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 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文理解能力,结合本文内容难易程度,比较适合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但我们的学生特别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后预习基本是零的现状,更需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我安排了具体的课前预习内容,来帮助引领他们。
2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庄子》寓言的内容、多角度理解寓意。
3、教育学生尊重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体会庄子哲学思想。
3重点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寓言内容,理解寓意。更进一步地理解庄子深刻的哲学思想——无为而治。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吗?谁能讲讲?(学生展示预习查到的寓言故事)好,在我国庄子是最会讲寓言故事的,我们曾学过他的《秋水》,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庄子的寓意故事《浑沌之死》(板书课题)
活动2【活动】二、文学常识介绍
因为之前学过庄子的《秋水》,所以让学生回顾相关文学常识(投影)
1、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做过漆园吏。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思想核心: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2、《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活动3【活动】交流预习
1、诵读文章,扫除字音障碍。
2、交流预习中加点词语解释,师生指正。板书加深印象,夯实积累。
3、交流预习中句子的翻译,师生纠错。板书加深印象,夯实积累。
活动4【讲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4、结合书下注释和预习通译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答疑。
5、找一名学生通译课文,有不当的地方再纠正。
活动5【讲授】分析课文
在了解课文意思后,投影出示思考题:
1、“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原因是什么?
2、他们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3、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
(学生可能在问题3这说的较热烈,教师积极肯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散思维,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以上问题已经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理性的认识,接下来让学生思考本文的寓意。)
4、这则寓言故事让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呢?
5、这体现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投影出示庄子思想内涵
活动6【活动】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中哪些事或现象也体现了这篇寓言的寓意呢?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宽思路,理论联系实际。教师也用投影展示出相应的事或现象。)这样更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庄子的思想内涵。
活动7【练习】拓展练习
庄子的寓言寓理于生动的故事中,形象地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思想,下面以类文阅读题巩固对其思想的认识。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①,膝之所踦②,砉③然响然,奏刀騞④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⑤《经首》之会⑥。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⑦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⑧。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注释】①履:踩。②踦:yǐ指一条腿的膝盖顶住。③砉:huā 象声词。④ huō然:比砉然更大的响声。⑤中:zhòng合乎。⑥会:音节,节奏。⑦进:超过。⑧硎:xíng磨刀石。
1、这篇寓言故事讲了什么内容?谁能复述一下。
2、这则寓言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与《浑沌之死》相比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有掌握了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本文是一则寓言,通过陈述庖丁解牛的经验体会,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只有经过反复实践,并在实践中真正掌握并遵循客观规律以后,才能把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世上的事物虽然错综复杂,只要善于顺应自然之理,就不会蒙受损失。这和《浑沌之死》的寓意正好相反。“倏”与“忽”由于不按规律办事,因而弄巧成拙,而庖丁按规律办事,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地。文章颇具启发性和说服力。)
3、由画线句子得到的一个成语是。
活动8【作业】布置作业
1、预习《呆若木鸡》,完成预习题单,积累出自《庄子》的成语。
2、搜集庄子的其他寓言下节课进行交流。
活动9【讲授】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浑沌之死
原因 行动 结果
故事
倏和忽报德 日凿一窍 浑沌死
寓意:顺其自然
课件19张PPT。庄子寓言故事 1.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请他:“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 东施效颦《庄子·天运》中故事,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后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用“东施效颦”比喻盲目模仿别人,结果适得其反 。《庄子》二则之浑沌之死 庄子 名周 (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 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此书。庄子思想核心: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所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读课文,注意下列字注音沌 倏
窍 凿dùnshūqiào záo倏与忽时相与:混沌之德:日凿一窍:时常,常常一起恩,恩情每天翻 译 词 语1、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
2、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3、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4、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翻 译 句 子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他们非常好。 倏和忽就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恩情。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看、听、吃及呼吸。 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竟被凿)死了。 思考1、“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原因是
什么?2、他们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3、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思考 这则寓言故事让你懂得了怎样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呢? 《浑沌之死》蕴含了什么道理?
(1)做事快而不加思索,对客观事物不不去作认真分析,调查研究,单凭主观热情,盲目好动,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
(2)告诫人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尽量减少和避免决策上的失误。《混沌之死》体现了庄子怎样的思想? 思考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顺应自然而无以人为,顺应万物之理而不为不作,人的无为来自人的自然本性,也应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不要故意去强为、妄为。联系生活实际 在美国阿拉斯加涅利英自然保护区,老百姓为了保护鹿而把狼消灭了,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千只发展到四万只,但鹿的体态蠢笨,没有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群迅速繁殖而被啃食、践踏得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足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人们只好把狼再请进去。鹿又四散奔逃了,但却恢复了蓬勃生机。 揠苗助长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农夫总嫌家里的庄稼长得慢。他每天都去田地里看,发现庄稼都没有长高。他觉得很苦恼,为什么庄稼不能长得快点呢。回到家里,他天天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第二天,他来到田地里,把庄稼一根一根的往上拔。拔了之后,他发现庄稼确实是长高了不少。于是,他很高兴,把田里的庄稼全部都向上拔高了。 回到家,他得意的把这事告诉了他儿子。 儿子跑到田地里一看,庄稼全都枯死了。原来庄稼是靠根来生长的,把根都拔了起来,庄稼怎么生长呢?
揠苗助长的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发展规律,我们要遵循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拓展练习——《庖丁解牛》 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