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庄子二则:呆若木鸡》 教学设计 (5)

文档属性

名称 26.《庄子二则:呆若木鸡》 教学设计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3 21:5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6.《庄子二则:呆若木鸡》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了解庄子及其思想。
能力目标:体会课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寓言的寓意,学习《呆若木鸡》所阐明的道理。
2重点难点
学习《呆若木鸡》所阐明的道理。
多角度的理解课文的寓意。
3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昨天我们了解了庄子的两个故事,那么大家知道庄子是怎样看待生死这个问题的吗?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快要死的时候,他的弟子们准备厚葬自己的老师。庄子知道后用幽默的口气说:“我死了以后,大地就是我的棺椁,日月就是我的连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丰厚么!你们还能再增加点什么呢?”学生们哭笑不得他说:“老师呀!要那样的话,我们还不是怕乌鸦老鹰把老师吃了么?”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乌鸦老鹰吃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么?你们把我从乌鸦老鹰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为什么那么偏心眼呢?21cnjy.com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赖;倚仗。如:有恃无恐。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方:正。 恃:凭着,依靠。 犹:仍然。 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 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了。德:指精神。 异:别的。
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
呆若木鸡
(原文)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译文)纪渻子为宣王饲养斗鸡。十天后,宣王问道:“鸡训练完毕了吗?”
纪渻子说:“还不行,它正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
过了十日,宣王又问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说:“还不行,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
再过十天,宣王又问,纪渻子说:“还不行,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又过了十天,宣王又问。纪渻子说:“差不多了,即使别的鸡叫,(斗鸡)已经没有任何反应了。”
宣王去看斗鸡的情况,果然就像木头鸡了,可是它的精神全凝聚在内,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看见它转身逃走了。
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
1、纪渻子对斗鸡的观察分为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虚骄而恃气。
第二阶段:犹应响影。
第三阶段:犹疾视而盛气。
第四阶段: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2、纪渻子通过对斗鸡的观察训练,认为“几矣”,文中反映出“几矣”原因的句子应是哪句?
“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3、纪渻子养的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4、文中的“德全”你如何理解?
德才兼备 精神凝寂
聚精会神 修炼成性
5、你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A、为人要去掉骄傲盛气,扎扎实实修养自身。
B、遇事要细心观察,认真分析,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欲速则不达,勿急于求成。
C、做任何事情都要全身贯注,专心致志,精神要达到最高境界。
D、 强调人的精神因素,精神因素是人的诸多因素中的首要因素。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21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