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认识民法典 表格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 认识民法典 表格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道德与法治
更新时间 2025-04-05 19:5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1 认识民法典
课题 第十课 走进民法典 第一课时 认识民法典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生物学 七年级 新授课 3 45分钟
课程标准 1.全面且深入地了解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法律,尤其是民法典,精准把握其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关键作用,切实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让法治意识扎根于学生内心。 2.清晰认识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的关系,深刻理解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树立全面、科学的法治理念。 3.积极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各类法律问题,着力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法治社会建设,为构建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作为 2024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 “走进民法典” 的第一课时,重点聚焦于对民法典的认识。教材开篇精心呈现生活中常见的法律场景,像邻里因房屋边界产生纠纷、消费者在购物时遭遇质量问题维权、个人与企业签订合同等,借此引发学生对民法典的关注,自然而然地引入主题。随后,详细阐述了民法典颁布实施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着重强调其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切实保障人民权益、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在介绍民法典的调整范围时,明确指出民法典主要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并通过丰富多样、贴近生活的案例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民法典在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教材深入解读了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充分体现了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重目标,以及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教材内容编排紧密贴合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民法典知识,但鉴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民法典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可能给他们带来理解上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
核心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深入学习民法典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法治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高度认同,增强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定信心,自觉拥护党的领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法治社会建设中,成为法治建设的积极推动者。 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法典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认识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在学习民法典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以道德准则约束自身行为,同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做到德法兼修,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法治观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民法典的调整范围、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明确民法典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增强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民法典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依法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积极主动地参与法治实践。 健全人格:通过对民法典相关内容的深入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律、理性、诚信的人格品质。使学生明白在法律框架内,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实现个人价值,同时懂得尊重他人权利,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健全人格。 责任意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民法典的实施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关注身边的法律问题,主动向身边人宣传民法典知识,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法治建设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教学重点 1.民法典颁布实施的意义,包括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民法典的调整范围,理解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如何在民法典框架下得到规范和保护。 3.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明确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目标,以及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的内涵。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民法典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认识到法律与道德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 2.能够运用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原则和调整范围,分析生活中的具体法律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民法典案例,如校园内的意外伤害赔偿、家庭财产继承纠纷、网络购物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关系、适用的法律条款以及体现的立法目的和原则。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民法典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民法典颁布实施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法治与德治在民法典中的体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民法典等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民法典相关知识。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民法典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相关法律条文解读、实际案例庭审视频等内容。将抽象的民法典知识直观呈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讲授法:对于民法典的重要概念、调整范围、立法目的和原则等基础知识,进行系统讲解,确保学生对核心知识有准确清晰的理解,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在讲授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和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抽象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精心制作的 “民法典在身边” 视频,内容涵盖居民在社区签订房屋租赁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消费者在商场因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依据民法典与商家进行维权协商;邻里之间因装修噪音问题产生纠纷,最终通过民法典相关规定得以解决等场景。 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发现了哪些法律现象?这些现象背后涉及到的法律是如何保障人们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 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顺势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走进民法典,认识民法典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对民法典的学习兴趣。 新知探究 1.民法典颁布实施的意义(10 分钟) 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法典重要讲话的精彩片段,随后详细讲解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关键地位。强调民法典是一部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远性影响的基础性法律,它汇聚了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长期实践积累的民事法律规范。 