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文句意思,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理解作者对变法中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4、了解作者及“书”的文体特点。
2学情分析
《答司马谏议书》是九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教学思想,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法为主,点拨法,讨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之所以确定以“朗读法为主”的原因是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3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句意思,
2、通过品读语言,把握文章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四条罪状”的反驳。
4教学过程
1理解文句意思,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2、理解作者对变法中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学时重点
理解文句意思,通过品读语言,把握文章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四条罪状”的反驳
学时难点
四条罪状的理解,作者变法的主张和态度。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前导部分
一、导入课文。
导语设计:
同学们,小时候学过一首诗《泊船瓜洲》,有谁能背出来?知道作者是谁?
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及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具体操作:
1. 学生背诗。
2. 简介故事背景
3.相互质疑、释疑。
二、朗读梳理
1.学生小组内练读课文指定部分。
2.检查预习中生字词掌握情况。3.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活动2【讲授】中导部分
一、导语设计:
诸根据文章内容猜测一下,王安石实施变法时,朝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文中是怎么表达的?)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对应语句。
二、自学讨论
1、本段层次是如何安排的,详细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各小组派代表交流。=
3.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第3-4段,完成下列问题。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第3-4段,完成下列问题。
1、给第三段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2、从全文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3、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些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4、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吗?
5、在严峻的情势下,王安石对变法池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态度?
6、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
7、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赞同变法吗?请你以一个学生的身份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短信,表明自己的态度。1、给第三段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三.教师点拨
2、从全文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3、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些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4、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吗?
5、在严峻的情势下,王安石对变法池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态度?
6、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
7、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赞同变法吗?请你以一个学生的身份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短信,表明自己的态度。
活动3【练习】后导部分
从“驳斥”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一个 “不卑不亢、态度坚决”的王安石。今天,我们一起来巩固一下本课的基础知识。
一、浏览巩固
二、抽测达标
8、给下列字注音。
胥( ) 卤( ) 谤( ) 晤( )
9、解释重点实词
游处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 )固前知其如此( )
不恤国事( )无由会晤( )胥怨( )难壬人( )
10、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他写的一首诗。
课件14张PPT。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 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阅读课文1-2段,思考问题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信?
2、司马光是如何指责作者的?作者又是如何驳斥司马光的? 自 主 探 究1、根据文章,王安石实施变法时,朝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文中是怎么表达的?)
2、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对应语句。交 流 点 拨阅读第3-4段,完成下列问题。自 主 探 究1、从全文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3、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4、王安石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5、王安石对变法池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态度?1、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
2、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赞同变法吗?交 流 点 拨课堂检测“不恤国事”中的“恤”字,其意思是: ( ) A)忧愁 B)顾念 C)怜悯 D)单薄 B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致天下怨谤也 致:招致
B、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以谓:认为。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举:列举。
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仅仅。C下列句中加点的“见”字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冀君实或见恕也
C、终必不蒙见察
D、是而不见可悔故也D选出与“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中“某”指代的人称相同的一项 : ( )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盖余所至,比其好游者不能十一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