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上图书馆》 课件(共3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2《上图书馆》 课件(共3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5 20:0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上图书馆
高一必修上册—统编版—语文—第六单元
一、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并通过阅读, 了解文章的内容与作者的思路。
二、梳理文中作者在不同时期上图书馆的经历,明确图书馆对 作者成长的重要意义。
三、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赏析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四、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图书馆中的“美”与“乐”, 分享自己阅读学习生活的经历,思考记录自己的“学习之道”。
学习目标
在《师说》中,韩愈曾说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同样地,生活中能够给予进行学习的场景其实有很多。
其中,图书馆就是那么一个既能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又能 提供良好学习环境的场所。
你最喜欢的是哪座图书馆呢?这座图书馆是怎样的,有注 意观察过吗?在不同时期进入图书馆,你读了哪些书,有过什 么不一样的心得体会呢?
话题讨论
广州图书馆建筑设计基于“美 丽书籍”概念,整体恍如一本展开 的书。馆内通光性极好,十分敞亮, 体现出开放进取的广州城市精神。 内部楼层呈骑楼式设计,融合展现 着独特的岭南文化特色,反映出广 州悠久的文化历史。
广州图书馆
第一次去广州图书馆,我读了 曹雪芹的著名长篇小说《红楼梦》。 光影洒落在书本上,仿佛是小说中 的人与景矗立于上,字里行间的精 妙情节,让我手不释卷,甚而不知 夜色之将至。
广州图书馆的“美”也给予了 我读书之“乐” ,我将永远享受在 这光影世界里阅读学习的分分秒秒、 时时刻刻。
广州图书馆
在作品中,王佐良先生是如何书写自己在图书馆 中的学习经历、体会感悟的呢?
以读引思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
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
专于英国文学的研究。
王佐良先生著有《英国文学论文集》 等作品 ,并译有《 彭斯诗选》 , 中译英 《雷雨》 (曹禺著)。
1995年1月,王佐良于北京逝世。
一、知人论世
二、创作背景
王佐良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需要博览群书。
1935年在清华外语系读书时,一系列的爱国运动使得王佐良更加 认识到,青年人要为救国救民发奋读书的重要性。
抗日胜利后,王佐良赴英留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上作出了突出的 贡献。
本篇随笔就是王佐良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 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三、文学知识——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此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 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 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 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 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 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限制。
四、文本构建
初读文章后,如果要按照结构,把文章划分为三个 部分,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划分呢?
第一部分:开篇(第1-3段)
第二部分:经历(第4-9段)
第三部分:结语(第10段)
【任务一】思考一下,文章第一部分出现了哪一座图书馆? 引用了谁的话?这样写有何作用呢?
出现了第一座图书馆——法国国立图书馆。
作者还引用了西蒙娜 ·德 ·波伏瓦的话。
作用:这样写作者可以自然地引出了自己对图书馆的热爱之情, 并由此开篇,紧接下文自己以上图书馆为乐的几段经历。
第一部分:开篇部分
(第1-3段)
【任务二】
①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记述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呢?
②作者主要写了哪几座图书馆呢?
③作者在不同图书馆里读了哪些类型的书呢?
④作者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与心情下,享受着获得真正的图书馆 乐趣呢?
第二部分:经历部分
(第4-9段)
时间 地点 环境 所读之书
心情
本文以时间顺序来记述了作者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 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座图书馆的缘分的, 因此这个过程有时间的先后。
时间 地点 环境 所读之书
心情
在武昌 上学时 “公书林” 房子宽敞、舒服、 环境优雅。 英文小说,斯蒂文生的书,英 文杂志,《星期六晚邮刊》等。
愉快
在清华 上学时 清华图书馆 红色外表 , 装饰 华丽,面积很大, 书刊精美 ,灯光 温馨。 柏拉图《对话》英译本,西洋 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 英国诗剧等。
新世界, 一片灿烂!