从多个角度分析民法典颁布实施的意义: (1)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详细说明民法典系统整合了各类民事法律规范,填补了法律空白,完善了法律体系,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它使法治建设在民事领域更加全面、系统、科学,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2)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举例说明民法典通过规范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中至关重要的财产关系、交易关系,切实保障了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以民法典中物权编关于企业厂房所有权、用益物权等规定,以及合同编中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条款为例,阐述其为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提供了明确、可靠的法律依据,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3)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意义:举例说明民法典通过规范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中至关重要的财产关系、交易关系,切实保障了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以民法典中物权编关于企业厂房所有权、用益物权等规定,以及合同编中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条款为例,阐述其为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提供了明确、可靠的法律依据,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4)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深入讲解民法典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关系到市场经济,从个人权益到公共秩序,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全面、细致、可操作的法律规范。它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使国家治理更加科学、高效,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组织学生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感受到民法典带来的变化。”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如家人在处理房产继承时依据民法典顺利解决纠纷,朋友在网络购物中因了解民法典成功维权等,加深学生对民法典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民法典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民法典的调整范围(12 分钟) 展示教材中关于民法典调整范围的相关内容,讲解民法典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详细介绍人身关系方面: 人格权关系:以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等为例,解释人格权关系保障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通过案例分析,如明星因肖像权被侵犯而维权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人格权关系在生活中的体现和重要性。 身份权关系:讲解父母子女关系、配偶关系等身份权关系,规范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组织学生讨论:“在家庭生活中,身份权关系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权利和义务的?”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成员之间的法律关系。 深入讲解财产关系方面: 物权关系:展示房屋所有权证书、土地使用证等图片,介绍物权关系涉及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如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通过实际案例,如房屋买卖过程中的物权变更,让学生了解物权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债权关系:以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常见合同为例,讲解债权关系是基于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等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组织学生模拟签订简单的买卖合同,体验债权关系的形成和履行过程。 总结强调民法典通过调整这些关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经济秩序,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3.民法典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10 分钟) 展示一些民法典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法律条文,如关于诚信原则的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以及公序良俗原则的相关条文:“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详细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凝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内核,民法典将其融入法律条文,充分体现了法治与德治并重的治国理念。 分析法治与德治在民法典中的相互作用: 法律为道德提供保障:以企业间签订合同为例,讲解民法典中关于合同履行的诚信原则,若一方违反合同约定,不诚实守信,将承担违约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这表明法律通过强制力约束人们的行为,确保道德规范在经济活动等领域得以有效落实,使道德要求具有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执行力。 道德为法律提供支撑:以法官在处理一些没有明确法律条文规定的案件时,依据公序良俗原则进行裁判的案例,说明社会道德观念对法律的重要影响。当法律条文无法涵盖所有社会现象时,公序良俗等道德原则可以作为补充,使法律更加符合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增强法律的社会适应性和公信力。 组织学生讨论:“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到既遵守法律,又践行道德?” 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场景,如在学校与同学交往、在社区参与活动、在家庭中与家人相处等,思考如何将法律要求和道德准则有机统一,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践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4.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10 分钟) 讲解民法典的立法目的: (1)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强调这是民法典的首要目的,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知识产权等。以实际案例说明,如个人因知识产权被侵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2)调整民事关系:解释民法典通过各种具体制度、规则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促进民事主体之间生活秩序的和谐。 (3)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说明民法典通过规范民事行为,确立并维护整个社会的民事生活秩序,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有序发展。 (4)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讲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法典不断适应新的法治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5)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典中的体现,以及其对法治建设的引领作用。 介绍民法典的立法原则: (1)平等原则:以日常生活中的交易活动为例,说明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 (2)自愿原则:通过案例分析,如消费者自主选择商品和服务,说明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3)公平原则:讲解在合同订立、履行等过程中,要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显失公平的情况发生。 (4)诚信原则:强调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要秉持诚实,恪守承诺,不得欺诈、隐瞒真实情况。 (5)公序良俗原则:以一些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被法律禁止为例,说明民事活动不得违反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列举生活中的民事活动,判断其体现了哪些立法原则,加深学生对立法目的和原则的理解。 (三)课堂总结(3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法典颁布实施的意义、调整范围、体现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念、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等。通过提问的方式,如 “民法典颁布实施对我国法治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民法典主要调整哪些关系?”“法治与德治在民法典中是如何体现的?”“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分别是什么?” 等,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 强调民法典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学习民法典知识,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民法典,运用民法典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作业布置(2 分钟) 基础作业:完成教材课后相关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民法典相关知识。 实践作业:以 “民法典与我的生活” 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记录自己在生活中遇到或了解到的一个与民法典相关的事件,分析民法典在其中的作用,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下节课在班级内分享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民法典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将抽象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小组讨论法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多媒体教学法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讲授法确保了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和系统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讲解民法典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念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通过更多具体案例和讨论活动加深理解;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存在讨论不够积极、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组织,明确讨论规则和要求,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时间把控上还需更加精准,避免出现部分内容讲解仓促,而部分环节时间稍显拖沓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指导,提高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核心素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