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行路难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朗读、感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3.背诵积累诗词名句。
2重点难点
1.背诵5首诗词。
2.通过反复朗读、感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新设计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行路难
1.请学生介绍李白的有关情况,教师再给予补充。
教师提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活动2【导入】2. 时代背景:《
2. 时代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活动3【活动】朗读,初步感知
3.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听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活动4【活动】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4.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
①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羞”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②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③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④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 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着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活动5【讲授】5.总结艺术特色
1) 巧用历史故事
2) 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 跳跃式的结构,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4 )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感情基调。
此诗以丰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开阖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特别是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活动6【活动】6.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感情朗读
6.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感情朗读。
活动7【作业】课内巩固
行路难
1.诗中采用“________”和“________”(限填四字)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2.诗中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诗人自信的性格。
3.诗中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李白《行路难》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课件16张PPT。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1. 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 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提高审美情趣。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行路难李白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整体感知 行路难.flv
《行路难》是一首交织着忧郁和乐观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终是昂扬激越的。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 ,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抒写了诗人怎样矛盾的心理? 借用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诗中借用历史故事有什么作用? 哪怕面前的道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1) 巧用历史故事
2) 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 跳跃式的结构,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4 )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感情基调。总结艺术特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贞元进士。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42.wmv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zhāo)(chóng)zhàng译文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州。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概括每一联的大意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颈联借景表述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
尾联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进一步吐露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讨论交流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看出诗人怎样的品格?表明诗人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 “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真题演练:1. 《行路难》中采用“________”和“________”(限填四字)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2. 《行路难》中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李白《行路难》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