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下期中专项复习 阅读理解、赏析
一、单选题
1.班级开展了以“学名人·永不言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下列是小芳同学为此次演讲准备的资料,其中与主题不符的一项是( )
A.蒲松龄郁郁不得志之后,转而著书,写出了“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B.韩信受胯下之辱,当兵又屡屡不受重用,但他没有自暴自弃,最终成为西汉的开国功臣。
C.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做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
D.贝多芬一生坎坷,26岁时开始耳聋,到38岁全聋,但他依然坚持创作,创作出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2.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①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②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③上秋帆远,白帝城④边古木疏。
圣代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释】①峡中:此指夔州巫山县(今属重庆)。②衡阳:地名,今属湖南。相传每年秋天,北方的南飞之雁,至衡阳的回雁峰,便折回北方。③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④白帝城:今属重庆。⑤圣代:古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美称。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诗人的一“嗟”一“问”,表现了他对被贬友人们的深厚情谊。
B.颔联中诗人思念友人留下了“数行泪”,又寄出“几封书”慰问友人。
C.颈联并非实写,而是想象两位去往不同方向的友人将看到的风景。
D.尾联的“多雨露”虽有微讽之意,但重点在于“莫踌躇”的劝勉之情。
3. 下列对本诗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A.首联中“意何如”“问谪居”流露出诗人对两位友人遭受贬谪的同情。
B.颔联中“巫峡”和“衡阳”分指两位友人贬谪之地,可见路途之遥远。
C.颈联的“秋帆远”“古木疏”是想象两位友人到达之后将看到的景象。
D.尾联以“多雨露”来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盎然,宽慰两位友人不必伤感。
4. 阅读下面的《诗经·蒹葭》一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了出来。
B.诗中的“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诗人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悦之情,热烈地追求,然而可望不可即,始终求之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这种重章叠句的表达方法加强了诗歌的感彩。
D.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图景,笼罩着一种凄清气氛。
5.小郡同学参加了八年级(1)班举办的“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他得知“唱古诗”时可以选择一些情感基调相合的现成曲谱配乐,于是他整理出了以下搭配。请你帮他参考一下,选出不合适的一项( )
A.用伤感沉郁的歌曲搭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B.用轻灵可爱的儿歌搭配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C.用热情动感的舞曲搭配王维的《使至塞上》。
D.用舒缓的山民小调搭配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6.下列对《关雎》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A.在主题上,大多认为《关雎》主要表现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B.开篇用比兴手法,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自然流畅,婉曲动人。
C.诗歌运用双声词、叠韵词,增强了音调的和谐美及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
D.第三章的格调迂回低缓与第二章的轻松明快形成鲜明的对比。
7.下列对宋代名家诗句中所写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
B.欧阳修: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元宵节)
C.苏轼: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清明节)
D.陆游: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端午节)
8.请同学们把律诗《寒食上冢》颔联、颈联补充工整,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逐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①孤。
宿草春风又,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A.①麦边②新阡 B.①麦边②阡新
C.①边麦②新阡 D.①边麦②阡新
二、填空题
9. 在“说文解字”章节中,我们了解到一些方法能帮助我们辨别古诗文的易错字。请结合选项,判断这些易错字分别可以利用哪一种方法来辨别。
①水尤清冽(洌) A.利用汉字字理,如从部首、构造、字义等角度分析。B.利用诗歌意象,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②归雁(燕)入胡天
① ② 。
三、积累与运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开展“走进郧阳,爱我家乡”研学实践活动。小雨和小文特邀你参与。
①你是汉文化的摇篮,历经了历史的沧桑。汉江河畔,巍巍秦巴铸就了郧阳人不屈的脊梁,A悠悠汉水滋长了郧阳人的坚强与善良,历代风流人物竞写华美篇章。有史以来,你就是卧虎藏龙的地方,无数仁义志士毕生追求自由与解放,两帅百将数次在此浴血沙场,南化打响新中国解放第一枪, 一代哲人杨献珍求真勇气永放光芒。历尽劫难,现代愚公高华堂誓把绿水引山梁,荒山变粮仓。这就是郧阳。
② B一江二桥三镇为你插上经济腾飞。米黄玉招来大批客商,东方圣玉跨海飘洋,C猿人遗址名垂青史,恐龙化石让人无限神往,凤凰灯传承着吉祥,还有那博物馆内千年宝藏文化遗产举世无双。这就是郧阳,一个物产丰饶的地方。
③数千年风云激荡,看今朝万千气象。郧阳木瓜柑桔满山岗,蔬菜瓜果四季香,层层梯田着绿妆,万顷稻田翻金浪。长岭新区厂房林立,蒸蒸日上。龙舟广场游客如织,熙熙攘攘。条条大道通四方,车轮滚滚,商贸繁忙,汉江河道千帆竞发,郧阳新港飞艇溅浪。君可见苍浪山上峰峦叠嶂,九龙飞瀑激越雄壮,虎啸滩里无限风光,龙吟峡里仙女歌唱。绿水绕城廓,长虹卧江波,万顷碧波荡漾。城内四季花飘香,家家户户幸福安康。啊!郧阳,我的美丽家乡!
