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21cnjy.com
(2)告诫人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尽量减少和避免决策上的失误。
(3)做事虽出于好心,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相反结果。
四:拓展延伸
1、联系现实生活,说说日常生活中不按规律办事,违反事物本性,好心办坏事,效果与愿望相悖的实例。
拔苗助长
2、除了从课文中学到的成语外,你还知道《庄子》中的成语吗?
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当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21·cn·jy·com
活动4【练习】课堂小测试
1.《浑沌之死》选自《 》。古人把 的状态也称作浑沌。文中用“倏”“忽”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 。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倏( ) 浑沌( ) 七窍( ) 纪渻子( ) 恃气( ) 几矣( )
3.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 时相与遇于浑饨之地 时:_________。 相与:__________。
② 谋报浑沌之德 谋:__________。 德:___________。
③ 以视、听、食、息 以:____________。 息:____________。
④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日:________。 而: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 倏与忽时相与遇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