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词人李煜及其作品创作风格。能力目标: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让学生在对诗词语言品析的过程中把握其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情感目标:借李煜词作了解其怀抱“赤子之心”作“天真之词”的特色,深刻地体会其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2新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一曲歌曲唱完了,相信还有很多同学沉浸在这婉转凄美、耐人寻味的歌声里。这是由著名歌唱家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而作词者是五代时期南唐最杰出的词人,被誉为“千古词帝”的李煜所写的《虞美人》。
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因为作者在完成这首词后不久,就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
李煜生平
李煜是著名的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世称南唐李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千古词帝”。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号“闺语”:李清照,号“别恨”:晏殊,号“情长”:柳永,号“愁宗”:李煜)李煜的前半生,是南唐的国君,过着奢华的生活。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者离愁别恨。亡国后,词多数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二、说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
词牌的由来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壶冰”等。
三、读⒈师: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先请同学们自由来读这首词,
2.再请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一男生、一女生诵读。
3.师:他们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评价)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⒊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有人会唱就唱一遍),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朗读此诗,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4.播放MP3
四、感⒈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最喜欢哪一句?(说明原因)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词眼。
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⒉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既然词眼是“愁”,请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板书):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⒊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写“愁情”的?
虚实结合设问
一切景语皆情语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五、品
⒈“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⒉“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⒊“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⒋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解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⒌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在前六句中,明确: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
问答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宇宙之永恒不变)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人生之短暂无常)
几多愁一江春水……(永恒与短暂达到统一)
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
6.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引导学生思考词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古诗歌中还有哪些诗句是写愁思的?
设问、比喻。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7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他的愁,那么他是为什么而愁?请结合全词内容和李煜身世概括。
明确: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东流有可能是双关,水流向东或南唐故都金陵[南京]在东南方向。)这在宋太祖看来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点评:亡国之痛,作为帝王不能保住国家的后悔自责,沦为阶下囚的痛苦,对自由尊严和安逸生活的留恋,前途无望的心灰意冷……亡国之君所特有的感情,比普通人的愁更丰富,更深远。[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
六小结:
李煜只是李煜,一个文诌诌的词人罢了。不是勾践,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而在治国上一筹莫展的李煜面对故国,只能是悲从中来,伤心怀旧,最终死于自己心爱的词。而李煜的成功,恰恰也是从他做亡国奴的那天开始的,可以说,是亡国的代价,造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他的成功,在于他的作品里的凄丽愁绪依然笼罩着千年以后的我们。
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
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面对国破家亡,面对长苍生黎民,面对怀才不遇,面对亲人、友人、情人别离,诗人那或愤怒或黯然或无奈的心绪,总化为一行行的诗句,一行行的饱蘸着诗人血泪的诗句,诗人的血与泪,摧开了一簇簇灿烂的艺术之花。
就我们的现实生活而言,生活的无助,学习的艰难,病痛的折磨,这些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勇气。李煜在绝望中达到了艺术的巅峰。我们可能不会绝望,我们可能不会写出惊人的篇章,但是,热爱生活比一切都显得重要。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她哭,他就对你哭——
⒉播放歌曲《虞美人》,学生小声跟唱
屏幕播放邓丽君演唱的MTV。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加深体会词的意境
十、延伸阅读浪淘沙、相见欢、乌夜啼
3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学生人数46,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另外,我想多培养学生“说”和对文章的感悟。
课件19张PPT。 法国作家缪塞尔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虞美人李 煜绝代词人 薄命君王李煜(937年七月初七—978七月初七),字重光,南唐最后一个国君,史称南唐后主、李后主。他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25岁时继承王位。15年后,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出城跪降,随后被押送至汴京,成为阶下囚。赵匡胤因他曾拒命违抗,守城不降,便封他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文中哪个字直接叙写了作者的感情,
并且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作者的人生际遇默读这首词,想一想:作者的愁有哪些?你从哪些词句中领悟到了这种愁? 望江南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此中日夕
只以眼泪洗面。 李煜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称臣纳贡,苟安于江南一隅。将自己的称呼改为江南国主。性格软弱的李煜,苟且求安,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李煜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行宫
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6、列举运用比喻写愁思的其它名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横塘路》zé měng 古代以水、以丝、以雨、以柳、以山、以风等喻愁,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愁”情飞扬,可见“愁”是可知可感,可触可摸,千姿百态的。作个才人真绝代
可怜薄命作君王国家不幸诗家幸
话到沧桑语始工五、拓展阅读鉴赏: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chán qīn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2.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举一例),“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七、作业:
背诵《虞美人》