10.小雨朗诵了一些抒写家乡的诗文,选出朗读处理不当的一项( )
A.她这样读音:河畔(pàn) 风雪载(zài)途 龟(jūn)裂 城廓(kuò)
B.她想读出欢乐的气氛和喜悦的心情,这样处理重音: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C.她想读出打破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那么一股劲”,她这样处理停连(“ ”表示停,“∧”表示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D.“啊!郧阳,我的美丽家乡!”小雨读出了陶醉激动、欣慰欢快的感情。
11.研学的每一天,同学们都有新的认识,请你给“每”分别加上偏旁组成新的汉字,填入相应方框内。
A 人不倦 B.内忧外 C. 而好学 D.风雨如
12.为了宣传家乡道教圣地武当山,请你帮助小文用下面六个短语补写下联。
上联:仙室插云,西方无量名扬梵地;
下联:
备选词语:北极 悬壁 苍天 至尊 道宫 德比
13.小文发现文段中划线句A、B、C有语病,请你找出来改正。
A.悠悠汉水滋长了郧阳人的坚强与善良。
B.一江二桥三镇为你插上经济腾飞。
C.猿人遗址名垂青史。
14.双休日天气晴朗,温度适宜,假如你和家人准备去郧阳龙舟广场游玩,大家正为选择哪种出行方式犹豫时,你说“ ”。听完你的建议,大家一致决定徒步(或乘坐公交)出行。
四、语言表达
15.默写古诗时,“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中的“青鸟”常被写成“青乌”,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片解释为什么要写作“青鸟”。
知识卡片《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又西二百二十里,日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后以青鸟象征着信使和幸福,在西方还代表快乐。
五、语段阅读
锦程中学举办“徜徉《诗经》·漫步古诗苑”活动,下面是主持人的开场白,请阅读后完成后面的小题。
主持人甲: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孟德在《短歌行》中对《诗经·郑风·子衿》的化用显得如此自然真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太白表达离愁别绪的神来之笔,也语出《诗经·小雅·车攻》。《诗经》,它存在于我们的诗书传承中。
主持人乙: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探讨研究学问,我们会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赞美崇高品德,我们会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思念之情,我们会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它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主持人甲: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名字源自《诗经·小雅·鹿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用典出自《诗经·大雅·荡》。《诗经》,它烙印在我们的家国文化里。
主持人乙:历经三千年沧桑岁月而沉淀下来,《诗经》无需唤醒,它一直在。那些蕴 jiè风流的句子,道尽我们无法言说的情愫,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 liàn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诗经》中追寻民族的文化基因,拥抱那最美的诗和远方。
16.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子衿 蕴 jiè 情愫 淬 liàn
17.当读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时,主持人甲拿不准“鲜”的读音。鲜,在字典中有以下释义:[xiān]①新鲜;②(花朵)没有枯萎;③鲜艳;④(味道)鲜美;⑤鲜美的食物;⑥特指鱼虾等水产食物。[xiǎn]⑦少。下面的成语 ____ (只填选项)中的“鲜”和“鲜克有终”的“鲜”读音和意思相同。
A.鲜衣怒马 B.鲜为人知 C.数见不鲜
18.在活动中,同学们发现生活中使用的许多成语都源自《诗经》,但有些使用不恰当,请你帮助找出使用不当的一项( )
A.人的一生难免有得有失:得之,不必洋洋得意;失之,不必耿耿于怀。
B.好朋友遇到困难,他却爱莫能助,不能施以援手,他对此感到十分遗憾。
C.他违反了校规,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他山之石,我们要引以为戒。
D.上回蒙他相助,我才渡过难关。这次我投桃报李,定要助他一臂之力。
六、综合性学习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某中学八(1)班准备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活动。
19.活动一:声情并茂诵古诗
