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答司马谏议书 同步练习 (含答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29.*答司马谏议书 同步练习 (含答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4 10:0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虽欲强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2)辟邪说,难壬人(排除,驳斥)
(3)无由会晤(机缘,机会)
(4)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情意诚挚)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课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4.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文章第1段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
B.文章第2段是针对司马光信中的指责逐一加以驳斥,有理有据,从容镇定。
C.文章第3、4段对反对派的怨恨、诽谤加以分析,并表明了自己将大有作为。
D.文章分析了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表现了作者坚持原则的政治态度。
二、解读文本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重念蒙君实视遇厚(又想到)
B.于反复不宜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C.故今具道所以(具体)
D.举先王之政(推行)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B )
A.而议事每不合 而天下之理得矣
B.于反复不宜卤莽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以授之于有司
D.以授之于有司 以兴利除弊
3.王安石驳斥“征利”的观点时,所持的理论依据是 ( C )
A.受命于人主   B.举先王之政
C.为天下理财   D.度义而后动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译文: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
②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译文: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
5.王安石与司马光为什么“议事每不合”?王安石驳斥司马光观点的立论原则是什么?
政见不同。守前所为。
三、领悟类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节选)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天。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1.对“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我生来爱好文学,思想非常深刻。
B.我生来喜好写文章,思想深刻到了极点。
C.我生来喜好写文章,思考文章的写法到了极为深刻的程度。
D.我生来爱好文学,思慕文学到了极为深刻的程度。
2.文章开头借对 为文 与 养气 关系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文不可以学而能 , 气可以养而致 。
3.对于如何养气,作者举了两位著名人物为例。一位是孟子,一位是司马迁,二人在养气为文方面有何不同?
孟子通过内在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达到养气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1.古诗文默写。
(1)(2011·邵阳市)汶川地震灾区三年重建任务圆满完成,如今焕然一新,人民安居乐业,正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写“ 政通人和 , 百废具兴 ”。
(2)(2011·连云港市)生活中总会遭遇困境,只要你不气馁,不懈地走下去,就会峰回路转,绝处逢生,达到一个没好的境界,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3)(2011·聊城市)温家宝总理提出:“让每个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我们期盼在不久的将来,不再有人呼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句回答)
2.(生活语文)根据下面孔子的小传,请你写一段话概括孔子的伟大之处,作为社刊的“孔子专题”的前言。不超过60字。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春秋鲁国人。他曾在鲁国担任司寇,与鲁国权臣季氏不合,55岁时离开家乡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出生入死。因为仁义礼治思想不被诸侯们采纳,他只得返回鲁国。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学而不厌,侮人不倦”,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73岁去世。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是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言行被弟子们记录在《论语》里,影响中国几千年。
示例:孔子主张仁义礼治,编纂古籍,开办私学,开创儒家学派,思想(《论语》)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