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保护人身权 表格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 保护人身权 表格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道德与法治
更新时间 2025-04-05 19:5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保护人身权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政治认同:悉心教导学生熟练掌握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侵权纠纷的策略与技巧,持续提升学生理性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激励学生踊跃投身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 2. 道德修养:积极引导学生培育关爱生命、尊重隐私的高尚文明素养,将和谐共处的社会价值观巧妙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点滴,使尊重他人人身权成为学生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 3. 法治观念:引领学生深度研习法律对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的细致保护条款,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依法维权的理念,使其能够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精准运用法律武器,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 健全人格:助力学生全方位、深层次理解公民人身权的丰富内涵与清晰明确的法律边界,持续强化学生对权利保护和义务履行的双重认知,培育出具有强烈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5. 责任意识:全力推动学生自觉树立尊重他人人身权的道德责任感,让审慎对待他人权利成为学生日常行为的准则,时刻警惕并杜绝因疏忽或故意而对他人合法权利造成侵害的行为。
重点 难点 重点:助力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人身权的具体内容,深入领会法律保护在各类实际场景中的灵活运用,切实增强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精准、透彻地辨析权利行使的合法界限,比如能够准确无误地判断肖像权合理使用的具体情形,清晰界定隐私权的严格保护范围,有效提升学生的法律判断能力。
教学 过程 (一)导入新课:生活情境互动(6分钟) 1. 情境呈现:借助多媒体的强大功能,生动展示精心筛选的图片: 情境一:在温馨的医务室里,医生正专注、细致地为学生测量体温,随后家长满怀关切地赶到学校接回学生。这一场景不仅体现了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视,更反映出对生命健康权的保护。 情境二:快递单上,部分姓名被巧妙、规范地隐去(如“张明”),电话号码也以隐藏中间四位数字的形式呈现(如“138***5678”)。这一小小的细节,彰显了对公民隐私权的尊重与保护。 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些场景保护了人们的哪些权利?倘若缺失这些保护,我们的生活会遭受怎样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感悟人身权保护的重要性。 2. 学生反馈:热情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充分抒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敏锐捕捉学生发言中的关键信息,精准提炼关键词,如“生命健康权”(对应情境一)、“隐私权”(对应情境二) 。 过渡语:“在我们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权利如影随形,时刻保障着我们的生活品质。今天,就让我们携手一同深入探究这些权利是如何受到法律的严密保护的,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侵害他人的权利。” (二)新知讲授:人身权的法律框架(12分钟) 1. 概念建构: 人身权:运用直观形象的思维导图,清晰、全面地呈现人身权的概念,以“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作为核心分支,着重强调人身权是“尊严生活的基础”,让学生深刻体悟到人身权在个人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法律依据: 生命权与健康权:深入解读《民法典》中关于生命权、健康权的保护条款,明确无误地告知学生任何非法侵害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详细介绍当受害者遭遇侵害时,既可以依据法律规定采取正当自卫措施,也能够通过合法途径请求法律救济,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肖像权:紧密结合教材第1020条,精心制作对比鲜明的表格,对“合法使用”与“侵权行为”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对比分析。例如,深入剖析表情包制作是否属于“个人学习”范畴,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肖像权合理使用的界限,提升学生的法律判断能力。 隐私权:借助生动形象的漫画,直观展示“私密空间、活动、信息”,让学生轻松理解隐私权的内涵。同时,结合生活中“可视门铃监控邻居”等实际案例,明确指出此类行为的越界性,增强学生对隐私权保护范围的认知。 2. 互动问答:提出问题:“若同学未经允许拍摄你的照片发朋友圈,是否构成侵权?为什么?”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法律条款,深入分析问题,强化学生对“同意”与“合理使用”这两个关键概念的区分和理解,提升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分析:探究与思辨(20分钟) 活动1:肖像权纠纷——小组辩论赛(10分钟) 1. 案例背景:马某出于娱乐目的,用同事杨某的照片制作了表情包,并仅在群聊中使用。看似简单的行为,却引发了关于肖像权的争议。 2. 任务分工: 正方(支持杨某):“表情包丑化了杨某的形象,严重侵犯了其肖像权!”从肖像权保护的角度出发,强调未经同意使用他人肖像并丑化的行为构成侵权。 反方(支持马某):“表情包仅在群聊中使用,并未造成实际的损害后果!”从行为后果和使用范围的角度进行辩护。 3. 辩论流程: 小组讨论3分钟,鼓励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提炼《民法典》第1019条等关键法律依据,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双方代表依次陈述观点,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补充质疑,展开激烈的思想碰撞,在辩论中深化对肖像权的理解。 教师进行全面总结:“根据法律规定,未经他人同意的肖像使用行为即构成侵权,无论其使用范围大小。”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肖像权侵权的判定标准,明晰法律的严谨性。 活动2:隐私权争议——模拟法庭(10分钟) 1. 案例背景:李某为了自家安全,安装了可视门铃,但其监控范围覆盖到了邻居汪某的住宅门口。这一行为引发了关于隐私权的争议。 2. 角色分配:精心安排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原告(汪某)、被告(李某)、证人(社区保安),让学生在模拟法庭中充分体验法律程序,感受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3. 庭审流程: 原告陈述:“李某安装的门铃长期监控我家,严重侵犯了我的隐私权!”详细阐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 被告辩护:“我安装门铃只是为了保障自家安全,并未拍摄汪某室内的情况。”从自身行为目的的角度进行辩护。 证人证词:“我作为社区保安,注意到李某门铃的拍摄范围确实覆盖了汪某的门口。”提供客观的证人证言。 法官宣判:“李某需拆除门铃,因其监控范围超出了合理限度,侵犯了汪某的隐私权。”依据法律和事实做出公正的判决。 4. 教师点评:强调“权利行使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这一重要原则,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总结深化:权利守护行动(6分钟) 1. 知识树构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用简洁明了的关键词总结“如何保护自己及尊重他人人身权”,然后将各小组的成果张贴在黑板上,共同构建“权利守护树”。 示例分支: 自我保护:当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要及时采取措施维权;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提高警惕,防范权利受到侵害。通过具体的行动指南,帮助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 尊重他人:坚决不传播他人隐私,不滥用他人肖像,从细节处体现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引导学生从自身行为出发,践行尊重他人权利的理念。 2. 情感升华:播放公益短片《尊重,让生活更美好》,引导学生深入反思:“我能为营造尊重人权的良好环境做些什么?”激发学生积极践行尊重人权的行动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实践作业:布置实践作业,要求学生以“身边的权利故事”为主题,记录一件与人身权相关的生活事件,并从法律与道德责任两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后 反思 亮点:角色扮演与辩论等活动形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生活化的案例让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增强了知识的代入感,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 改进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法律术语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后续可通过制作“法律小词典”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同时,可以增加更多的案例分析和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执教老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