在诗歌诵读比赛中,文文同学准备诵读《蒹葭》,但是不知道如何选择配乐。为了更好地表现诗歌内容和意境,请你从下列歌曲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推荐给文文,并说明理由。
A.《二泉映月》——悲苦辛酸
B.《在水一方》——清逸婉约
C.《战台风》——气势磅礴
D.《彩云追月》——轻快写意
20.活动二:别出心裁品古诗
文文所在的小组模仿古人,从诗歌中选取不同的字词组合成对联,这是文文同学选好的下联,请你帮他选出最恰当的备选词,补全上联。
备选词:两岸 秋色里 伊人 苍苍水 蒹葭
上联:
下联:满庭梧叶月明中
21.活动三:分门别类辑古诗
文文所在的小组准备按照专题,把记忆中相关古诗辑录到一起,编成一本专题诗集,但是对于步骤他们毫无头绪。请你告知文文及同学们编辑诗集的步骤。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 ABD.与主题相符;
C.所选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做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突出叶圣陶的贡献,与“学名人永不言弃”的主题不符。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2.【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颔联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巫峡啼猿数行泪” 是诗人想象李少府被贬到峡中,听到巫峡猿啼会伤心落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是想象王少府被贬长沙,诗人希望能通过归雁给他寄信,并非诗人自己留下 “数行泪” 和寄出 “几封书”,B 选项理解错误。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3.【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尾联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多雨露” 运用比喻,表面是说当今是圣明时代,朝廷恩泽如同雨露般多,实际是说皇帝的恩泽,劝慰友人不要因为被贬而过于悲伤,相信不久就会得到赦免,并非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盎然,D 选项理解不正确。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4.【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体现了时间的推移,从霜凝结到霜开始融化再到还未完全干,并不是意思相同;“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分别从道路漫长、险峻、曲折不同方面来写,也不是意思相同。不过重章叠句的表达方法确实加强了诗歌的感彩。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5.【答案】C
【解析】ABD.合适;
C.不合适。用热情动感的舞曲搭配王维的《使至塞上》。王维的《使至塞上》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诗,诗中既有对大漠风光的赞美,也流露出对边疆将士的敬佩之情,整体意境较为庄重、辽阔。这与热情动感的舞曲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格格不入。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6.【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第三章的格调是轻松明快,第二章的格调是迂回低缓。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诗歌鉴赏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A.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新桃换旧符”是春节特有的习俗,象征着辞旧迎新,因此该句描绘的是春节的热闹景象,理解正确;
B.欧阳修的诗句“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中,“元夜”即元宵之夜,诗句通过“月与灯依旧”展现了元宵佳节月光皎洁、灯火辉煌的美丽景象,理解正确;
C.苏轼的诗句“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中,“东栏一株雪”实际上是指东栏边洁白如雪的梨花,诗人借此抒发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并非直接描绘清明节;
