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周公诫子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认识“六德”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设计目的:考虑到本地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松散的特点,先朗读的目的是弥补对课文感知不深刻的不足,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1. 解题:提问:“诫”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周公是何人?
设计目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
2. 全班再次齐读课文,提问:用原句回答周公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诫子”的?“诫子”的核心内容是哪一句?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吗?
设计目的:简短、准确地理解周公“诫子”的核心内容,形成课堂记忆和学习兴奋点。在此过程中,解决主要词语“于”“往”“骄”的解释。
3. 在理解上述内容后,同学们想象一下周公说“子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时的语气和语调。(语重心长,低沉有力。)教师指导后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设计目的:以读促学,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意,时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 教师过渡语:史料记载:伯禽到了鲁国之后,果然成为了一位贤明谦逊的好国君。我想,这与周公充分有力的论证是分不开的,请同学们找出周公论证不要“骄士”的原句?并结合书下注释说说他们的意思。
设计目的:理解文章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论证的过程和作用。在此过程中,解决“握发吐哺”的意思;“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等六句的翻译和意义的理解;“畏”“由”等重点词语的释义。
5. 在理解上述内容后,同学们想象一下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朗读“吾,文王之子……可不慎欤?”(坚定有力,语气强烈。)教师指导后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设计目的:在诵读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3【活动】深入探究
小组讨论:文章中提及的“六德”分别是什么?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
活动4【活动】课堂总结
虽然周公诫子的时代背景与我们现在的情况相差甚远,但其中提到的“六德”却和我们每代人的成长、修养密不可分,希望我们同学能够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素养。
活动5【作业】课后作业
任意选择“六德”中的一德,谈谈你对它的理解和感悟。以小议论文的形式,字数350——400。
课件17张PPT。 27. 周公诫子
韩婴诫:告诫,警告劝诫. 曹操在《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也有“岂不与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中句子。关于这个故事后世演化成一个成语:“握发吐哺”。对于这个故事,同学们一定感兴趣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27课《周公诫子》,了解一下这个典故。导入新课韩婴,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今北京)人。著有《韩诗外传》。文学知识 周公,西周初政治家。文王第四子,又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曾助武王伐商,多次建功。武王死,因成王年幼,由他摄理政事。管叔、蔡叔等起而反对,散布流言蜚语,纣子武庚乘机勾结管、蔡和东夷部族联合叛周。他亲率大军再次东征,讨平叛乱。他在封区范围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归政成王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建立各项典章制度,使奴隶制获得进一步的巩固。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朗读课文 诫: 骄:
相:
哺:
守: 闻:
畏:
亡:
欤:告诫怠慢,轻视。辅佐bǔ,口中含嚼的食物。保持wēi,通“威”,威严。使……灭亡。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听说重点字词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谨慎吗?”
翻译课文以子无以鲁国骄士因为守之以恭者用计日以还表顺接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夫夫此六者发语词,无实义余观夫巴陵胜状那,指示代词逝者如斯夫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过关检测(一) 、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意思。于成王封伯禽于鲁到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对于苛政猛于虎也比之吾,文王之子的守之以恭者代词,指代德行宽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去、往、到何术之求宾语前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二)、翻译下列句子: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2、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
俭者,安。
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停多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客人,还唯恐(因怠慢)失去人才。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1、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论点)是什么?
2、告诫的过程中从几方面进行论述?运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有哪些?得出什么结论?
3 、首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阅读思考
正面论述:切身体会圣言相劝谦德结果反面论述:桀纣亡身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首句作用:交代背景,说明诫子的必要性、重要性。得出结论:慎中心论点: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1、周公提出六种“谦德”,用六个字表示,它们分别是什么?
2 、读了全文,你知道周公究竟要儿子怎样做人做事?交流讨论
六种“谦德”:
俭卑畏愚浅 善待人才
谦虚谨慎
戒骄戒躁
大智若愚恭周公告诫儿子:你如何看待周公提出的六种“谦德”?请联系自身生活、学习说说这六种“谦德” 现实意义。
拓展探究 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成事的根本,成才的首要条件。六种“谦德” 现在意义: 如何才能具备周公美德?结合本文,联系平时生活实际,请以《美德》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