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3 22:01:11

文档简介

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情感与价值目标:
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课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2重点难点
1.文言词语的积累。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混沌之死
1.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活动2【讲授】混沌之死
整体感悟
1.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
(2)结构图
┏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  ┓
浑沌之死 ┫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好心办坏事
┗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2..《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三、问题探究
1.“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3.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
【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
活动3【讲授】混沌之死
1.写作特点分析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2、课文翻译
《浑沌之死》
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他们非常殷勤。倏与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就死去了。
活动4【讲授】混沌之死
小结(揭示强调寓意)
《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课件21张PPT。《庄子》二则 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 名周 (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 庄子思想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2、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寓言”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简短,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浑沌之死给下列字注音沌 倏
窍 凿dùnshūqiàozáo2、解释下列红体字为倏 日凿 谋报
七窍 相与 以视、听
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3、把下列意义相同的“之”归成两类。南海之帝 待之甚善 浑沌之地 浑沌之德 尝试凿之名叫、叫做每天谋划、商量窍孔互相用来常常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5、熟读课文,直至背诵。 浑沌之死南:倏
中央:浑沌
北:忽相遇甚善浑沌死凿开七窍混沌之死开端:发展:结局:倏忽为报恩,为混沌开七窍好事办坏事研讨本文寓意 (1)对客观事物不去做认真分析,调查研究,单凭主观热情,盲目好动,反而引出坏的结果。 (2)做事快而不加思索,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3)告诫人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尽量减少和避免决策上的失误。 (4)做事虽出于好心,但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相反结果。 (5)办事要看对象,勿把好事办坏事。呆若木鸡1、给下列红体字注音渻 鸡已乎
恃 无敢应shěngyǐshìyìng2、解释下列红色字体的的词语 鸡已乎
恃气
犹应响影 疾视 无变
德全 反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未也,犹应响影
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停止,这里解释为训练完毕凭着、依靠仍然 影子怒目而视没有反应精神转身逃跑合作探究课文1、纪渻子对斗鸡的观察分为哪几个阶段?
2、纪渻子通过对斗鸡的观察训练,认为“几 矣”,文中反映出“几矣”原因的句子应是哪句?
3、纪渻子养的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4、文中的“德全”你如何理解?
5、你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第一阶段:方虚骄而恃气。
“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第二阶段:犹应响影。第三阶段:犹疾视而盛气。第四阶段: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德全” 德才兼备 精神凝聚
聚精会神 修炼成性A、为人要去掉骄傲盛气,扎扎实实修养自身。B、遇事要细心观察,认真分析,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欲速则不达,勿急于求成。 C、做任何事情都要全身贯注,专心致志,精神要达到最高境界。D、 强调人的精神因素,精神因素是人的诸多因素中的首要因素。 呆若木鸡开端:发展:结局:方虚骄而恃气;
犹应响影精神内敛为王养鸡疾视而盛气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斗鸡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