D.陆游的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中,“粽包分两髻”形象地描绘了粽子的形状,“艾束著危冠”则描绘了端午节时人们将艾草佩戴在头上的习俗。诗句生动地刻画了端午节时人们品尝粽子、佩戴艾草的习俗,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结构。首先,“远山枫外淡”中,“远山”是偏正结构,由名词“远山”构成;“枫外”是名词+方位名词的结构,表示在枫树之外。为了保持对仗,①处应填入与“枫外”结构相似的词组。A、C中的“麦边”符合名词+方位名词的结构,而B、D中的“边麦”则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接着,“去岁无”中,“去岁”是时间名词,表示去年;“无”是动词,表示不存在。为了与“去岁无”形成对仗,②处应填入与“去岁”结构相似且能与“无”形成对应关系的词组。A中的“新阡”是形容词+名词的结构,表示新的墓地,与“去岁”的时间名词结构虽不完全一致,但在此处可理解为与“去年”相对应的“新的(墓地或地方)”,且“新阡”与“无”在意义上形成了对比(去年没有,今年有了新阡),符合对仗的要求。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9.【答案】①. A;②. B
【解析】①依据字义可知,“冽”是两点水,有寒冷之意;“洌”是三点水,是清澈的意思。依据“水尤清冽”的语境水格外清凉可知,“清冽”是指清凉,寒冷;如用“清洌”是指水很清澈,缺少了“寒冷”这一因素,因此本句利用汉字字理,如从部首、构造、字义等角度辨别错别字;②“燕”是春天的信使,因此“春燕”是早春常见的意象,用来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或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等;“雁”代表着孤独凄苦的形象,经常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等,有时用于点缀秋冬景象,有苍凉雄健与孤寂之感。依据“归雁入胡天”的语境,作者以“雁”自比,自己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孤寂和落寞之感;因此本句利用诗歌意象辨别错别字。
故答案为:①. A;②. 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答案】10.D
11.诲;侮;敏;晦
12.道宫悬壁,北极至尊德比苍天。
13.A.搭配不当,将“滋长”改为“滋养”或“孕育”“哺育”等;B.成分残缺,“腾飞”的后面加“的翅膀”或“的羽翼”;C,将“名垂青史”改为“名扬四海”或“名扬四方”“声名远扬”等。
14.示例1:爸爸妈妈,龙舟广场离我们家也不算太远,一路上都设有专门的健康步道,我们步行过去,不但践行了低碳环保理念,更能领略江边美不胜收的风景,还锻炼了身体。一举几得,何乐不为呢?示例2:爸爸妈妈,从我家到龙舟广场有很多公交线路,我们乘坐公交车去,不但践行了低碳环保理念,而且经济实惠,还不用担心堵车或没地方停车。一举几得,何乐不为呢?
【解析】(1) 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设计。根据仿写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2) 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
(3) 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4)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10.ABC.正确。
D.“小雨读出了陶醉激动、欣慰欢快的感情”的朗读处理不当。结合“啊!郧阳,我的美丽家乡!”可知,这句话是在赞叹家乡的美丽,故应读出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D
11.A.诲人不倦:耐心地、不厌倦地教导别人;
B.内忧外侮: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
C.敏而好学: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D.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晦日的夜晚。后比喻局势动荡,社会黑暗。
故答案为:诲;侮;敏;晦
12.本题考查对联。结合上联“仙室插云,西方无量名扬梵地”可知,“仙室”是名词,“插云”是动宾短语,“西方”是名词,“无量”是形容词,“名扬”是主谓短语,“梵地”是名词;结合备选词语分析,“北极”是名词,“悬壁”是动宾短语,“苍天”是名词,“至尊”是形容词,“道宫”是名词,“德比”是主谓短语,再结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可组成下联“道宫悬壁,北极至尊德比苍天”。
故答案为: 道宫悬壁,北极至尊德比苍天。
1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结合A“悠悠汉水滋长了郧阳人的坚强与善良"分析,句子搭配不当,可将“滋长”改为“滋养”或“孕育”“哺育”等;结合B“一江二桥三镇为你插上经济腾飞”分析,句子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可在“腾飞”的后面加“的翅膀”或”的羽翼”。结合C“猿人遗址名垂青史”分析,句子用词不当,可将“名垂青史”改为“名扬四海”或名扬四方、“声名远扬”等。
故答案为: A.搭配不当,将“滋长”改为“滋养”或“孕育”“哺育”等;B.成分残缺,“腾飞”的后面加“的翅膀”或“的羽翼”;C,将“名垂青史”改为“名扬四海”或“名扬四方”“声名远扬”等。
14.本题考查意见建议。结合“听完你的建议,大家一致决定徒步(或乘坐公交)出行”可知,提出的建议是绿色出行方式,即徒步(或乘坐公交)出行。爸爸妈妈,龙舟广场离我们并不远,今天天气晴朗,温度适宜,且这一路上风景也秀美,不如我们就走路过去吧,不仅能观赏风景,还能锻炼身体呢!