在若干 年后 包德林图书馆 亨福莱公爵室 建筑华美 ,照明 差 , 中古僧修习 的遗风犹存。 古籍
从不平静
到心境豁然
开朗
在英国 读书时 英国博物馆 圆形图书馆 建筑华美 ,气象 万千。 略写未提
赞叹
【任务三】
①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答: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激发了 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 (第5段)
第二部分:经历部分
(第4-9段)
【任务三】
②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其中又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呢?
答:说明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与 教益,给作者指明了前进道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 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
文中运用了环境描写与象征手法, “光”也象征着温暖、宁静与 和谐,因此说后来时局动荡后,灯光也灭了。
第二部分:经历部分
(第4-9段)
【任务三】
③在第8段中,作者说“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一句的 含意是什么呢?
答:这一句与前面“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 作者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
“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 ”
“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 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 ”
第二部分:经历部分
(第4-9段)
【任务三】
④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 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 情景来写,加之国内战乱、亲人音讯全无,作者当时的心境可
想而知。作者为什么写这部分呢?
(提示:可联系时代背景与作者经历。)
第二部分:经历部分
(第4-9段)
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 的经历入文,向读者真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 要作用。
虽然在国家战乱、亲人音讯全无的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 但这段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也圆满。正是在图书馆里 “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
相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因此, 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
【任务三】
⑤作者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
“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 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 ”
答:一方面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另一方 面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 马克思这样的伟人。
第二部分:经历部分
(第4-9段)
“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 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
一个人藏书丰富自鸣得意,固然是愉悦,而上图书馆读 书学习,去感受各种环境与氛围,享受知识的浸染,则别有 一番乐趣。
第三部分:结语部分
(第10段)
【任务四】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的最后一段写“在舞池 中消磨许多时光 ”,而王佐良《上图书馆》第4段写“那个下 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分析这两个“消磨”的表达效果。
答:结合文本可知,黑塞所说的“消磨” ,指当今世界不少年轻人轻 视读书,他们宁可挤出时间去泡咖啡馆,在舞池消磨时光,也不愿埋 头苦读,因此这里“消磨”为 贬义,指消磨时光。王佐良提及“公书 林”读书往事,说“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此“消磨”则 是贬词褒用,突出上图书馆的轻松,读书之愉悦。
第三部分:结语部分
(第10段)
作者回顾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梳理了自己不同阶段的 读书地点、读书选择、读书感受与思考,写出了自己在图书 馆中感受到的“美”与“乐”,阐述了上图书馆过程中自己 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
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丰沛感情,都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也表现出对图书馆的礼赞与 对知识的崇敬之情,给予人读书 意义的思考,让人过目难忘。
主旨感受
格言: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 花。”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享受物质的同时,别忘了精神(或心灵)追求!
拓展思考
《上图书馆》中,作者多次使用“ 引用”的方法。 “引用”这种修辞方法,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点拨】为了满足表达中心的需要,文章中有时会引用大量 的原始材料,或者诗词、故事、书信、 日记,或者别人的评 价。(因此,我们在阅读相关作品时,遇到典型的引用修辞, 我们可以尝试去分析,作品引用这些材料的作用。)
“引用”的作用
知识点
——
“引用”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 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引用有两种方式——明引、暗引。
(1)明引:直接引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是只引用原文 大意,不加引号,但是都注明原文的出处。
(2)暗引: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己的话语中, 或是引用原句,或是只引大意。
关于“ 引用”的作用,常见的思考角度:
(1)文章中引用……的话,有什么作用?
(2)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意义是什么?
(3)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有什么好处?
(4)文中为什么要引用……的评价?
思考角度
材料类型
作 用
原始材料
更好地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可信度。
诗词成语
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文章中心,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故事
增强文章的活泼性,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日记书信格言
印证作者的观点,使文章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第1步:各种“材料类型”本身的作用。
“引用”的作用
“引用”的作用
第2步:“ 引用材料”对文本的作用。
①对文本内容的作用:
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
②对文本结构的作用:
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 主旨思想。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