故答案为: 示例1:爸爸妈妈,龙舟广场离我们家也不算太远,一路上都设有专门的健康步道,我们步行过去,不但践行了低碳环保理念,更能领略江边美不胜收的风景,还锻炼了身体。一举几得,何乐不为呢?
示例2:爸爸妈妈,从我家到龙舟广场有很多公交线路,我们乘坐公交车去,不但践行了低碳环保理念,而且经济实惠,还不用担心堵车或没地方停车。一举几得,何乐不为呢?
15.【答案】诗人因思念而希望青鸟传信,追求自己的幸福,表达了作者惆怅而伤感的情感,青鸟是信使的代称。
【解析】由知识卡片可知,“青鸟”原指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象征着信使和幸福,是信使的代称。“青鸟殷勤为探看”意思是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作者希望借助青鸟一样的信使,殷勤地为他去探看自己的心上人。此句意致婉曲,诗人在刻骨的思念与忧伤中故作宽解,谓离居不远,尚能藉青鸟传书致意,更见内心的悲痛和情之不能自已。
故答案为:诗人因思念而希望青鸟传信,追求自己的幸福,表达了作者惆怅而伤感的情感,青鸟是信使的代称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概括诗歌内容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看题目,揣摩内涵信息;看注释,提取暗示信息;看作者,做到知人论世;明意象,把握特定含义;知典故,恰当取其含义;关注诗歌的表达方式。
【答案】16.jīn;藉;sù;炼
17.B
18.C
【解析】(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本题考查成语运用,做好此题的关键要熟知成语的意义,平时要多积累一些常用成语。
16.本题考查字音。子衿:你的衣领,最早指女子对心上人的爱称,后来指对知识分子、文人贤士的雅称,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情愫:感情;②本心,真情实意。淬炼:反复经受考验,磨练。
故答案为:jīn;藉;sù;炼
17.本题考查字义和字音。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意思是: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鲜:读作“xiǎn”,意思是“少”。A.鲜衣怒马:鲜艳的衣裳,高大威武的骏马。一般用来形容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或年少轻狂志得意满的纵马好时光。鲜:读作“xiān”,意思是明丽鲜艳的;B.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读作“'xiǎn”,意思是“少”。C.数见不鲜:多次见到,已经不新奇了。鲜:读作“xiān”,意思是新鲜。
故答案为:B
18.A.耿耿于怀:形容有心事,无法排遣释怀。结合句中“人的一生难免有得有失”,“不必耿耿于怀"用来形容失去时不用伤心难过,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爱莫能助:心里愿意帮助,但是能力不够办不到,结合“不能施以援手”可知,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他山之石: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与“引以为戒”矛盾,不合语境,使用不正确;
D.投桃报李:送来桃子,拿李子回赠,表示友好的赠答来往。结合“上回蒙他相助”和“助他一臂之力”,可知此处用来“我”对“他”进行回报,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19.选择B。《蒹葭》营造了蒹苍露白、秋水澄明、清幽纯净的意境,这一意境和“清逸婉约”相配。
20.两岸蒹葭秋色里
21.步骤一:确定主题,选择古诗;步骤二:分工合作,撰写点评;步骤三:汇集资料,编辑成集;步骤四:小组交流,分享诗集。
【解析】(1)本题考查推荐语。“推荐语”属于评价类,对评价的对象要有所了解,评价中要突出其精神品质及影响,语言要生动,有情感色彩。推荐语的内容要写明三点,-是他做了什么事,二是他做的事有什么社会影响,三是他的行为表现了什么道德品质.而这些内容不是平实的交代,要用抒情情的语言表达,可用修饰手法,语言要精练.
(2)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1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意境的理解,诗歌朗诵的配乐要与诗歌的内容以及意境相契合。
《蒹葭》是《诗经》中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诗中描绘了深秋时节,河边芦苇苍苍,白露凝结成霜的景象,主人公在河畔徘徊,追寻着那在水一方的意中人。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朦胧、清新且略带惆怅的意境,展现出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淡淡忧伤。其风格清逸婉约,情感真挚而细腻。
A 选项《二泉映月》,它以深沉、哀怨的旋律著称,通过二胡独特的音色,生动地描绘出了盲人阿炳在苦难生活中的挣扎与无奈,表达了内心的悲苦辛酸,与《蒹葭》清新婉约的爱情主题和意境相差甚远。
B 选项《在水一方》,其歌词直接取材于《诗经 蒹葭》,同样以水为背景,以 “在水一方” 的伊人象征着心中的美好向往,表达了对远方恋人深深的思念和无法触及的悲伤。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舒缓,营造出了一种清逸婉约、朦胧唯美的意境,与《蒹葭》的意境高度契合。
C 选项《战台风》,这是一首古筝独奏曲,乐曲气势磅礴,通过强烈的节奏和丰富的指法,生动地描绘出了台风来临时的汹涌澎湃以及人们与台风英勇搏斗的壮观场面,展现出了一种豪迈、激昂的气势,与《蒹葭》的意境截然不同。
D 选项《彩云追月》,从歌词到旋律都充满了轻快、灵动的感觉,歌词描绘了月色朦胧下的浪漫景象,以彩云、弯月、清风等元素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与《蒹葭》那种略带忧郁的意境不相符。
故答案为:选择 B。《蒹葭》营造出了清新、朦胧、略带忧伤的爱情意境,整体风格清逸婉约。而《在水一方》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与《蒹葭》的意境高度一致,都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与无奈,所以选择《在水一方》作为配乐最为合适。
20.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要求上下联在字数、结构、意义和平仄等方面相互对应。下联 “满庭梧叶月明中”,从结构上看,“满庭” 是一个表示地点的偏正短语,“梧叶” 是名词,作为句子的主语,“月明中” 是一个表示时间的介词短语,用来修饰整个场景。它描绘了一幅在明月照耀下,庭院中落满梧桐叶的宁静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分析备选词,“两岸” 是表示地点的偏正短语,与 “满庭” 相对;“蒹葭” 是名词,可与 “梧叶” 相对;“秋色里” 是表示时间的介词短语,与 “月明中” 相对。将它们组合起来,“两岸蒹葭秋色里” 在结构和意义上都与下联相对应,且 “两岸蒹葭” 描绘了河边芦苇丛生的景象,与 “满庭梧叶” 一样,都具有浓郁的古典诗意,“秋色里” 也进一步营造出了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与下联共同展现出了不同的秋日景色和意境。
故答案为:上联为 “两岸蒹葭秋色里”。
21.本题考查编辑诗集的活动设计,编辑一本诗集需要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按照一定的步骤有序进行。首先,确定主题是编辑诗集的关键第一步。主题是诗集的灵魂,它决定了选取古诗的方向和范围。例如,可以确定 “四季之美”“山水之韵”“思乡之情” 等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挑选相关的古诗。这样能确保诗集中的诗歌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接着,分工合作是提高效率和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小组成员可以根据各自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分工,比如有的同学擅长查找资料,就负责收集相关主题的古诗;有的同学对诗歌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就可以承担撰写点评的工作,对每首古诗的意境、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通过明确分工,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为诗集的编辑贡献力量。然后,汇集资料并编辑成集是将前期工作成果进行整合的关键步骤。将小组成员收集到的古诗和撰写的点评进行汇总,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格式进行编排。可以根据诗歌的创作年代、主题分类、风格特点等进行排序,同时对文字进行校对和审核,确保诗集的内容准确无误。此外,还可以考虑为诗集设计一个精美的封面和排版,增加诗集的美观度和可读性。最后,小组交流与分享诗集是一个完善和推广的过程。小组成员一起对编辑好的诗集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对每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通过交流,可以发现诗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诗集。同时,分享诗集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小组的成果,促进诗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故答案为:步骤一:确定主题,选择古诗;步骤二:分工合作,撰写点评;步骤三:汇集资料,编辑成集;步骤四:小组交流,分享诗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